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124

第124章 三位新任皇帝的交流

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4月10日,唐都长安。

皇宫御书房内,上台一年的唐国泰熙皇帝傅祥胤正与明国明礼皇帝李令哲、宋国效先皇帝林毅夫进行视频通话。

使用的通话工具当然是储物室提供的高配电脑,也超出这个时代近80年,对外宣称是皇家财团资助的实验室提供的概念产品,因为代价高昂,不适合推向市场。当然也更符合三位皇帝的使用习惯,因为这种档次的产品正是他们三四十岁时使用的,后来推出的量子电脑他们已经退出一线,由于年龄原因,其实使用的并不多。

由于在原位面,华夏吃够了以英文为底层指令的处理器的苦头,所以在这个位面,电脑刚开始研发时,就坚定不移的采用了中文作为底层指令,再也不让华夏的程序员们在编程之前,必须学好英文。这也是原位面中,华夏用了几十年,几近百年,才扭转过来的局面。

处理器采用中文或是英文作为最底层指令,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作为基层指令,数量并不多,少的仅有几条、十几条,多的也不过一百多条,就算是没学过英文的人,死记硬背也能很快掌握。

但实际情况则大不一样。

早期的计算机都是采用图灵机模式。其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在一条理论上无限长的纸带上,分成一段一段。用户在每一段上写入要计算的公式、数据,然后在纸带上方有一台机器,能够识别其内容,并进行计算,最后在纸带上写下结果。原位面的计算机都是根据这个思路,所设计出来的。因为它够简单,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容易实现。

纸袋就是存储设备;写下运算内容和结果,就是输入输出设备;进行运算的机器,就是计算机的处理电路。

听起来很简单吧。

事实也的确如此,后人可以对这个小孩子般的设想不以为然,但在计算机发展的萌芽阶段,能够想出这个框架,那就是了不起的革命性观念。

有了这个设计思路,各个生产厂家再也不用为怎么设计计算机而绞尽脑汁,他们甚至都不需要设计一整个计算机。每个厂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存储设备、读写设备、显示设备等各个部件进行研发。

各个厂家各司其职,随着技术的进步,将各厂家的成果汇总起来,就能组装出一台实用的计算机。

简约而不简单,就是这样。

在这个体系中,因为电子元器件“开”和“关”这两个动作最容易实现,所以计算机采用的是二进制运算,用“开”来代表1,用“关”来代表0。

既然是二进制,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英文环境,或是中文环境。

对于计算机来说,它能识别的仅有“开”和“关”这两个动作,也就是1和0。依靠这两个动作,用不同的元器件组成电路,形成一个完整的运算回路,进行诸如加、减、乘、除等科学运算。

它不需要懂英文或中文,它只需要一个动作指令,就能调动相应电路进行运算。

对它来说,中文或是英文毫无意义。但这仅指机器本身,对于使用机器的操作者来说,这就是非解决不可的大问题。毕竟谁也没有那么好的记性,可以记住一长串的1和0。人能读懂这些数据所代表的意义的,只能是文字。

于是根据研发者自己的文化范畴、语言环境,便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指令。它既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中文,还能是俄语、德语、法语……,世界上所有的语种。只要这个指令所对应的计算机操作顺序一致,那么具体是哪种语言,便由研发者来规定,计算机无力抗拒,也不会抗拒——这对它来说毫无意义!

反正最后都要转变为1和0。

每个民族自然都希望用自己的母语作为计算机编写的指令,中国人当然也不例外。可惜不幸的是,原位面计算机这种东西出现的时候,中国仍在军阀混战。半导体出现的时候,国内才刚刚建国,还在百废待兴,补课都还来不及,一切都在尽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哪里有能力自己搞一套。

于是,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科学,自然而然就被烙上了深深的英文烙痕。在此后几十上百年的时间内,即便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一跃超过了西方强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可是整体环境已经固化的情况下,也只能让万千有志于计算机行业的莘莘学子,埋头学习英文。

这当然有现实考虑。毕竟西方计算机科学发展了几十年,已经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知识储备。不学习英文,就不能读懂英文撰写的研究报告、各种参考资料,乃至程序片段。

从人数上看,欧美加起来,大致与中国相当。有这个对比看起来,我们好像能得出一个比较乐观的结论,似乎只要大家都学英文,就能在计算机领域迎头赶上。但事实并非如此。西方语言源自于拉丁语,现代社会以英文为世界通行语言,即便是德语、法语等语言,都跟英语有极大的共通之处,学起来很容易。

可是中文的语法、表达方式,跟英语差异极大,说是完全相反也不为过。因此国人对英文的掌握实际上是不如西方人的,更别提那广大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泛英语国家。国人十个能有一个学好英语,可以熟练地掌握英文会话、书写,实际总人口也只有西方的十分之一不到!这样的人才竞争,中国自然始终追赶不上,总是只能在人家背后吃灰。少数几个出类拔萃的精英,也于大局并无影响,反而是为对方添砖加瓦,在庞大的数量优势下被别人缩消化、吸收,成为英文环境更胜一筹的证据。

有鉴于此,原位面中国内早在计算机出现之时,就曾有人呼吁过建立纯中文环境的计算机体系。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呼吁都没得到回应,反而是被嘲笑、被无视。但在这个位面,计算机出现在华夏,作为从那个时代走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当然不会再出现原位面中全民学习英文的窘境。

“老傅,你当时提议对那些白皮们进行援助,可别当了农夫和蛇里面的农夫,最后被他们反噬,那就不好玩了。照我说,还不如趁着他们筋疲力尽的时候登陆欧洲,将他们一概推平。这些白皮可不是好玩意,一旦反过神来,除了在国内唧唧歪歪,说不准还会直接进攻我们呢。”宋国效先皇帝林毅夫吐槽道。

“别这么肤浅,我的效先皇帝陛下。如果我们那时登陆欧洲,当然能把他们全部推平,可你想过这样的后果没有?白皮们会认为我们占了他们的便宜,心里肯定不服气。我们不光要在物力、经济、科技胜过他们,最重要的还要给他们一个印象,我们华夏当然比他们高贵,因为我们不仅和平、富裕,而且睿智。看看古代白皮们是怎么看华夏的吧,有人解读是对我们崇敬,我却看出他们认为我们原始,不知他们从哪里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公元1世纪的罗马地理学家庞蓬尼?麦拉,据说对中国人的诚信充满了赞誉:‘这是很公正的民族,他们把货物放在旷野中,购货的人,在卖主不在时来取货,这种经营方式是很著名的。’4世纪的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对中国的评价,更能代表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普遍认识。他赞美中国物产的富饶:‘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他更赞美中国人热爱和平的本性:‘赛里斯人完全不懂得进行战争和使用武器。赛里斯人最喜欢安静地修身养性,所以他们是最容易和睦相处的邻居。’”

“卧槽,这些白皮们的言语怎么看都不像好话。还把货物放在旷野中在卖主不在时来取货,这不是讥讽我们不懂交易吗,怎么都像我们年轻时评价别人你真淳朴那样令人生厌。还有说我们完全不懂得进行战争和使用武器是爱好和平,真不知那些学者们是怎么评价这种话的,白皮们信奉的是强者为王,对于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唯一想到的是掠夺和奴役,这怎么是好话。实际上他们推崇备至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征服的是一群极为原始的邦国。此时华夏的战争规模、战争指挥水平胜过他们甚多,这个被西方称为四大军事家的家伙,同期华夏军事家超过他的不下于十人。他还带了几万人征服印度,比唐时王玄策单人灭印如何,唐时的印度怎么都比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发达、先进吧。”明国明礼皇帝李令哲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