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春秋我做主
3487500000018

第18章 瓜期不代(三)

可是,齐襄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太暴虐,从他杀死鲁桓公和郑子亹的行为来看,道义二字在他眼中是分文不值的。

这样的性格特点如果反映在内政上,难免会缺乏对臣民足够的尊重。再具体一点,就是迷信权力,喜怒无常,言而无信,搞得臣民无所适从,惶惶度日。

最早意识到齐襄公这种性格特点必然会引火烧身的人,是一个叫鲍叔牙的齐国大夫。

鲍叔牙是齐襄公庶弟公子吕小白的师傅,目光如炬,当他洞悉齐襄公终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后,就和吕小白一起逃到了莒国,以躲避齐国将要到来的动*乱。

鲍叔牙没有算错,公元前686年,他预期中的大动*乱猛烈地爆发了。在描述这场惊心动魄的动*乱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先介绍几个出场人物,他们都将在接下来的动作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一个出场的人叫公孙无知。

齐僖公有个胞弟叫夷仲年,公孙无知就是夷仲年的庶子,与齐襄公吕诸儿是堂兄弟关系。齐僖公非常宠爱这个侄儿,特命他在服饰起居方面都享有与嫡子(此处指夷仲年的嫡子)同等的待遇。

春秋时期,等级森严,嫡子与庶子的品秩差距很大。《管子?君臣篇》云:“选为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

这句古语的意思就是说,嫡子作为家族的法定继承人,从小就要为他打造高人一等的形象与气质,以增加他在族人心目中的威仪。

这句话很有道理,威信的建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族人及早形成尊敬嫡子的心里定势,有助于巩固嫡子执掌家族后的权力架构。

所以,齐僖公拔高公孙无知身份的做法等于给齐襄公留下了一个难题。

如果保持公孙无知的仿嫡子待遇那无疑是继续犯错,如果贬黜公孙无知的嫡子待遇又必将激起公孙无知的怨恨,须知人都是自私的动物,给予他容易,剥夺他很不容易。

但是,容易不容易的事情到了齐襄公手里,那就统统变得容易。他干净利落地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事先没有打招呼,事后也没有进行安抚,完全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搞得公孙无知关起门来骂了三个月娘希屁。

第二个出场的人叫连称。他是齐国大夫,有个堂妹充任齐襄公的妾侍,但并不得宠。

第三个出场的人叫管至父,也是齐国大夫。

公元前687年秋,齐襄公决定派连称和管至父去戍守渠丘。

渠丘就在临淄西边不远,说是戍守,由于不在边境,所以也没有遭遇外敌入侵的危险。因此,这应该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轻松的军务,一般人只怕还得不到这等机会。

谁知连称和管至父在都城好吃好住地呆惯了,打心眼里不愿意去站岗放哨,争奈君令已下,无法违抗,只好腆颜求齐襄公给个戍守的期限,别让他俩在渠丘生根发芽。

当时齐襄公正好拿着一个甜瓜在吃,便漫不经心地回了句:“及瓜而代。”意思就是说,等到明年秋天瓜再熟的时候,就派人前往渠丘替代连称和管至父。

连称和管至父只好闷闷不乐地来到了渠丘。

军营生活一切因陋就简,和临淄相比当然有天壤之别。连、管二人在这里仗没打上一个,身家性命是安全无虞,可人也无聊到了极点。

每天看着一群臭烘烘的士兵在眼前晃荡,他俩就不由得格外怀念家乡的莺歌燕舞。然而这里,别说女人,就连猪八戒他妹也见不到一头,真是惨不忍睹!

在这种单调乏味的日子里,支撑连称和管至父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有一天他俩会回临淄,远远地离开这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而且这一天正在缓慢但绝不停歇地到来。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又到了瓜熟之期,连称和管至父熬到了刑满释放的这一天,然而齐襄公替换渠丘主将的人事任命却迟迟没有音讯。

连、管二人心急如焚地派人到临淄打探消息,得知齐襄公正在某某行宫亲切接见文姜,已经去了一个月了,什么时候回来只有天知道。

再遣人到行宫请命,齐襄公只顾和文姜寻欢作乐,对来人根本睬都不睬,最后以一句再候瓜熟可代也,把使者打发了回来。

连、管二人一年的苦苦等候化作乌有,禁不住暴跳如雷,立马就想跟齐襄公拼个你死我活。于是,他们转而与公孙无知取得联系,图谋发动叛乱,弑杀齐襄公。

公孙无知早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引为人生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