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64

第64章 兴隆山,成陵及其他

兴隆山,是兰州近郊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山,奇峰叠翠,飞泉湍流,林木茂密,气候凉润……素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美称。这山,除了自然风光的旖旎多姿外,更有幸与历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一一成吉思汗的名字紧密相连,真可谓名山名人,相得益彰,因而深深吸引着众多观光客,乐到名山一游。

1227年仲夏,大星陨落。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于甘肃六盘山麓军中,时年65岁。按蒙古国俗,遗体归葬漠北。因陵封未留标志,任花开草长,很快与大地融为一体,渺无痕迹。为了奉祭瞻拜方便,其后妃扈从,集中汗王生前所用刀剑、鞍镫、弓矢、戈矛等遗物,另打制银棺一具(内容不详),安置于鄂尔多斯(现伊克昭盟)汗王原“八白宫”故地。毡庐素裹,铜顶生辉,虽非广宇华堂,却也庄重静肃;并定专人,常驻守护,历700余年香烟不绝——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伊金霍洛0成吉思汗陵园。

迨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侵华日军步步进占我蒙绥大片国土,伊金霍洛危在旦夕;出于安全考虑,国民党政府与蒙族代表人士协议,决定将成吉思汗灵柩西迁至甘肃兴隆山。自1939年6月10日于伊金霍洛启灵,经榆林、延安、咸阳、西安、兰州等地,沿途备受党政军民盛大迎祭。7月1日,平安运抵新迁地。在万花盛开、百鸟欢歌的一片祥和气氛中,将这位民族英雄的银棺,安放在兴隆山太白宫正殿气嗣后历十年岁月,不时有政要名人,前来瞻仰拜祭,留下多少轶闻佳话。

抗日战争中期,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先后到兰州视察时,都曾专程登临兴隆山,瞻仰成吉思汗陵寝遗迹。小蒋参观那天,恰逢1942年初夏公祭成灵吉日。他在其后所著《伟大的西北》一书中记叙说:祭奠成吉思汗,要杀七十只羊,用两种祭礼;一种是传统的蒙古祭礼,一种是政府的公祭礼。从蒋氏此段描述中,可以想见当时的公祭典礼,确是非常隆重的。他还特别提到成吉思汗使用过的名叫“苏律定”的兵器柄很长的矛。那矛头所系的缨毛,据说是汗王出征欧洲时,每杀死敌方一个大将,就在死人头上扯下两三根头发系到矛上,所以,那一大把缨毛,各种颜色都有。蒋经国听了,不由得在心里产生了“悚然的恐惧和敬意!”

1941年仲秋,时任重庆国民政府检察院院长的于右任,风尘仆仆,来到甘肃。他虽年逾花甲,却不辞辛劳,访敦煌,溯湟源,关怀民生疾苦,珍视文物古迹,自然也上了一趟兴隆山,亲自察看成灵安置状况。当他面对那支曾经横扫千军的“苏律定”时,不禁肃然沉思,频频拈动长髯,良久,口占《小令》一阕云:

兴隆山畔高歌,

曾瞻无敌金戈。

大王问我,

几时收复山河?

由于这首小诗寄托了于老深沉的爱国忧思,遂不胫而走,传诵一时。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首脑聚会重庆,进行第一次和谈。一日,于右任在寓所敬设家宴,晏请中共主席毛泽东。席间,主人盛赞毛主席《沁园春丨雪》一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最能激励后进,建树空前未有之功业。毛泽东笑而答曰,不不,我那涂鸦之作,怎抵得先生神来妙笔:“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那么的启人深思呢!言毕,阖座粲然拊掌。由此可证,于髯翁“兴隆高歌”名句,早已远播边区延安,就连写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毛泽东,也不禁拍案称奇,赞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