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春秋我做主
3487500000016

第16章 瓜期不代(一)

公元前696年11月,卫国发生政变,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立卫宣公的儿子黔牟为君,卫惠公逃往齐国。齐襄公财大气粗,一听说自己的亲外甥受了欺负,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从公元前695年春季开始,齐襄公便频繁地组织多国联军攻击卫国,目的在于驱逐黔牟,帮卫惠公夺回卫国政坛排行榜第一位的宝座。

公元前689年冬,齐襄公召集鲁、宋、陈、蔡四国军队再次找卫国聊聊,气焰汹汹,大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势头。这时,一个久违的身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周王室派兵驰援卫国。

周王室站出来趟卫国这淌浑水,是一个颇让我感到惊讶的事情。

因为,周王室此战面临的对手齐国,比巅峰时代的郑国更加强大;反观周王室自身,非但没有丝毫复兴的迹象,而且七年前还发生了极具破坏力的“庶孽之乱”。

此事说来话长。周王室东迁以后,礼乐崩坏,纲常不举,外有诸侯竞相争霸,内有诸子争夺王位,“庶孽之乱”就是指庶子从嫡子手中抢夺王位的变乱。

春秋时期,周王室总共出现了四次影响恶劣的庶孽之乱,分别是子克之乱、子颓之乱、子带之乱和子朝之乱。

下面要说的,就是子克之乱。

话说周桓王在位时,宠爱庶子姬克,有心想将王位传授给他。可是受制于宗法制度,姬克不能获取世子的身份,周桓王只好退而求其次,特意嘱托时任王庭正卿的周公黑肩,让他侍奉姬克。

大夫辛伯得知了这个情况后,深感不妥,劝谏道:“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妾媵等同于王后,庶子等同于嫡子,次卿等同于正卿,城邑等同于国都,这些都是祸乱的根源。

言下之意,周王室本就外忧不绝,你周桓王还要让庶子获取特殊的政治待遇,这不是没事找抽吗?

周桓王不听,公元前697年,他扔下一个烂摊子自顾自地驾鹤西去。

周庄王姬佗继位后,姬克和黑肩渐渐地有了谋反之意,一直暗中积蓄力量,朝思暮想着早点送周庄王上路。

公元前694年,黑肩认为发动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一举杀掉周庄王,另立姬克为王。但是,他的计划被大夫辛伯识破,辛伯提前向周庄王示警。

周庄王采取紧急行动,先发制人,将黑肩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把这场以庶篡嫡的政变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姬克见事情败露,只得远走他乡,逃往燕国。

“子克之乱”损耗了周王室的内功也就罢了,更不利的因素是周庄王此行师出无名。

大家别忘了,卫惠公谋害兄长公子伋的做法虽然令人不齿,但他后来也是卫宣公钦点的正宗世子,由他继承王位,至少在程序上经得起检验。

所以说,真正的乱臣贼子,反而是公子黔牟那伙人。

实力不济,道理亏输,我实在找不出周庄王可以达成目标的理由。莫非他以为自己是超级无敌美少女,能代表月亮消灭齐国?

快醒醒吧,现在都流行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啦!

周庄王的行政乱作为,很快就被齐国联军用暴力给顶了回去。

公元前688年夏,卫惠公在齐国联军的护送下复国,随后诛杀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又将黔牟政府的骨干分子宁跪流放到了秦国。至于黔牟本人,则流亡到了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