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062

第62章 幸不辱命

异语1

孙权于赤壁破曹操,猇亭破刘备,意甚骄,一日大宴诸臣,酒半酣,问:“曹操比吾如何?”

张昭对曰:“曹操寡谋。”

又问:“刘备比吾如何?”

张昭对曰:“刘备亦寡谋。”

权大笑:“吾有不及二人之处乎?”

张昭不答。

次日,都督吕蒙暴疾终。

————————————————————————————————————————————

晋文公去世,他毕竟已经六十多,儿子也三十多,成熟稳重,晋襄公干的不错。可惜的是短命,即位七年后就一命呜呼。

临死前,他想让狐偃之子狐射姑担任中军统帅,而让赵衰之子赵盾(即赵宣子)辅佐他。恰好阳处父是赵衰的部下,就劝说晋襄公赵盾贤能,应该居中军统帅。

晋襄公信任阳处父,便同意了。

其子晋灵公尚幼——虚岁四岁,晋国自然赵盾掌权。

赵盾掌权是晋文公内定的,他看好这个当初抛妻弃子随自己闯荡天涯的人,便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他。如今晋襄公也把儿子托付给了他,相信赵盾不会让自己失望。

国外真不是清平盛世啊~!

同年秦穆公、百里奚去世,按理说开端不错。可惜的是此起彼伏,秦国消停了,楚国又起来了。

楚穆王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趁着中原无人,攻城略地,能跟他争的只有晋国。靠着之前积累的优势,晋国一次次打退楚国的进攻,等楚穆王去死,还没等松口气,楚庄王又来了,该君年年打,让人不胜其烦,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国内也不靠谱。

外患如此,君主又年幼,晋国人很担忧,都主张拥立年长的君主。

赵盾也是其一,他主张拥立公子雍,他是襄公的弟弟,年纪长且乐于行善,先君喜欢他,他跟秦国的关系又非常好,有助于缓和双边关系,一同对抗楚国。

拥立之功自然有竞争,狐射姑说,论跟秦国的关系还是公子乐吧!他的母亲侍奉过晋怀公和晋文公。

公子乐的母亲辰赢是晋文公的老婆,很有可能便是当初秦国怀嬴出嫁的时候陪嫁的女人之一(毕竟是赢姓)。

两个继承人,那就辩论吧,赵盾毕竟位高权重,便说辰赢虽是晋文公的老婆,但按地位排到第九。何况侍奉过两个君王哪里是什么光彩的事,他儿子如今又在陈国做官,能有什么出息。公子雍的母亲排行第四,是因为她温良恭谦让,晋文公因此喜欢公子雍,让他去秦国做了亚卿(比上卿低一等)。

听起来似乎公子雍更有前途。

赵盾当即派先蔑和士会接公子雍回国,狐射姑也不干休,派人去陈国接公子乐,非得拼一把。

陈国和鲁国、齐国一样,是侯爵,它的先祖可是源远流长。

周武王灭商后,兴灭继绝,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并封之于陈之株野(今HN柘城胡襄镇),后迁都陈之宛丘(今HN淮阳附近),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是西周朝首任舜帝奉祀官,辖地大致为HN东部和AH的亳州。

按照距离来算,陈国确实离晋国近些,只要公子乐先跑到了晋国,那么成功率也不低。

于是赵盾开动脑筋,派人在路上暗杀了公子乐(似曾相识)。

狐射姑大怒,而后派同宗的狐鞫居杀了阳处父。而后赵盾不甘示弱,又杀了狐鞫居。狐射姑毕竟不是大权在握,一狠心跑到狄国。赵盾大喜,让他的亲信把狐射姑的老婆孩子家财都送了过去,从此独掌晋国大权。

而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源远流长)。

秦康公对公子雍回国继任表示欢迎,或许想起晋国的国君对自己下拜行礼就开心,对他说他父亲晋文公回国的时候由于护送的人不多,所以吕省、郤芮起乱,我多给你派点兵。

公子雍前呼后拥的回来了,威加海内兮回故乡。

灵公的母亲穆赢是个女人,她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哭。

穆赢抱着儿子跑到了朝堂之上,哭道,“先君何罪?他的孩子何罪?”

大家沉默,无言以对。

穆赢抱着孩子到了赵盾家里,向赵盾下跪说,“先君在的时候,嘱托你照顾这个孩子,说孩子成器了他九泉之下铭记你的恩德,孩子不成器,那他也会不怨恨你。如今我夫君尸骨未寒,话犹在耳,您又于心何忍呢!”

一切都是权力斗争。

赵盾之所以拥立公子雍,只是因为他不拥立狐射姑就会拥立。

内忧外患,国人都希望拥立年长的君主,众望所归,公子雍是首选,所以掌握大权的赵盾顺势而为,得到了公子雍的赞许,而狐射姑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公子乐。接下来公子乐被杀,狐射姑被赶走,晋国已经无人能反抗赵盾了。

赵盾于是扶起穆赢,而后召集大夫,穆赢抱着孩子出现,回顾晋襄公在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嫡子继任。

赵盾当即让亲信萁郑留守,自己亲率中军,先克为副帅,荀林父统领上军,先蔑率领下军,四月在令狐打败了秦军,一直赶到了刳首。

秦晋关系再次跌停。

赵盾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以出色的智谋成功的扭转了全国的舆论,不负所托,让晋襄公的嫡子即位。

不过先蔑和士会当初都是被派去接公子雍回国的人,如此被人耍自然不爽,打不赢公子雍即位还有的说,打赢之后,担心秋后算账那他两个开刀,便跑到了秦国。

当然聪明人也是有的,荀林父就算一个。先蔑原本打算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荀林父连忙拦着,说咱们是同僚,我为你着想,此去前途未卜,不如休去,还为他赋了首诗,可惜还是没劝住。

荀林父在先灭走后,把他的家人和家产送到了秦国,表示这是我们同僚的缘故。

而士会跟先蔑一起奔逃到秦国,同病相怜却三年没见过面。有人问士会为什么不见先蔑,士会说,我和他都是畏罪潜逃至此,又不是到这边寻求道义的,很光彩吗?

直到士会回晋国,两人也没碰过面,道不同不相为谋,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