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004

第4章 气候已成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作气候已成。

明朝是大国,却被清朝打败,有一句最好的总结,叫做气数已尽,而清朝已成气候。

什么是气候已成?

想来想去,那就是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做事方法,打仗有自己的套路,遇事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搞出自己的东西才是王道,齐国想要强大,就不能跟其他国家行一样的法律,做一样的事。

管仲确立了常备军的概念,不再临时召集贵族打仗,也或许是想到当年自己被迫参军然后战斗力不高,总之,内部已经搞定,那么就开始实行称霸天下的目的吧!

何为王道,古代周武王灭殷,商汤灭夏,然后分封天下,这叫王道。王道就是先修德政,遵行的就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理论,可操作性不强,而且旷日持久。周武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祖辈旷日持久的修文德下,天下一多半的诸侯都已经听从周王朝的命令了。

所谓的况日持久,算来大致是一两百年。所以小白等不及,那就只能称霸了!简单而言,称霸就是所有的人都服从,不服的打服,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武林盟主位置。然而武林盟主是当时周天子,连自己这份工作都是人家当年赏的,下手实在不好意思,那就合作吧!

管仲的策略就是尊王攘夷。

其实那时候周天子虽然是天下之主,但是仅仅占据一隅之地,下面人也不怎么理他了!管仲虽然无法挟天子以令不臣,但起码也能给奉天子以讨不臣,师出有名(这在当时很重要)。

管仲做事,最大的本事在于把坏事变成好事。确切来说,就是皇帝让你去罢免别人的官(得罪人),你到了之后,慌慌张张的说,老弟,主公大怒,非要砍你人头,消息过明天就下来,我给你通个信,赶紧准备后事吧!对方肯定害怕,央求你救救他。你装作很为难的样子,然后答应试试(说不定还能收笔钱),回去之后泡上茶,等到深夜,敲开门,对方一般还没睡(哪里睡得着),你说自己趁着皇帝高兴,托了某位娘娘求了求情,皇帝答应网开一面,只把你罢官了事。

对方肯定大喜,视你为救命恩人,表示以后有事,兄弟在所不辞。

这种做法,收益大,风险也大(很有可能就被识破),而管仲能做到坏事变好事,靠的不是滴水不漏,而是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当年小白被迫跟鲁庄公订了个合约,占得地又全都吐了出去,心中不爽,回去之后打算毁约。要知道,孔子跟宋人约定不去卫国,离开之后马上就去卫国。弟子们问,老师你怎么言而无信?孔子说,城下之盟,即便违反了,也所谓。

这样想来,小白的想法也算正常。不正常的是管仲,他说,既然你都答应了,答应的事就要做到,于是退还了所有鲁国的土地。这下子所有的诸侯都开眼了,心中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

言而有信,自然会有人信服,于是诸侯归心——很难得!

公元前656年,此时管仲执政已将尽三十年,齐国军备齐整,终于开始在外耀武扬威了。齐国首先攻打蔡国,原因很简单。

蔡缪侯把妹妹嫁给小白,小白和蔡夫人乘船游玩,夫人使劲晃船,小白有点害怕(不会游泳),连忙制止蔡夫人,但蔡夫人依旧晃个不停。虽然情侣之间的玩笑,但是小白很生气,把她送回娘家,又不写休书,想要等着蔡夫人在家里思过。蔡侯也很生气,觉的小白无理取闹,便把其妹嫁了别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小白一怒之下一定要讨伐蔡国。这就有点任性了,而且也不光彩,不过管仲说好啊,但我们不能说要讨伐蔡国,而是要说讨伐不敬周天子的楚国(师出有名)。

春暖花开的时候,小白以率领小弟们攻打蔡国,蔡国崩盘,蔡缪侯被抓,遂伐楚。小弟们有鲁、宋、陈、郑、卫、许、曹等,齐国已经确立了霸主地位。

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成王(安民立政曰成),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26年在位,此时正是楚成王执政的第十六年。楚国自然打不过,打不过就说理,然派遣使臣问,“为什么打我?(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说,“自古以来……(昔召康公命我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然后就是罪证,你这边不给周天子进贡包茅,所以打你(寡人是征);昭王去楚国没回来(昭王南巡,渡汉水时船坏而死),所以要责问你(寡人是问)。

楚使说,“我们马上进贡包茅。至于昭王,你们还是问汉水吧!”

管仲见楚国认怂,也就领兵回去了,倒霉的蔡侯被教训了一顿,然后其他诸侯求情,也就放了,很有点以德服人的样子。这样,小白出了气,顺便还得到了尊王的名声,连一向桀骜的楚国都服了软(连仗都没打)。

这买卖彻底赚了。

当年夏天召开召陵之会,齐桓公小白会盟诸侯,共有十八个国家参与了会盟,楚国也承认齐国是霸主(唯一一次参加会盟),周天人也派人参加(顺便找楚国要包茅),齐桓公真正成为春秋一霸,威加海内。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国,管仲做到了!

不过,气候都有阴晴雨雪,风雷闪电,管仲即便是全能选手,也不能自己一边下雨一边刮风吧!齐国能够崛起,固然是管仲指挥的好,但办事的人靠谱也是关键。

当时以HN为天下中央,称为中国,版权所有,违者必究。那你叫什么,就看你生在哪里了,生在长江南部(比如楚国)称为蛮(后来蒙古人称呼南宋人为南蛮,呵呵);东北部的为狄,即BJ到东北的居位仁兄;蒙古区域为戎,即犬戎族,犬是狗,戎是持武器的人,合起来就是拿着武器带着狗的牧猎民族——好有道理,无法反驳;西部的就是夷,西夷就是八国联军,也指俄国人(红夷大炮—红头发的西边来的人做的大炮,不炸膛)。

小白能够称霸,坦白说管仲占了绝大部分的功劳。管仲执政十八年时(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HB省东北部—BJ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很快打败北戎,得胜归来。

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那时也没有指南针,跟着感觉走也不靠谱,说不定就走到北极圈了!

管仲还是经验丰富,挑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军队跟在马的后边。老马识途,果然找到了回去的路。

能在困境中找到解决办法,无怪乎管仲能带领齐国崛起。

当然管仲不是唯一的一个名臣,鲍叔牙也忠心耿耿,还有一个隰(xi)朋。前面无论是楚国还是衡山国,去收购粮食的永远是他。这说明他有以下几个优点:做事周到,滴水不漏。

可以说管仲的经济战能实施,他居功甚伟。

当初齐军在山中缺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向阳处,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背阴处,蚁穴的地方挖一寸定有水。然后齐军挖掘得水,管仲老马识途,能跟他共事的人,要么大度——鲍叔牙,要么聪明——隰朋。

隰(xí)朋:(公元前?~前644年),姜姓,出身于齐国公族。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朋氏鼻祖。隰朋自幼接受了优良的教育,从而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口才极佳,办事周到细致,特别擅长待人接物。

关于鲍叔牙,更精确的来自于管仲的评价:

我不得志的时候,曾经跟鲍叔牙做生意,赚的钱我要拿大头,鲍叔牙不认我贪婪,而是知道我家穷;我曾经替鲍叔牙出主意,鲍叔牙照做后过的更惨了,鲍叔牙不觉我的没本事,而是知道成事在天;我曾经三次出仕,三次被君王赶走,鲍叔牙不说我没能力,而是知道我生不逢时;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逃走,鲍叔牙不说我没骨气,而是知道我有老母在家;公子纠身败身死,召忽自杀,我却独活,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重小节,只为自己碌碌无为,功名不显于天下而感到羞耻。

管仲最后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我相信最后一句,管仲是含着泪说的。

管仲前期几乎一事无成,却有这样一个知己在旁,他应该欣慰。我却在想,管仲有这么多前科,鲍叔牙却依旧相信他,这样的朋友,或许已经绝迹了吧!我生活中没碰到,以后的史书中也没有再见到。

鲍叔牙以其高风亮节,得到了厚报——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的人称赞管仲贤能的人,没有称赞鲍叔牙知人的多,我想,鲍叔牙应该欣慰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鲍叔牙明智,富贵至极,也因之名留青史,成为好朋友的典范。个人觉得,如果真的结拜,不如拜管仲和鲍叔牙,同患难,共富贵。正是鲍叔牙的推荐,管仲才能成就一番功业。君子成人之***叔牙可谓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