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25

第25章 华夏故国行续9

当夜,北京贤良寺,来京的几位汉人大员均居住于此。

晚餐过后,几位汉人大员击中在曾国藩居所,几人正品茗细谈。几人回想起白日里三国与清廷的交锋,还是忍不住心惊。

“伯涵兄,几位老弟,今日差点出了大事。那鲁王也是口无遮拦,你看不上满人也就罢了,何苦拉上我们几位,如果起了冲突,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奕、慈禧能够想到的亿他们的智力更没有问题)。要不是伯涵兄挺身而出出言周旋,今日危也。”左宗棠尚心有余悸地说道。

“季高老弟过誉了,即使我等不出声,也不会有什么大事,没见到恭王在鲁王出言之后服软了吗?三国是不想多事,恭王他们是不敢多事,想那三国连败法夷、俄夷,又灭秘鲁,实力何等强横,虽说其均以三国示之,但这几场大战无不以一国为主,朝廷怎敢与其翻脸作对?如今三国缺人,移民是其当务之急,在20年内是不会多事的。到是季高老弟你,将任陕甘总督,俄夷、阿古柏之流凶狡异常,务必小心。”曾国藩出言道。

李鸿章:“季帅此去,三国答应供给军需,在以季帅之能,应无大碍。只是在从天津来的路上听到欧阳景天谈到,三国的火枪、火炮远超西夷,又极复杂,而我朝兵丁多为文盲,难以使用。三国将为季帅重新生产一些简单些的火枪、火炮使用,怎么也得到年后(此时未到春节,春节为1866年2月15日)运到,待装备齐全出发,最快也得到春夏之交了。”

“岂有此理,我朝兵丁多为文盲,难道他们的兵卒都是读书人不成?好用的武器不给,让我朝的兵丁拿着土枪土炮去抗外敌不成,分明是瞧不起我朝,可恨!”前来拜会几位中兴名臣的同治二年探花,翰林院侍读张之洞恨恨地道。

“孝达老弟别说,在下听到孟正文说道,三国的一般兵丁还真的是读书人,他们规定不是小学毕业不准入伍,小学5-6年不等,带兵的军士必须入伍5年以上,初中毕业以上,初中又要3年,这还仅是兵卒而已;其低级军佐须在初中毕业进入低等武校(中等军校)二年以上毕业才可入伍带兵,如需升至营官,还需进入高等武校(普通军校)2年学校,毕业后才可升职,如需升至将官,更需在国家最高武校(陆军或海军学院)学习,两年,毕业后才可升职。”这几日与三国官员打的火热的刘坤一解释道。

听到刘坤一的解释,厅内众人齐齐吸了一口凉气,左宗棠喃喃的道:“听岘庄老弟如此说,那三国如此奢靡,这得耗费多少钱粮,小兵需读书5-8年,军佐、营官、将官须在学校10年、12年、14年不等。读书种子全入军伍,那治理国家的士人呢,总不CD去当兵了吗?”

“当然不是,”李鸿章说道:“听欧阳景天说,三国情形仿佛,均是全民,无论男女,六岁必须入学,如不入学治其父母之罪,如今三国孩童入学率在9成以上,而那不足一成也并不是没有入学,而是因为个人资质原因未毕业或其他变故。而三国朝廷对小学给予补贴,教员领取俸禄,数额虽少,也可足够个人使费,且均为女子,入学孩童中午供给午餐,官府花费。其从政士人升迁途径于军伍相仿。其国内也是秀才、举人、进士三等。原先秀才是需要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共14年毕业之后考取,接着考举人、进士,与我朝相同,不过与我朝不同的是秀才可以选官。现在又有些变化,大学毕业二年才可考秀才,在县级任职4-8年才可考取举人,举人选官任职4年之后才可考取进士,才有可能任职中枢。而要登顶,至尚书、内阁要职,仅仅进士还不可,须有更高学历。如硕士、博士之类,该学历一般2-3年。需博学鸿儒方可教之,因此类博学者甚少,所以其朝廷诸公均有教养之职,今日三国的副相、尚书均有任务,每人带3-5人不等,类我朝之入室弟子,日日在旁亲自教导,但毕业也不简单。需提交策论(论文),在除座师外5-7人考评合格才可毕业。所以在三国,如同孝达老弟这样的少年举人、青年探花是不可能的,秀才一般22、3岁以上才可考取,举人最快需在26、7岁以上才可考取,进士最快需在32-35岁以上才可考取。且三国对最高年龄亦有限制,秀才最高28岁,举人最高35岁,进士最高42岁,超龄不再允许考试。”

听到李鸿章的介绍,座中各人均悠然神往。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连科场败将左宗棠也不例外(考到举人三次参加进士考试不第),对于教育的热衷是其本能。各人默算了一下自己如在三国的情形,均发现在三国无论如何也不会这么快。但三国对于教育的重视令众人大起好感,连传说中的三代之治也是远远不及,除了对外敌狠点,基本上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境界了。最后左宗棠悠悠到:“恨不能年轻三十岁,前去三国求学,也看看到底如何富足。政事、军事如此,其他谅也不差。”

中国历朝历代(除蒙元外)的当权者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只要重视教育的官员、朝廷就是好的(其实也不尽然),对一些贪官即使罢官回乡也是重视教育,以育人为乐视而不见。这其实是深藏在基因中的一种认同,是我族历经磨难终能崛起的深层原因,只是他们不知道罢了。君不见任何时期地里多收了一点粮食,连一字不识的农民在家里稍稍宽裕一下就四处求人,让自己的子弟去认几个字就是明证,更不要提自古以来对老师的重视了(特殊时期除外)。

不过左宗棠话语一出,曾国藩虽有同感,也就是考虑一下自己的那个子弟送往三国求学,可这几个年轻点的就不一样了。不要说29岁的张之洞,连33岁的刘坤一、最大的42岁的李鸿章也动了心思。几人中曾国藩地位最高,资历最长,三人齐齐望向曾国藩,李鸿章道:“那三国对曾师异常敬重,不若烦请曾师请求一下几位相爷,准我等前去游学,增长见识,回国好为朝廷效力。”

曾国藩还未答话,张之洞恼他拿自己举例,抢着说道:“涤公,左公,少荃兄就不必去了,他是身当大任,不可轻离。晚辈及岘庄兄年岁尚轻(就是李二你老人家年龄太大),位分又低(刘坤一都是巡抚了,还低?主要是为自己一人说项不太好,就拉上他吧),离职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请两位大人为我等二人说项或可成功,朝廷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刘坤一也同声附和。

李鸿章大恨,你这个张孝达太不是东西了,我不就拿你举了一个例子嘛,至于如此给我添堵,正要反驳,曾国藩说道:“有无影响不是你等说了算的,待签约时老夫在与三位王爷和几位相爷一提,还得问问恭王的意思。三位均是有职在身,如去三国求学须经朝廷批准。”

三人一听,只能如此,遂躬身答谢。

原英亲王府,唐国鲁王及使团驻地。

其他两国众人还未回各自驻地,均在议事厅内叙话。

厅内,李青安及林平和均对傅士勤在谈判现场的表态大加赞扬,几位三国重臣却沉默不语。林平和奇怪的问道:“几位大人,难道鲁王王兄的话有何不妥?这不是我们事前计划择机说出来的嘛?”

“倒不是有什么不妥,鲁王殿下的话看似激烈,但也给对方留下很多余地。满清诸人尤其是满人权贵据老夫看,还是有明白人的,不会因为言语上的话而多生事端的,再说他们也不敢。老夫反倒希望他们当时翻脸,凭我们城内外近三千兵力也不会有什么大事,处理完以后也不会与他们虚与委蛇了。如今表明了我们的态度,老夫主要担心他们今后在平叛、移民时暗下绊子,给我们增加麻烦,才为不美。”赵成峰解释道。

冯九如接着说道:“行山兄说的不错,就怕他们隐忍,这些满人现在不是刚进关的时候的纯种野蛮人了。要是他们真的卧薪尝胆,学习三国的制度、科技,发展起来反为不美。到时我们为誓言所限,不好动作,到是可虑。加上三国移走贫民,社会矛盾又有缓和,满清覆亡之日可能会推迟才是大事,别的不说,光那个辫子就是看着惹厌。”

听到宋明两国副相的顾虑,唐国副相杨师德展颜道:“二位兄台言之有理,老夫刚才细细思量了一下,倒没什么要紧。殿下和那奕说的不错,无论承不承认,满清均是以小族而凌大国,这些野人后代没有刚进关时的冲劲了,其全体子民落地均有钱粮,均是我族血汗供养,没有自我变更的动力。如其发奋图强,学习我等,依靠的还是我族,待我族士人从三国学成归来,看到同族如此发达强盛,又如何能忍受满人高居其上作威作福,到时变故自生,加上彼等士人在三国学习时我等潜移默化,还能改变不了他们?我估计今晚满人权贵必会定下心思图强,汉人大员应会考虑到三国游学,我等何不顺水推舟许之。再说我等下一步要为母国培养军官、技术人员,这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改变一个社会如果不是疾风暴雨,只能徐徐图之。如要快,我等直接动手不好吗?可那样没有改变社会的中间势力,只能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不同。”

三王及众臣起身,均心悦诚服道:“杨相之言有理,我等不及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