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在召唤系统
35487700000227

第227章 安排荆州留守

时间不等人,‘封王’的任务时间期限也将到,夏启只得加快了稳定内部的动作。

刘协的圣旨也早就送到了洛阳,其中倒也没闹出多大的动静,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是这天下被封王之人实在太多,多得让世家大族的精英士子们已经再无心坚持。

而收到蔡琰的书信,让夏启最后的担心也随之消失。

作为对汉室还抱着最后的忠诚的一群老人中的一位,因为其文学上的造诣,以及其特殊的身份,蔡邕当仁不让的作为了保皇派的代表人物,不过经过了汉献帝西逃之后,似乎蔡邕等人的心也随之死了;慢慢的放弃了在政治上的抱负,转而投身到学术和教育之上。

夏启自然是投其所好,不惜花费重金,为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好的学校,好的师资,由公家出资供养的学子哪里有不拥护夏启的;安邑太学院、洛阳太学院以及接下来准备筹备设立的襄阳太学院,可都有着当时最知名的大儒坐镇,安邑的蔡邕,洛阳的马日磾和郑玄,以及荆州的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更是令天下诸侯侧目,这可比江东金陵学院孔融独力支撑要繁华的多,更受人欢迎。

夏启从治下的文风的盛行中自然得到了无数的好处,从汉献帝西逃中,他能够很快的稳定住局面,便是离不开一众士子的归心。

现如今,最大的障碍蔡邕已经松口,这就代表着他们这一票享誉天下的大儒们基本上对夏启的称王没了什么意见。

夏启将自己麾下大致分成四路势力,当然其中一股最大的被系统召唤而来的文臣猛将,他们的忠心不用担心,自然暂时不用担忧他们为汉室而与自己反目。

而以蔡邕、马日磾、郑玄为首的大儒,因为他们的巨大声望而不容忽视。

第三路,便是治下北方的一众世家大族,他们之中虽然未掌握多大的权力,但是他们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源将他们的影响力无形中放的很大,夏启更是需要他们来支撑占领区的统治。

第四路,自然就是这新投的荆州众人。他们久离中原,想要依靠夏启的信任而崛起。

这有四个主要势力中绝大多人的支持,一切的工作开展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其中更有不少人,在夏启称王这一件事情上,更是十分活跃的奔走着,以期得到夏启的最大信任,为他们的家族,更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称王之事,已然水到渠成,一切的反对都只是徒劳。

毕竟称王之事刻不容缓,夏启绝对不会为了迎合少许人的心意,而让自己陷入困境。

毕竟是系统强制的任务,能够有如此的效果已经不差。做好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打算,如今也能轻松不少。

对于他离开后荆州的安排,也是让夏启耗费了不少心力,毕竟荆州这个四战之地,不仅仅需要一个忠心耿耿的强大的统兵大将镇守,更少不了一位高级政治人才来协调政务。而且这人还需要得到荆州世家的认可。

思虑再三,又征求了庞德公、黄承彦的意见后,夏启这才将人员真正的定下来。

这其中便涉及到夏启称王之后的官僚体系和国家体系结构的改革。

‘九品制度’的创始者陈群曾经给夏启提出了一条新的官僚体制,正好借着‘建国’的机会,也算能够派上用场。

按照之前夏启在安邑侯府所设计的一套体系,新建成的大夏国,依托后世三省六部制度,又借鉴了刘辫在江东的体制,建立了文武分治,九品十八阶的官僚制度。

夏王之下设立三公,为太尉、丞相、监察御史。

太尉为军队最高武职,负责总领诸军及各级军官的升迁和考核,其下设立枢密院。

丞相为统管全国政事的政务院主官,辅助夏王处理全国之政务。其下设立诸部,主官为尚书。

监察御史掌管着纠察百官,便如同后世的检察院。

三院分立,各施其职责。

另外夏王之下有设立内阁,集结着全国优秀的人才,主要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夏王所用文书,还侍夏王出巡,充当顾问。实际是秘书处和参谋官员。

地方上,在郡县的制度的基础增加了乡一级的管理,让中央政权能更全面的管理基层。在夏启的思维里更加精细的管理制度,更能够让大家安心生活。

如今的夏启已经掌握了并州9郡、荆州的南阳、南郡和襄阳3郡、洛阳以及河东郡,治下之民已悄悄的突破了千万大关,如何让这群人甘心生活在自己的统治下,不被宗族和豪强左右思想。乡的设立,正是为稳定地方而来。

古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夏启自然先得在制度上有效的规避和杜绝。将乡作为最基本的政府机构,实行完备的户籍制度,让地方上不仅受到宗族约束,同时也要对政府的法律保持着敬畏,尤其是在大战来临时,百姓才会更加有守土的责任感和抵抗的决心。

留守荆州的文官,夏启将长孙无忌派到了荆州作为刺史,谢安作为南郡太守,蒯良为襄阳太守。

武将方面自然是以平南将军冉闵为主,辅之以伍建章、伍元召、伍天赐、夏鲁奇、韩擒虎、定彦平、魏文通、史万岁八位战将,又让庞统、杜如晦作为军师。另外又让蔡瑁作为水军都督,以鱼俱罗、和张须陀辅佐,驻守江陵,拱卫长江防线。以黄祖领兵收襄阳一线,以郭子仪为主将驻守南阳一线,防备豫州方面的江东军。以裴行俨为将防备武关的朱氏兄弟和汉中的刘备兵马。

对于被赶到荆州南部的岳飞,夏启已然不敢放松防备,对付他可不能有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失。离别之时,夏启又忍不住悉心的叮嘱这冉闵。

将荆州之事安排的妥妥当当,夏启这才轻车简行,在宇文承都和姜松领着100余精锐龙雀卫的护卫下,马不停蹄的赶回洛阳。

夏启在洛阳仅仅呆了数日,将洛阳的事物托付给李善长与王守仁之后,他便又风尘仆仆的赶往安邑。

在原来安邑城夏朝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大夏王城中中,封王的大典,就等他这位主角的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