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地秧草
35420900000024

第24章 老家来人

春节喜庆的节日气氛还没退去,冬天的积雪还没完全消融,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上空集聚了一股强冷气团自西北向东南沿海方向开始急速流动。冷气团在华北平原上空与从太平洋上空飘来的一股暖流不期而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交汇推动互不相让,促成了今年最大的一场雪。鹅毛般的雪花纷纷而下,大雪下了一天一夜,原本花白的大地一夜银装素裹,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大地,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

由于第一年搞冬暖式蔬菜大棚,菜农经验不足,大雪将至,并没有做充分准备。大雪过后,联庄村有几户人家的菜棚被积雪压塌,这其中就有李中河家的菜棚。

李中河与吴秀珍看着自家辛辛苦苦半年多建起来的菜棚一夜间坍塌,一棚即将收获的蔬菜毁于一旦,夫妻二人围着坍塌的菜棚焦急万分痛哭流泪。等李中海和李中江一家打扫完自家大棚积雪后来给三弟家帮忙时,坍塌的菜棚已经是无力回天,一棚蔬菜早已冻死。无奈,只能放下坍塌的菜棚,全家人回家聚集在一起开会,商量着李中河一家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李中河建菜棚不但把自己家的积蓄全部用光,还借了亲戚邻居不少钱,菜棚坍塌也没有多少可回收的价值,当务之急是如何挣到钱,首先还清家里的债务。今后的生计并不担心,农民只要有土地在,一家人就保证饿不死。全家人开会商量的结果是,家里的事由大哥二哥照应着,让李中河放心去外地打工挣钱。早听说在东北落户的堂叔李尚才的几位儿子在沈阳干建筑工作,去他们那里兴许能挣到钱,最起码那边有熟人,工资应该能得到保证,不会有拖欠的情况发生。

李中海通过电话联系,找到了宗堂弟李中山,说明缘由后,东北李中山十分热情,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口口声声保证:只要三弟来,保证他能够挣到钱,跟着我你就放心吧,早听说老家那边还很穷,我正想让老家那边过来人一块跟着干,不光让他能够挣到工资,还会把水电暖的技术活教会他,让他变成一位技术工人,今后能拿到的工资会更多。如此,李中海心中自然高兴,把消息告诉家人,全家人由忧变喜,李中河夫妇对未来生活又重获希望。

元宵节过后,李中河收拾好行李,告别母亲和妻儿,独自一人踏上了北上打工的路程。

经过两天一夜,几经转车,李中河乘坐的火车终于来到沈阳火车站。虽然已经过了元宵节,沈阳的天气依然十分寒冷,此时,比家乡最冷的时候感觉还要冷。来到陌生的大城市,李中河心中不免有些激动与好奇,一手领着包裹,肩上扛着行李,在人潮涌动的人流中慢慢向出站口走动。快到出站口时,远远看到在一排焦急等待接人的人群中,有一人身穿厚厚的棉大衣,头戴狗皮帽,双手戴着棉手套高高举起一个纸牌子,上面大字写着“李中河”三个字。

李中河心想,那人应该是宗堂哥李中山了,不时看看手举纸牌的那人,拥挤着向出站口走去。出了站后,李中河向那人走近,狗皮帽包裹的脸,除了鼻子下多了一撮浓密的胡子,一看就是一张熟悉的自家人面孔。两人盯着彼此走进,李中河放下行李微笑问道:“你是中山哥吧?”

“哎呀,我的妈呀,不是我咋地!我远远一看就知道你是咱三弟!”

李中山说着激动地拥抱李中河,十分热情。拥抱寒暄过后,李中山从身边地上拿起一件大衣给李中河穿上,抢过行礼提着带领李中河向公交车站走去。两人上了公交车,一路上李中山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家的情况和自己小时候回老家的一次经历,那时候李中河还很小,没有什么印象。

李中河跟着宗堂哥来到一处民宅小区,这里还没有开发,算是城中村,一家一处小院,全是平房。如果不是出门就是宽宽的街道和街面生意红火的店铺,猛一看上去和农民的村庄没什么两样。

两人说笑着进入一处胡同里,远远看到一家院门前聚集了男女老少二十多人,一个个正欢天喜好奇的向这边张望。

人群中间,有一位老人裹着棉被坐在轮椅上,目光浑浊,只看见有两个人影向这边走来,早已经激动的不能自持。李尚才好多年没见过老家的人,自己年老体衰得了半身不遂,不能够回老家看看,总想着身体好些时回老家探望,却一直不见身体好转,身体却每况愈下。而早先时,老家那边又太穷,出一趟远门不容易,与老家人少有来往。十多年前自己回过老家一趟,转眼又是十多年没有与老家人相见,一直担心自己闭了眼也不能再见老家人一面了。

李中河与李中山快到家门口时,人群中几位年轻人跑过去迎接,欢喜不行。正在李中河与大家热情寒暄,向家门口走着离老人越来越近,突然,轮椅坐着的老人哇声大哭,情绪激动,嘴里哭喊道:“尚德哥——尚德哥——尚德哥……”

听到老人哭喊,身边一位同寿老太太说道:“哎呀妈呀,你老糊涂了,来的是你尚德哥的三儿子,不是你的尚德哥。哈哈哈,你这个老东西真是不中用了,老糊涂了。”

“这……这就是我的尚德哥呀,就……就是他!呜呜呜……”

“哎呀妈呀,儿子长得像他爹,你老糊涂就分不出来了!”

正说着,李中河已经来到李尚才身边,扶住老人的手喊道:“大叔,您老还好吗?”

“尚德哥,尚德哥……”李尚才紧紧握住李中河的手,泪流满面,情绪激动双手颤抖。众人慌忙围过来解释,说,这位是大伯父的儿子,不是大伯父。

“大叔,我是中河,俺爹不在了,您不记得,他走之前您还去看过他。”

老人哪管众人说什么,自顾紧紧握住李中河的手不放,喊着尚德哥盯着李中河看,不知道在回想什么。

李中河喊着大叔问好,众人不再对老人多做解释,欢欢喜喜簇拥着李中河赶紧去房间里暖和说话。

房间里早有两桌丰盛的酒宴备齐。脱去棉衣,李尚才拉着李中河的手让他坐在自己身边,不管子孙儿女欢笑嬉闹,自己一直痛哭流泪。李中河只能不断安慰老人,好好养好身体,回老家看看,到时候多住些日子。现在老家那边比以前好过多了,家家都有吃不完的粮食,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李尚才一阵痛哭,在众人好言安抚后,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坐在主位开始为李中河一一介绍家人。这位是老大李中山,那位是他媳妇,身边十四岁的男孩是他们的大儿子李卫涛,九岁的是他们的小儿子李卫国。这位是老二李中海,那位是他媳妇,那位是他们的儿子李卫华。这是大女儿一家,那是小女儿一家。等介绍到最小的老五时说,老五与你重名,还上着学,一直都想看看与他自己重名的老家人长啥样,这次终于看到了,以后啊,你们俩撞面,一个就叫大中河,一个就叫小中河好了。

李中河随着李尚才的介绍一一称呼问好。家人虽然很多,但男子都与老家人重名,只要分清大小,倒也十分好记。东北一家人除了老大老二干建筑工作,其他兄弟姐妹都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开个小饭店、卖个服装、摆个地摊什么的,生活倒也过得去。

李尚才介绍完家人后,不免有人问起老家的情况,李中河便把老家全家人解说一遍。之后,一家人开始正式入席,为李中河接风洗尘。

酒宴结束,李尚才一直拉着李中河的手,让他坐在身边开始聊天说话,这一聊就没完没了,到了晚上执意让李中河住在自己房间与他说话。李尚才把自己年轻时如何与堂哥李尚德一起被***抓壮丁参军,到朝鲜战争结束,堂哥回了老家,自己后来退伍被部队分配在沈阳当工人,娶了当地的媳妇,成了过门女婿。后来改革开放,老工厂倒闭,一直到现在的经历讲了一遍。人老了,越来越思念家乡,看到老家的人就像回到老家一样,十分激动。

第二天,李中河被李中山接到一个新的住处,算是正式安顿下来。然后带着李中河开始在沈阳四处转转看看。这是东北一座重工业大都市,城市发展正热火朝天。李中山介绍着沈阳城市的风貌,有时也提起工地上的事务,说冬天一般是淡季,不是很忙,等开了春活就多了。自己干的是水电暖,因为咱这普通的人家没有好的关系,也没有太多钱走动,只能做包工不包料的活,这样,虽然正常工资能挣到,但也发不了大财。不像有关系的人,不干活照样挣大钱。这每一样工程活计多是层层转包,最后落在真正干活的人身上就只有最基本的辛苦钱了。不过,比起其他的行业干这个好歹稳定些,我毕竟干了好些年,上面老板都认识,跟着我干工资是有保障的,要是个技术工人,工资会增加不少。现在城市正在大发展,到处搞建设,技术工人十分短缺,你要尽快从小工干起,多学技术。只要学的好看得懂图纸,懂得线路走向,能出活,到时让你带个小队,就按照老技术工人工资发。李中河满口答应努力,自己好歹初中毕业,在家人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掌握好技术还是十分有信心的。

等到春暖花开时候,联庄李尚恒家消无声息地把一位新增加的侄女接回家,侄女已经一岁多,刚会走路,正在呀呀学语。

李小五在大同挖煤,媳妇又生了一位女儿,原本想在自己身边养着,媳妇又身怀有孕,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女儿无人照顾,只能给家人去信把三女儿接走,好让刘桂英安心养胎。

本来是想遮遮掩掩养着侄女,不曾想,也不知道得罪了谁家竟走漏了风声,还是被告发了。计生办来家中突查,恰好李尚仁带着侄女去外公家走亲戚,因为自从老三出生以来外公还不曾见过。

计生办去家中突查,把李小五家的所有大门砸坏,空荡荡的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火急火燎又去李尚恒家寻找,还是没有找到人。以往经验,看这家人脸色就知道告发的并不是无中生有,肯定超生了。计生办突查找不到人,抓不住把柄很是无奈,总也不能白来一回,三言两语吓唬一番,跑到粮屋扛起几袋粮食开着面包车便打道回府了。

经此一劫,李尚恒家如惊弓之鸟,赶紧派人找到李尚仁,把家里的情况如此一说,让他带着侄女也不要回家了,外公家怕是也不保险,赶紧去其他亲戚家躲起来。李尚仁带些钱找到城郊区亲戚家,由亲戚安排在城郊区找到一间民房租住,买了锅碗瓢盆,备好米面暂且住了下来。

后来,计生办工作人员又去李小五家突查几次都没有抓住人,只好暂且作罢,暗中叮嘱举报人注意,确定小孩在家时再及时举报,有重赏。

联庄人的生活一如既往,出外打工的打工,做小生意的做生意。菜农们辛劳半年多,蔬菜终于获得丰收,不足一亩地的蔬菜,一季下来一棚蔬菜竟然少的得钱三四千元,多的五六千,可比种粮食强多了。

一户农家人种蔬菜十分辛苦,每天要打理菜棚不说,蔬菜收获时,由于是反季节蔬菜,成本高价格自然贵,在农村集市上,普通农民家庭无福消受,只能拉到城里去买。每天凌晨三点多,几家菜农招呼好一起作伴,每人骑着一辆人力三轮车,人手多的人家,会有人骑着自行车拴着绳子帮拉着,满载一车车蔬菜,一队人趁着黑夜赶在早市前要把蔬菜送到城里销售。

来到蔬菜市场,早早有小贩在此等候,谈好价格就过秤出手。为了卖个更好价钱,菜农们往往与小贩谈来扯去讨价还价老半天。如果自家的菜品样好,上市正赶上稀有的时候,价格好说,一群小贩哄一下就给抢占卖掉了。如果自家的菜正赶上行情掉价时,往往老半天无人来问价,出手不及时,一小会功夫价格就掉了一大截。如果贱卖不舍得,就有人家想拉到城里街道路边直接销售。不曾想,原来这行有行规,不但要受当地小贩的欺压,最害怕在那街道路边上说不定什么时候突然蹿出几位身穿制服的人,非常的凶狂,逮住罚钱没收车子和蔬菜不说,还会出手打人,那气势可比肥头大耳和气可亲的官老爷吓人多了。可是,自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卖不出去更是心疼的很,无论如何还是要想办法卖掉,要时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提高警惕,一旦发现什么异常动静,立刻推车疯跑,一旦被抓住后果不堪想象。

一棚蔬菜,一季下来得钱几千元,辛勤的汗水换成一张张钞票,菜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不必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