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狂人痴语——与虚空的对话
34581500000026

第26章 师道(下)

翌日。

燕小南:昨夜我反复揣摩跟您的谈话,有些想法……

燕夫子:你说。

燕小南:弘忍说神秀和慧能“未见本性”,我却觉得未必如此,虽然弘忍为师而神秀、慧能为徒,但是,如果神秀和慧能所见与弘忍完全一样,那也只能是说见了弘忍的本性,而他们两位之见识虽未必高于乃师,或者说虽未必令乃师满意,但不能据此认为二人没有“见本性”。

燕夫子:不错,所见虽不同,但“本性”无高下。

燕小南:既然“本性”无高下,那么纠结于有树无树固然是执念,不纠结于有树无树同样是执念。这个不太好表达,您能理解我的意思吗?

燕夫子:你的意思是说,神秀认为普提有树,可能是着相,但如果一定要去改变他的想法,也是着相,同理,慧能认为普提无树是执念,那么非要让他认为普提有树也是执念。

燕小南:是的。更进一步说,神秀和慧能两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无论他们正确与否——这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他们从中体悟到了什么,就可以说是明了心见了性,反而是如果一定要让他们放弃或者纠正原本的想法,可能反倒错了。

燕夫子:有理。

燕小南:所以,弘忍的修为可能比他的弟子要高,但是当他去评论这两位弟子时,当他说出“佛性本清静,何处有尘埃”的时候,即使他的看法他的说法更为接近佛性或者本性,依然是落了下乘。

燕夫子:我明白。

燕小南苦恼地抓了抓头:说实话我自己都不明白我在说什么,我总觉得我表达的和我想要表达的有点距离。

燕夫子:我真的明白,你想说的是“拘泥己见”对吗?就“执着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来说,弘忍大师和神秀、慧能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和谁的看法更高明无关,是不是。

燕小南:是的,我是这个意思。可是,如果这个思路是对的,那么由此推导就会发现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没有意义了,神秀和慧能纠结于有树没树,看起来好像没有弘忍大师抛开树去说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尘埃高明,但是弘忍认为没有尘埃,还有您认为一切都是尘埃,实际上不是一样的吗?区别只在于神秀和慧能纠结的是树,而弘忍和您纠结的是尘,没有本质区别啊。

燕夫子:看起来好像形成了一个悖论,是不是?

燕小南:更让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这样的话,那老师还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老师是不是比我更有道理,也许他和我只不过是同一水平,也许他还不如我——我不是狂妄,您明白吗?我只是说,如果这样,我还怎么知道老师是对的呢?

燕夫子:呵呵,我知道。嗯……你知道韩愈的《师说》吧?

燕小南:知道,其中有一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您是想讲这一点吗?

燕夫子:我想先说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老师是做什么的?首先他是教给你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其次才是教给你文化知识,最后是在你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你指引。开始的时候,学生一无所知,这时候老师教给你的东西,是答案比较具有唯一性的东西,怎么说呢?用数学来举个例子吧,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这些就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无须证明,大家都知道且认同的,这大体上算是传道。而文化知识呢,就相当于数学中的定理,是经过了证明的,这个方面也不必去考虑是你对还是老师对,即使老师真的疏忽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中有高斯那样的天才,可是最终的对错是可以明白解析的。

燕夫子停下来喝了口茶,然后接着说:可是我们昨天讨论的显然不属于这种问题,那是一种抽象的问题,本来就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是,学生也难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青春的迷茫、对人生的困惑等等,这个时候也需要老师“解惑”,可是这个“解惑”并不一定像你的初中老师教给你怎么解二元一次方程一样说的那么清楚而绝对,只要老师能给你以启发,能教会你如何思考,就可以了,不是一定要给你结论的。

燕小南豁然开朗:我明白了,就像和您请教关于境界的问题,我不一定认同某一种境界,但是您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可以自己去思考,这就是老师的意义。

燕夫子:何况,你刚才也提到了《师说》中的那句话,如果所有的学生都不如老师,那会成什么样子?一代不如一代,社会还怎么发展进步啊。

燕小南:对。

燕夫子:还有,我要重申一下我对境界的看法,可不是“一切都是尘埃”,而是别去挂怀什么树啊台啊尘埃啊,境界无高下,做好你自己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