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17

第17章 华夏故国行续1

1865年10月22日,保定,直隶总督府。

书房内,曾国藩、赵烈文与从南京风尘仆仆赶来的周馥在座。

曾国藩把李鸿章拟上奏的奏章仔细的看了数遍,递给赵烈文道:“惠浦兄,少荃的奏章你也看看,他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

赵烈文快速的看了一遍,其实他在周馥刚来的时候就从他口中了解了三国情形,心中已有主张。轻松的对曾国藩道:“伯涵兄,何难之有。现在朝廷满人权贵鼠目寸光,妄自尊大,对我汉员呼来喝去,全无尊重之意。今日我华夏海外支脉前来,彼等满人心中不快又能如何?海外三国又无夺其江山之意,彼等若有明理之人,当引为奥援,以抗西夷,还可保其江山多一段时间。如无意外,如没有三国出现,西夷当逐步蚕食,灭国之期不远也。”

曾国藩面色一凝,道:“惠浦兄慎言,须防隔墙有耳,祸从口出,殊为不值。兄刚才所说,海外三国无夺取江山之意,何解?”

赵烈文轻笑道:“伯涵兄忠心耿耿,关心太过,以致难明其理。如少荃奏章中所言和玉山所说,三国立于海外,均为强国,但就这个均为强国使得任何一国不能也不敢入主中原,因任何一国有意,其他两国均不许。如三国共击清廷,取胜理所应当,但又奉何人为主?是以在三国牵制下,中原安如泰山。但中原安不能说清廷安,即使无西夷蚕食,满人江山亦不能长。”

曾国藩面带不解,道:“这又是为何?有三国牵制,西夷必不能为害,待圣天子年长亲政,修明政治,当国富民强,怎能国运不长?”

赵烈文摇摇头,说道:“今上将来圣明不圣明不好说,但现在垂帘的西边那位却不是个省油的灯,如无海外三国的对比,小民还可忍受,我等不比西洋各国强盛,受些委屈也就罢了。但同为华夏之民,三国败法灭秘,何等风光,时间一长,人心思变,到时就是清廷覆亡之日。”

曾国藩听了赵烈文的解释,问道:“如朝廷真心结交三国,得三国之助,应有改观,不知三国是否愿意?”

“伯涵兄糊涂了,三国怎能真心援助清廷?听玉山说,三国使臣对满人朝廷全无恭敬之意,巴不得满人早早覆灭才好。”

曾国藩:“是这样吗?玉山,你与他们打过交道,是否如惠浦兄所言?”

周馥恭敬地道:“涤公,赵公所言不虚。据晚辈与三国使臣交谈得知,他们均认为当今中原板荡,民不聊生,全因胡人当政所致。只是三国现在全力对付西洋,又互相牵制,才能使中原朝廷暂存。据在南京的英夷说,仅仅这艘停在扬子江的那艘战舰,全欧洲就没有对手,别提停在黄浦江的那艘大舰了,可见他们绝对有对付西洋的实力。”

曾国藩不解道:“既然他们实力强横,与朝廷建交、通商于他们又有何益?中原出产他们均有,完全可以与西夷各国通商获益,仅仅是故国之情吗?”

“涤公,那倒不是。据晚辈与三人私下谈论,他们主要的目的还是移民。据他们讲,现今中原已现末世之象,众多小民无立锥之地,昔日洪杨之乱就是明证。如遇天灾,民变必起,到时受苦的还是我华夏子民。再说三国所居之地极大,据三国朝廷查勘全国得知,宋国可耕地7亿余亩,因人力不足,仅开垦2.5亿亩;明国可耕地近14亿亩,仅开垦5亿亩;唐国更是国土广大,可耕地23亿余亩,仅开垦不足10亿亩。在灭秘时,夺其国土几近7个山东;宋国与法兰西的谈判已经结束,正待两国皇帝用玺,法兰西割给宋国一个非洲东部大岛和几个小岛,地狱相当于4个山东;明国待教训了来犯的俄罗斯人后,准备夺其极北一块土地,地域更大,可能达到十几个山东,虽然严寒,但一年一熟还可以。且现在三国夺人国土,尽逐其民,据他们讲,非我族之民,有的贪婪成性,有的极为懒惰,有的性情凶狡,均极难教化,我族一字不识之小民也比他们强得多,不如驱逐他们供我华夏之民安居。再说这些土地,我族不占,西夷各国亦会占,但西夷各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不足以移民,正是我族机会。所以他们希望从中原移民,他们三人曾说,即使这样减少了中原民变的机会让清廷多活几年也顾不得了。”周馥回答道。

曾国藩大喜,道:“历朝历代,承平一二百年后,土地均向大户集中,致使小民无地而生乱。三国此举大善,吾当副署少荃奏章,并专折上奏圣上、太后,促成此善举。”

赵烈文道:“伯涵兄,我等认为是善举,满人权贵可不见得这么认为。兄的奏章递上以后,宜在与朝中我汉员书信,让其促成此事。”

“惠浦兄说的是,如此美事,岂能被这些短视之辈阻碍。奏章就烦请惠浦兄代劳,玉山在旁帮衬一下。与朝中我汉员书信,吾亲为之。”曾国藩道。

周馥起身道:“晚辈愿为涤公效劳。”赵烈文点头应允,嗯了一声。

曾国藩的动作很快,于次日把给当朝军机大臣李棠阶、曹毓瑛和恭亲王奕(觉得不保险又给首席军机写了一封书信,至于文祥、宝鋆两位满员,就算了)的书信写好与赵烈文起草的奏章以及副署的李鸿章的奏章,派人送往京城。送达京城的当日(10月25日)军机处当值军机曹毓瑛接到曾国藩的私信大为震动,立即将两份奏章送往大内。

同日,恭亲王奕和李棠阶也接到的曾国藩的书信,信中曾国藩把赵烈文和周馥的分析详细的说明了一遍(当然两人对清廷和满人不敬的言论就回避了),信中力陈与三国建交的益处和移民的深远影响。作为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两人,反应大为不同。

作为满人权贵,奕的着重点放在了与三国建交后西夷各国的可能的态度变化上,在他看来,满人的统治时至关重要的。既然三国实力强横,与朝廷建交的目的仅为通商和移民,又不会入主中原(曾国藩信中极力保证了的),还会让西夷各国忌惮,至少会使朝廷的日子好过一些,满人的富贵也可维持。作为满人中少有的明白人,奕深知单凭朝廷的力量,是无法对抗西夷各国的蚕食的,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个事实(他那苦逼的四哥咸丰皇帝逃跑到了承德,惊惧而死,还让英法把圆明园给烧了)。

作为汉人大员,李棠阶的反应是复杂的。既有对同为华夏后裔的扬威海外的自豪,也有对曾国藩分析的清廷悲观前途的担忧。对于移民,他与曾国藩的态度是一样的,能对贫苦的汉人平民一线生机,又能有利于朝廷的统治,何乐而不为呢?同时三国的强势也让他心生向往。无论如何,深藏于基因中的对于汉人政权的认同、对于汉人历史上的强大的自豪感对于汉族知识分子而言是永远存在的,这一点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完全相同,这也是他们迅速认同三国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与满人大员截然不同。曾国藩的书信他看了好几遍(当然与写给鬼子六的有所不同),心中大喜大悲,差点要了他老人家的老命(历史上他因心忧成疾,于下月去世)。

宫内接到奏章后,两个地方大员的奏章内容完全超出了慈安太后的理解范围,只好把她认为精明强干的妹妹—慈禧太后招来一起商量。至于同治皇帝,把他娘喊来他不就来了吗。

慈禧太后带着小皇帝来到钟粹宫,正要行礼,慈安太后摆手道:“妹妹不用多礼了,这两份奏章你参详一下,皇帝到额娘这边来。”把奏章递给慈禧,抱起小皇帝。

慈禧看完奏章后,对慈安太后道:“姐姐是什么章程,建交、通商还有曾国藩奏章中的移民,我们是允还是不允?”

慈安太后皱眉道:“姐姐我就是拿不定主意,才把妹妹请来一起商量。按说与他们建交、通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移民,好像也没有问题,可本宫就是心里不踏实,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慈禧说道:“姐姐说的是,建交、通商、移民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姐姐的不踏实在妹妹看来,无非是担心汉人们例外勾结,夺了我满人的江山吗?”

慈安太后道:“妹妹苏说的是,如果让他们进来,时间一长,那些汉人对他们的同族,打心底的感到亲近,要是勾结一气,那可如何是好?要不不用理睬他们,不给他们机会如何?”

“这样恐怕不行,姐姐。按这两位汉臣的奏章上说,这三个国家不光实力强劲,行事也蛮横的紧。不光把法兰西的水师给灭了,还把秘鲁这个国家给亡了,又把占的地方的子民全赶走了,没有一点汉人温良谦恭的影子。妹妹想还是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要是他们发起横来,只怕又要重演先帝北狩承德的不忍言之事。还是要好好哄着他们,指望他们给抵挡一下西夷。具体怎样,还是姐姐拿主意,要不把军机们招来一起议一议如何?”

听到慈禧的话,慈安点头道:“妹妹说的是,明日先召集军机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