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雄魂——周易,我最浅显的感受
34661300000034

第34章 君临天下

我们临近一口井,因为需要,所以喜悦。如果人们不需要井,打井干什么?小时候,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特别喜欢喝刚从井里打出来的水,是那样的甘甜凛冽。不光小孩子是这样,成年人也是这样。这是几十年以前,现在当然没有人稀罕,因为井水的口味变了,城里人都喝自来水了,这是后话。特别是大旱,看见井更是喜悦!两个村子的人,为了一口井的使用权,打群架的事情在以前也不少见。井是人们的必须品。但是不要忘记了,除了喜悦,还有死亡。表面是喜悦,暗地里有杀气。所以我们要接触一个新兴事物,才开始要仔细谋划,慎重考虑得失利害。然后能接触才去接触,去努力奋进。最终心中的希望才会实现,这称之为“和”。以前说过,符合自己内心的世界,自己的愿望的实现就是“和”,对于自己来说就是自己的“和”。不忘初心,不要翘尾巴,才能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循环往复,自己的“和”越来越大。这样的话,自己的人生越来越顺,越来越安稳。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大地上生活。一遇到池塘、湖泊以后,都会过去用水,打渔。可是野兽也会去饮水,甚至洗澡、游泳。所以人们因为自己临近湖泊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喜悦。但是非常危险,就算没有野兽,水也是非常危险的。小时候,母亲一听到我去河里玩耍,就会揍我。因为去那里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会非常喜悦地趋向那个地方。内心的喜悦,外表的柔顺。这个时候,胸怀好像大了,忍受力好像大了,脾气好像好了,那是因为自己需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君临天下,也是如此。英雄都想要君临天下,为此可以忍受一切,面对这个问题,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大志的实现,是自己最幸福的事情。因此愉悦而奋进。贤明的君主,因为自己能够单独治理帝国而且成效很大,所以心情愉悦,表现出来才能柔顺于天下,一身正气,实现和巩固自己心中的“和”。柔顺归柔顺,但是不能把正气“柔”成歪气,要正中有柔,柔中有正。正为大,柔为小,柔是为了正。真情实意地爱江山,顺从江山。人门才会真情实意地爱君王,顺从君王。不要因为自己是上位者,就飞扬跋扈。人们当着你的面不敢说,但是背后戳脊梁。上位者也可能瞬间就变成下位者。兴亡更替嘛!百姓因为从你这里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满怀愉悦的心情临近你,顺从你。你作为君王,从百姓那里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好的东西,所以满怀愉悦,临近百姓。面对自己的愉悦源泉,可以忍,可以让。打江山的人,心中阳刚,遵循天道。愉悦而顺,警惕危险。上级部门来一个单位督导,也是一样,别把自己的路走死,原则不能破坏,有底线,其他的都好说,能与人方便就与人方便。这样才能大通大治。贤能的人,应当效仿这种精神,走进百姓,教化天下。关于“教化”就不说了,以前说过的。

因为需要而临近,因为临近而喜悦。但是自己才开始的处境不好,自己要面对一大群繁杂的人们,这一群人都是针对自己的。面临这一群人,该咋办?两个字“感化”,坚守正道的感化,是不知不觉中被感化。我们再举以前举过的一个例子,明朝王守仁做巡抚的时候,有大功。可是有一个实权太监,带兵入城,想要找王守仁麻烦。就拍了一群兵痞,在王守仁家门口无故大骂。一直到了中午,王守仁才派家丁,送出饭食酒水。这群兵痞吃了以后就走了,王守仁的仁德在军中传开,再也没有人愿意来辱骂王守仁。这太监心生一计,请王守仁去军中弯弓射箭。想着王守仁一介书生,哪会弯弓射箭。王守仁去了校场,三箭三中,军中沸腾。太监怕在这里引起兵变,就不再找王守仁麻烦,最后赶紧带兵回家。

感化,是不容易的,有时候也是容易的。不能心浮气躁,要耐心等待,真情流露,方法得当。但是不要忘记,公道自在人心。所以要有正气,而不死板。可能什么都够做到,但是没有足够的耐心,恐怕功亏一篑。感化,坚守正道。初见成效,继续坚持,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感化真不真,不要骗自己。

如果你面临的一群人,找你老板讨要公道。群情激奋,老板让你抵挡一下。你能咋样?面对这样一群人,只能好言安抚,先稳下来,这是一般应该的想法。要快而且很简单地稳下来,一句话或是一个举动就能稳下来。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件事情,有违天道。明哲保身,不要给自己惹麻烦。换句话说,能够抚慰众人,证明自己有所忧虑和警觉,处理得当,可免灾祸。出现上面的问题,往往是老板太乐观了,太膨胀了,对后果估计不足。

自己为一方诸侯,但是并不了解自己封国内的事情。如果自己能够亲自调研,亲临第一线,查看实情,综合分析,开出符合自己情况的处方,坚定而灵活地执行政策。观察效果,看看百姓是否愉悦,实际状况是否改观,在观察长期效果,预防不利的副作用,巩固成果。

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一定也是一个智者。一定会派一个能够代表自己的贤能者,治理一方。还是强调正中有柔顺,柔顺中有正气。上位者要敦厚宽仁,不能刻薄。有底线,有原则。柔顺是对天下的柔顺,本身自己处在阳刚的地位。

能做到君临天下,就像风吹过的大地,万物追随,行动一致,代表着万民敬仰,这是万民对明君的反应。看看以前的录像,老百姓见到伟人的场景,大概就明白这个意思了,现在说说万民敬仰。这个时候表里如一,忠贞不二,万众一心。别的时候,用不用“表里如一”,这得看情况。心中有正气,只要环境需要,怎么做都是对的。表里不一,是为了心中的正气,有什么不对?表里如一,是大的。表里不一,是小的。“表里不一”是为“表里如一”服务的。终极的“表里如一”是心中有正气。所以万民对于明君的敬仰,就如同虔诚地祭祀,献上祭品之前,先把手洗干净。庄严肃穆,从心中发出。我们知道那个君主是个明君,所以万民敬仰。按照这个道理,当然也要看看自己的行为得失,决定进退,周围的人才会尊敬自己。还可以看看别人,他们的行为得失,看看别人是不是一个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国家的主体是大众,万事民为本,一个君王向上仰观万民,体察自己的得失,知进退,才能成为明君,国运才昌隆。就像四季循环变化,那是万物得到了天的精神,随天而行,这才化生万物,万物循环,万物有秩序地进行。教化万民,从野蛮到文明,也是运用其中的道理。野蛮人要得到你的精神,随你教化,自己就得进退适宜,能感召他们。怎样感召?让其安顺!

我们看重的事物,都会把它放在心上来观察研究,就是上观。心在仰头而观,才能探寻出真理。初观得失,规矩进退,普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没有什么影响。如果所有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教化出了问题,国君施政出了问题。对于贤能的人来说,志向不能伸展。只能委屈求全,避祸保身。没有恰当的引导,天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错乱。如果上位者认识到这个问题,去化解这些问题。天下百姓的愚昧无知有所改善,人们开始关注得失进退,就如同在门缝里暗自窥探门后面的事物一样,这是有所改善的表现,虽然偏颇,但是毕竟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有识之士也有这种表现,那就说明是一个假士,道貌岸然的小人。古代女子足不出户,在门缝里窥视外界,可以理解,这是那个时代女子坚守自己本分的事情,但是那个时代的男人如果也是这样,那就太羞耻了。哪个正人君子会做这样猥琐的事情,当然了,特殊情况另当别论。事情总有一个发展经过,从野蛮到文明。如果往好的方面发展,比前者更上一个台阶,人人都来审视自己的得失,明白自己的进退。不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只管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的取舍,进退得当。这是天下大治的表现。观察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便知这个国家的施政是否得当。我们看看伊拉克、阿富汗、利比里亚,现实的环境。观察了这些国家,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安定繁荣、文明、自由,不被外国敌对势力忽悠。上位者时时体察民情,以观自己的得失。同理民众也时时观察上位者,无形中影响自己。在古代,要想成为国君的宾客,首先了解研究这个诸侯国的风俗礼仪。因为君王要以本国的礼仪来招待前来的宾客,宾客也能从中得知这个诸侯国的治国水平。从而能给予国君治国良言,也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通过国君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自己是国君的话,通过观察自己国家的风俗民情,就知道自己的得失。有德行的君主,经常自我审视自己的言行得失。

观察研究,亲临第一线,俯察实情。就得放在心上,时时仰观,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