书城历史重生于崇祯年间
3609700000034

第34章 逃过一劫

当在场的众内阁大臣们,听到崇祯把这个烫手山芋抛到了内阁首辅温体仁的手里,都禁不住暗自欢欣鼓舞,要是皇帝和内阁首辅不在场的话,他们几乎都要弹冠相庆了。因为原本这个老大难问题,说不定就会摊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身上,好在这次多亏了英明果断的崇祯放了他们一马,全权由他们的顶头上司但下了这个无比重大的责任。

“不知道,温爱卿,有何妙计可以解决陕西这次的大旱呢?”崇祯看到温体仁此时窘迫不堪的样子,心里立刻乐开了花,他背负双手,缓步迈到温体仁的面前,有几分故意刁难的同时,又有些许认真地问询道。

“老,老臣,以,以为……”温体仁不曾想自己好心好意地拍马屁,却不合圣意拍到了马腿上,更让感到担惊受怕的是,自己还被马腿给踢了一脚,刚要缓过神来,却又被崇祯步步紧逼,慌乱之下,不免有些支支吾吾。不过,老谋深算的他,在停顿了几秒钟后,理顺了思绪,接着用试探的语气向崇祯征询道:“老臣以为,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求雨,只要能够保证陕西的旱灾区可以在近期收获一场大雨,滋润了土地,就可以种植新的粮食,待秋天必将得到丰收的汇报。这样一来的话,灾区的百姓就可以安然度过这个寒冬,一个都不会因为饥饿而死。不知道老臣的这个计策,万岁爷意下如何?”

听完温体仁的这番话,前后左右的内阁大臣皆是吃了一惊。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把朝廷即将拨下去的这一百万两银子,想尽一切办法,尽快都统统都用来购买粮食,运往山西大旱区赈灾。而他们从温体仁的话语当中,领会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温爱卿出的这个计策,颇有几分道理。”崇祯觉得温体仁这个老马屁精出的这个主意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他又不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前大加称赞,只是微微颔首,给人一种还可以的感觉,紧接着,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扫视了一遍众内阁大臣,用征询的语气,问道:“不知道诸位内阁大臣,对于温爱卿的这个提议,有人要发表意见或者建议的吗?”

“老臣以为,温大人提出的这个计策,对于缓解陕西旱区的灾情有有很大帮助的。如果可以求下一场大雨的话,那么,在下完雨后,播种粮食种子,等到秋天的时候,说不定会使一个粮食丰收的季节呢。”孙承宗手捋下巴上的那一大撮银白色的长胡须,眼神里发射出憧憬的光芒,频频点头地说道。

“回禀万岁爷,老臣以为温大人和孙大人,都言之有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对于陕西旱区的百姓来说,一下一场及时雨是头等大事。至于赈灾的这笔款子,不如从里面拿出一部分来,购买粮食种子。比如从山东、河南等今夏粮食丰收的地区,调运几批质量上乘、颗粒饱满刚出来的粮食作为种子,等到下过雨后,就趁机进行播种,过了秋天,定然会不错的粮食收成。不知道万岁爷意下如何?”听完温体仁和孙承宗各抒己见后,文震孟就有些按捺不住了,赶紧见缝插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咨询了一下崇祯对于此事的看法。

“诸位爱卿刚才说的,朕都言之有理。可是,今年上半年,陕西绝大部分地区连一场毛毛雨都没有下过,而现在,又怎么会突然降下一场大雨呢?虽然,这谈何容易啊!如果不下雨的话,那么,诸位爱卿刚才的一番言论都将是一场空谈而已,根本就无法达到灾民耕垦自救的效果。”崇祯复又坐回到了御椅上,紧紧依靠着椅背,不无担忧地说道。

不得不说,皇帝毕竟是皇帝,臣子毕竟是臣子。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大臣们都滔滔不绝地发表着各自的真知灼见,可是,他们说来说去,终究是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急需一场及时雨,而且,降水量一定要大,不能是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的沥沥拉拉的毛毛雨。而陕西大部分地区,大半年都没有降下哪怕一滴雨,怎么这会儿就能够降下一场水量丰沛的瓢泼大雨呢?还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崇祯,一语中的,没有雨,一切都是空谈。

当时整个明朝,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都笼罩在程朱理学的思想氛围里,是从儒家思想的传播者衍生出来的。而作为老庄的道家学说,自从汉代武帝卡是,儒家的学说都一直霸占着文化界的统治地位。但是,也有一些个读书人对老庄的道家学说爱不释手,并且还要刻苦钻研一番,例如明代的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佼佼者。不仅如此,他对于《易经》的研读也颇有心得。

“万岁爷,不必为此事而忧虑。老臣有一条可以解决的法子,不知道万岁爷是愿意听呢,还是愿意听呢?”温体仁此刻露出了不易被人察觉的狡黠的一丝笑意,似乎是想到了一个脱身之计,赶紧向崇祯禁言献策道。

“呃?温爱卿,你快快说来与朕听听。”满脸愁容的崇祯,听闻温体仁有一个绝好的解决办法,两眼一亮,竟然有些迫不及待地说道。

“回万岁爷的话,老臣久闻内徐光启徐大人,自幼喜欢研究历法,对于《易经》的研读也是颇有心得,在同僚们中间早已经是人人皆知。关于求雨这件事情,依老臣来看,不妨就交由徐大人来办吧。此时,正值盛夏季节,通常来讲,也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求一场大雨应该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温体仁一脸笑眯眯地瞟了站在他对面斜下方的徐光启一眼,故作若有所思,一本正经的掷地有声地说道。

没有想到,温体仁这只老狐狸终于露出了尾巴,竟然把崇祯委托给他的责任,推卸到了徐光启的身上,真的是躺着也中枪呐。

“徐爱卿,朕没有想到,你竟然对《易经》有这么深入的研究,我正愁着没有人跟朕讲解《易经》呢。”崇祯听闻大喜过望,看着几尺之遥的徐光启,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都是羡慕和崇拜的神色,顿了顿,伸手指了一下诚惶诚恐的徐光启,有些犹豫地试探着说道:“不如,这样,既然温爱卿极力推荐了你,你办完这件事情,就赶回京城,为朕讲解《易经》中的玄奥之学,不知道徐爱卿意下如何?”

“启奏陛下。千万使不得。”徐光启听完崇祯的问话后,突然,有些惊慌失措,“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跪伏于地,讨饶地说道:“万岁爷,老臣虽然浅显地研究过《易经》,但是,对于占卜之事,一窍不通。使不得啊,万岁爷。”

“是啊,万岁爷,徐大人,虽然对《易经》颇有研究,但是,对于占卜算卦之事,徐大人并不在行。”文震孟见此情景,赶紧为自己的莫逆之交求情,并为徐光启提出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说道:“万岁爷,我大明朝乃泱泱大国,民间有这能力的人不在少数,不如万岁爷在全国的各省道州县衙门,张贴皇榜,征召天下奇人异士,为万岁爷分忧解难,以解陕西旱灾,造福于几十万之众的灾民。”

“万岁爷,刚才文大人所言极是。依老臣来看,文大人刚才出的这条计策,不失为是一个有效解决此次陕西旱灾的好方法。光凭借几个人的能力,是很难起到太大作用的。不如张贴皇榜,在全国范围内,征召有识之士,以解陕西旱灾的燃眉之急。”孙承宗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自己两个老友的一边,为文震孟加油打气地说道。

听到这三个跟他对面而立的老夫子,竟然都穿起了一条裤子,这让原本想借此机会脱身的温体仁,脸上的颜色很是不悦。要是在内阁大臣集体的讨论会上,要是遇到这样情况的话,他一定会色厉内荏,在言语上进行打压一番的。可是,如今在皇帝的面前,他就只好自我安慰“一个诸葛亮不抵三个臭皮匠”,才算是稍稍解气。

“如此说来,朕倒是对徐爱卿勉为其难咯。”崇祯扫视了一遍,站在他面前的十几个惶恐不安的内阁大臣,轻轻地叹了口气,不免让他感到有些失望,大手一挥,说道:“朕就依了你们,在全国发布皇榜,征召一位有识之士,为朕遭受旱灾的子民们求雨。不过,一旦找到揭下皇榜之人,就要好生招待,就当做是朕的朋友一样才行。此外,温大人就负责把揭榜之人安全地送达陕西灾区求雨。”

“吾皇英明,吾皇英明!”内阁大臣们,听到崇祯拿定了主意,他们就此可以脱身,不会受到任何的牵连,都暗自庆幸,跪拜于地,掷地有声地叩拜道。

在跪拜于地的内阁大臣中,徐光启为自己捏了一把冷汗,心道:要不是自己的这两位老友极力劝说皇帝,使自己没有被温体仁这个老匹夫落井下石,要是不然的话,这雨要是求不下来,我可就要吃不俩兜着走。

徐光启在庆幸着自己就此脱身,化险为夷,而温体仁却是叫苦不迭,看着刚才跟他明火执仗对着干的那三个下属,他直恨地牙痒痒,暗自咒骂道:好呀,你们三个老家伙,竟然串通一气,合伙儿跟我对着干,真是气煞我也。哼,等老夫把求雨的这件事处理完后,看我怎么收拾你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