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狂人痴语——与虚空的对话
34581500000009

第9章 N个人的生命=1个人的生命×N?——电影《桥》观后感

《桥》(原名:MOST)是一部2003年上映的剧情短片。

这部时长33分钟的电影用了大部分时间描述了一个单亲爸爸和儿子相依为命的温馨故事,但是——

某一天身为扳道工的爸爸,带着可爱的儿子来到他工作的铁道桥上——或许他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许他希望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但是,一辆提前驶到的火车结束了这一切。大概因为所处位置的关系,在工作间的父亲还没有看到火车已经开过来之前,在岸边独自玩耍的男孩却已经发现了。男孩呼喊着提醒父亲,却因为隔的太远而无法让父亲听到,所以男孩自己跳到了刚刚因为要让船只通过而升起的桥面下,试图扳动拉手让桥面降下来。而这时,父亲看到了驶来的火车,也看到了儿子刚刚消失在桥面的身影。

如果不让桥面降下,那火车的灾难是不难想像的,但是如果让桥面降下,他唯一的儿子就要……

另一方面,一个颓废的年轻女孩正躲在列车上的厕所里准备着吸毒,就在她用打火机烤着放在金属匙上的毒品时无意中向窗外一瞥,看到了那位已经降下桥面的父亲。火车快速驶过,那位父亲很快就消失在她的眼帘,但是那位父亲悲伤、无助、绝望的表情一定已经触碰到了她,她举着毒品的手不知不觉地放了下去。

车上的人们依然各行其是,完全不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

在影片的最后,郁郁寡欢的父亲在街上偶遇了那个吸毒女孩——现在她已经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以前的父亲和现在的母亲大概彼此都已经忘了以前的数面之缘,但是在母亲怀抱中那个可爱的婴儿却向那位孤独的父亲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笑容感染了那位父亲,他的眉头逐渐舒展,慢慢地露出笑容……

这部波兰电影曾经荣获2003年棕榈泉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3美国温馨电影展(HeartLandFilmFestival)水晶心奖和第76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当然,也有无数影评随之而来,大部分说的是父爱与责任之间的抉择,也有的主要谈那个吸毒女孩的心灵救赎,更深刻的则去探讨那些根本不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的乘客的命运转折。

我没那么深刻,我就是纯粹的悲伤。我不想去讨论擅自带着孩子来到工作岗位和提前驶来的火车哪一点才是最主要的责任,也不想猜测影片结尾部分的偶遇,那个可爱的婴儿是不是在向观众暗示着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父亲必须要在是否降下桥面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我紧张地不敢思考。

——影片的原名MOST,在波兰语中就是“桥梁”的意思,但是在英语中则是“大多数”的意思,这是不是在说明什么?

——一个人的生命和N个人的生命,哪一个重要?

——N个人生命的重要性是不是一个人生命的N倍?

有人说该片的主题就是对人性的拷问。说实话,我挺讨厌以此为名的各种艺术作品,因为这种拷问基本上都是扯淡,你不身临其境,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选择。因为这种情况既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让你反复思考,可又不是完全没有时间让你出自下意识的本能,当你真的处身在这几秒钟的时间之内,也许你的脑子会是一片空白,也许你的脑子会闪出无数念头,说的阴暗点,说不定你还会想到如果因为你没有放下桥面而造成那么重大的事故,很可能你会被枪毙。

所以,我不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不要用人性之殇来博取眼泪,我不是说这部电影不好,我只是希望这种事情最好永远只是出现在电影里,我只是希望这种情事最好在电影里也不再出现,我只是希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更多是幸福,不是悲伤——人世间的悲伤已太多。

一边是自己骨中的骨、血中的血,另一边是成百上千无辜的生命,这种假设就已经够残忍了。

我不知道,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是否有想像一下的勇气?

我不知道,如果你真的处在那一刻,你会做何选择?

我只知道,如果你是那个父亲,绝不会因为另一个孩子的可爱而释怀,这和正确与否无关,我想任何一个父亲经历过这种情形,恐怕都不会再有快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