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暴风特战队
35001100000014

第14章 兵法理论

接下来的几天,李志清正式成为了黄家的大少奶奶,老头子黄金容也将一大串钥匙交由大少奶奶李志清管理;

随着国民政府的JX剿共”作战进入最后阶段,中央军校也接到了新的命令——开展一次对JX剿共”作战得失的大讨论和学习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_冯_塞克特上将制订的作战方案;

黄均培也回到了军校,但是对这次“大讨论”是比较反感的,黄均培发现自己的穿越对历史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发生改变,在第五次的“围剿”里,红军象在原先的历史里一样,在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奥地利人李德的指挥下,采取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的战术,与占兵力和补给绝对优势的****进行正面的对抗,俨然成为一次大战里面的西线堑壕战情形。

黄培均对红军的这种战术表示出很大的不理解,红军放弃了无可匹敌的山地运动战特长,打死守硬拼的阵地攻防战,以己之短御敌之长,结果可想而知,失败只是时间问题。相反****在德国顾问的策划下,改组了南昌行营,指挥机构权力集中,职责明确;调整了编制装备,把参加围剿的部队改为一师三团,加强了山地作战的指挥灵活性,每个师配备了德国进口的平射炮专打堡垒;加强运输补给力量以适应山岳地带道路网少的情况,重要地区设计修建新的交通网等;军事行动过程里,贯彻“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先求稳当,次求变化”,避免孤军深入,防止部队之间出现间隙。虽然,较短时间里,收效不会很迅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的脖子上被****戴上的绞索就会越收越紧,战略回旋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红军如果不能主动做出变化,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就只能被逐渐驱赶集中,最后被消灭。

4月底,JX的围剿前线传来消息,经过国共双方主力兵团的激烈争夺,苏区首府瑞金的前沿门户,苏区的军事重镇广昌被****攻占了。这是李德的反围剿战术的标志性的失败。国民政府的宣传机构,开足马力,全力渲染****的所谓重大胜利,吹捧蒋委员长的高瞻远瞩,英明睿智,认为这是蒋委员长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战略的巨大胜利,把蒋委员长吹捧成为中国历史上前年以来的唯一完人。国府的高层都弹冠相庆,仿佛天下太平,盛世即将重现。陆军大学内的战术讨论,绝大多数的学员们都认为在****的强力打击下,苏区的红军被消灭的命运已经是被彻底注定了,最迟年底,红军将成为历史名词。

看着那些人们的热情,黄均培却只是表现出了随波逐流,随大溜的态度,并没有过分的热情表现,这大概就是知道历史走向的人的必然选择。因为,黄均培知道红军最终会选择进行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和荡气回肠的波澜壮阔的战略大转移——长征。

虽然不能将红军消灭,但是蒋中正利用红军长征借机“削藩裁军”。当时西南地区GZYNSC都是地方军阀割据,HN也不是嫡系,蒋借追缴红军,把中央军的势力深入到地方。红军西走后,中央的势力进入西南,也是蒋的一意外的大收获。

黄均培利用难得的时间,在陆军大学的图书馆里查阅当时的各国军事著作,重点是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提出的高速坦克战理论,苏联红军创始人之一图哈切夫斯基的关于大纵深战役和战斗的思想,军事筑城和野战防御以及汉斯_冯_塞克特将军描绘的他对中国工业化和军事化规划的大纲。坦克机械化战争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军事前沿形态,大纵深理论是未来苏联红军的指导性思想,筑城和野战防御则是未来中国在抵御RB侵略里必须使用的。汉斯_冯_塞克特将军是德国十万陆军时代的总参谋长,为未来横扫欧洲的强大德军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对速度和机动性的重视是德军闪电战的萌芽。他讲过的一句话,“先进装备能战胜一个个血肉之躯,但无法战胜人类不朽的精神!”尤其让黄均培感到佩服不已,这简直就是针对中国和RB的实际情况说的。

然而让黄钧培更加惊叹的却是,每当听到或看到军事方面的事情的时候,脑海里面就会出现一些古代兵书的内容,如:“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湮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这些难到是在静安寺里接受传承的时候一并保存到识海里面的?

识海里面兵书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其中有很多是失传以久的兵书;

古代兵书的内容与军事方面的事件一一比对,却是不谋而合,如:“凡用兵之道,莫过乎一”可理解为军队指挥权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全军意志相同、行动一致之意。军队的统一、集中与协调,是胜利的根本保证;不太懂军事战略蒋中正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方针就是想要将中国的军队指挥权统一;抛开政治和民族因素单从军事方面来看却是可行的。但是只是从权力、谋略来统一各地的军队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违反了“道胜”的原则,古代兵法中治国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顺应民心”,而治军,一样讲“道”;“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将政治与民心联系起来,才能有无往不利的军队。

结合后世的记忆,过不了多久将要发生的事件也映证了兵法理论,这也让黄钧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