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154

第154章 纸上谈兵

赵奢为国为民,我是很佩服的。

国家昌盛总是有人拉有人踹,郭靖帮助南宋镇守襄阳,殚精竭虑,甚至开武林大会希望各路的豪杰能来帮忙镇守襄阳。蒙古南下,南宋朝廷内毫不担心,都说已经来了那么多次了,每次都被打过去了,有啥可担心的,于是南宋宰相将太平盛世的功劳记在自己头上,日日宴饮。也难怪郭靖和黄蓉商量来商量去,得出了襄阳终不可守的结论。

杨广率领隋朝大军攻打南陈,陈叔宝等人也说,北周当初南下那么多次都没成功,不用担心,终究被追到了枯井里面。

曾看过一篇短文:

父亲为儿子找工作,找到了做董事长的朋友。

朋友说,那就当总经理吧,平日里开开会,说些废话,福利高,待遇好。

父亲说,我想他多感受下工作的不易。

朋友说,那就部门经理,有事交给下面人去做就好,每周做一次汇报,福利和待遇都不错。

父亲说,有没有更难一点的工作呢?

朋友说,那就只有办事员了,工作累,经常加班,工资不高,福利也不好。

父亲点了点头,那就办事员吧!

朋友摇摇头说,不可能,办事员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专业功底必须很扎实,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的。

赵国也是,皇亲贵戚多得是,锦衣玉食的上流人物,有人脉有关系,工作也轻松,但做的事并不多,自然有管家、下属帮忙料理事物。

东晋时候最明显,王徽之在军队中任职,是骑兵参将,带兵的军官,却以为自己是养马的,因为他上任以来没有处理过军中事物,只是找份工作领工资打卡而已,算是虚职,事情都是下面人做。

一个稳定的平衡在于,做事的人多,享乐的人少,真如王徽之一样,兴至而来,兴尽而归,从心所欲,必然使得管理架构不顺畅。如黄河淤泥过多,河道阻塞,黄河必然改道,因为积水总是要发泄出去的。

赵奢能受重用,起码赵国的管理架构还很通畅。

而赵奢也一跃而成管理阶层,不过一般人也就技止此耳,在这个领域发展下去,可是赵奢可谓跨行业发展。

战国时候,能不能领兵打仗完全决定了你的最终地位,能文能武才是王道,要么就如蔺相如一样高风亮节,还要碰见廉颇一样识大体、顾大局的军中统帅才行。

赵奢不仅收税行,还能领军,在赵惠文王心中地位直线上升。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向赵国求援。

赵惠文王问廉颇,能否发兵去救。

廉颇摇了摇头,路远而且难走,不如休去。

所谓广开言路,赵惠文王自然不会只问一人,又找到乐乘(乐毅同族),乐乘也是如此回复。

最后赵王去问赵奢,赵奢回复狭路相逢勇者胜,我愿率军出战,只需如此如此,必能取胜。

由此可见,此时赵奢在秦国军中的地位,已经跃至第三。

赵惠文王大喜,其实他心中是决议出兵相助韩国的,只是君王不好表示自己意思,选主帅也要问人家愿不愿意,若是主帅都没有胜算,那么也只好息兵了。

赵惠文王当即拍板,让赵奢领兵救韩。

赵奢率军出了邯郸三十里后,立刻安营扎寨,暗中表示君王命我出征,只是略尽人事,其实不想打,军队慢慢走就好,等秦韩战事定了我们也好复命,并且下令,军中有妄言出战者,斩!

果然有人请战,而后被赵奢斩杀,于是无人敢劝。

秦国在赵国有谍报系统,确认了消息的准确性后,立刻发消息回国内,表示已经洞察清楚赵国出兵的内幕,只是敷衍罢了,并不想真的干预秦韩打仗。

秦国收到消息之后,一边让谍报系统继续工作,一边判断消息的准确性,综合信息得出了赵国不会出兵的结论,然后告知领兵大将。

要知道,打仗是一个完整的运行机构,主帅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自然不可能事事亲为,而是通过掌握的情报来判断战争发展的态势,那么情报的准确性自然至关重要。

若是赵国要发兵,秦军将领就要派遣游骑兵,去多多关注赵军动向,一面判断敌我兵力,不够的话需要秦国立刻派遣增援部队。而秦国一旦得出赵国不会出兵的结论,原本准备增援的工作全都停了下来,征招的军队、抽调将军的命令也取消了。

在成功骗过秦国谍报系统系统后,赵奢立刻命令全军精锐在前,辎重在后,人不卸甲马不离鞍,迅速赶去预设战场去救援。

而秦国在赵国暴露的谍报人员也被控制,剩下的人立刻紧急切断联系,开始分散隐藏逃逸。于是秦国核心的谍报网络终于意识到出事,一些绝密的情报人员开始悄悄活动。

谍报人员得知赵军出动的消息已经是延迟的了,何况还要将消息发送到秦国,还要等秦王和大臣商议出办法,再将命令发送给将军,整个流程实在太拖时间了。

赵奢率军赶到秦军营寨五十里的地方,开始扎寨,整军备战。

秦军将领自然大惊,多算胜少算不胜,原本对付韩军妥妥的,可是来了赵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一切作战方案要重新制定不说,还要立刻向秦国求援。而行政命令都是有延迟的,征召军队,抽调将领的工作再次开启,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赵奢用计骗过秦国,取得先手,抢占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出击,韩军佯动,两面夹击。

秦国处于劣势,大败而回。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自此有了赵奢之论的称呼,意思是他智谋高超,能够在通过言语谋划决定战事的成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此之谓也。

赵奢可谓是最早的参谋型人才,根据主帅(赵王)意图,制定作战方案,而且了不起的是还能领军。

孙权攻打合肥,曹操于是送了一个锦囊给合肥张辽,上面写着张辽、李典出城作战,乐进守城。张辽威震逍遥津,固然与临阵指挥有关,可是曹操能够在千里之外制定相关策略,与赵奢相同。

希特勒在进攻波兰之前,就已经要求军部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战计划,对欧洲各个军事要塞的进攻都有了相关行动方案,最出名的要是应对法国马奇诺防线,干脆不打,从瑞典绕过去,也正因为抱定了决心,有了方案,这才能够这么短时间打的对方猝不及防,算是多算胜的典范。

而赵奢自此也成为军界大佬,还有了一个青出于蓝的儿子——赵括。

赵括熟读兵书,兵法韬略比父亲犹有过之。赵奢有过统帅经验,但是却说不过自己儿子,可见赵括是了不起的参谋型人才。赵括的口才也为他在赵国打下了诺大的名声,战国以来的各项战役,他都能得出精辟的见解,对得失评判的很准。

赵括这么有出息,自然成为太子党的骨干成员,而且当政的官员都说,下一代能挑大梁的绝对有赵括。

当然,也有反对的,可惜反对的是赵括的父亲。

赵奢说不过儿子,对妻子说,兵者,死生大事,一个误判就死伤上百人,赵括说的这么轻描淡写,恐怕将来会误事。对自家人说说实话,赵奢总不至于在外面拆儿子的台,儿子有出息难不成自己还不高兴,何况自己也不是神仙,哪能事事卦准入神。

仔细的想来,赵奢前面领军获胜的关键,是在于谍报战的成功,之后打仗也是将军出力,就连抢占有利地形的策略也是麾下将领说的,真说赵奢能领军打仗,如廉颇一样,也有点过誉。

所谓自知者明,想来赵奢还是很能找准自己定位的。

可是赵括就不一样了,政治明星,而且正巧处在新老将领交接换代的节骨眼上,自然渴望做出一番成绩。而且此时父亲也去世了,赵括继承了马服君的称谓,在军中做事。

秦赵长平如此对决,战事久拖不下,秦国也是忧心如焚。秦王怎么会遗忘白起这位名将呢,招来询问制胜的策略。

白起于是说,廉颇不会出兵的,我也没法打赢,只要赵国出兵,那么我就有把握打败赵军。

范雎问,只要赵国出兵就能赢吗?

白起点点头。

范雎于是去操作了,让秦军高级将领纷纷议论,说廉颇不足为虑,怕只怕赵括,此子深谋远虑,比其父犹有过之,秦军当初的一场打败也是拜他父亲所赐。如果赵国派遣赵括领兵,秦国之内,恐怕只有白起能够抗衡了。

赵国在秦国也有谍报系统,秦军高级将领的私底下谈话应该算是最真实的评论了,很快将消息传回赵国。

年轻的赵王对廉颇很不满,听闻消息之后喜不自胜,于是招来赵括询问作战计划。

赵括作为心腹,自然了解赵王的想法。

如此赵括也没有选择了,若是选择不出战,那廉将军做的好好的,干嘛让自己领军呢?

赵括于是说,出兵能赢。

场景如何之相似:

昔日赵惠文王想出兵,奈何廉颇、乐乘都说不可,偏偏赵奢能够洞察上意,提出出兵的可行方案,战胜后一跃成为马服君。

如今,赵王也想出兵,奈何廉颇说不可,偏偏赵括能够洞察上意,提出出兵方案……

不过赵括也不是信口雌黄,面对秦国二十万大军,他详细的评点了秦赵两军的优劣,论述了秦军增援的可能性,而后提出了制胜的方案,前提是,再给我二十万士兵,连同廉颇手中的二十多万士兵,近五十万的兵马给我,我能打赢。

三十年后,秦国王翦攻打楚国,说非六十万兵马不可。六十万其实也不都是职业士兵,必然有不少新征招的士卒,就算打不了仗也可以运输挖战壕,攻下城池之后进行运维管理。

按照战国3000万人口算,姑且暂且划分下人口,赵国400万,齐国600万,韩国、燕国各200万,魏国300万,楚国600万,秦国700万。

一般能够打仗的男人,所谓丁男是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赵国能够打仗的人,一半都出战。打仗,自然少不了后勤管理,五十万算是赵国的极限了,也是赵括信心所在。

此时的赵括也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军中历练多年,而且说出方案合理,就等赵王下决定了。

有理由相信,这不是赵括第一次决策方案,因为赵王对他表示了信任,最后将全部赌注押在了赵括身上,除了赵王,也有很多人在支持赵括,认为他能够建功立业。

而反对代表,却是赵括的母亲。

这位母亲找到了赵王,陈说自己儿子不能够领兵,说先夫在日,靠他接济的人有数十之多,把君王的赏赐分给了下属,从不过问家中的事,可是赵括在军中威严日重,军吏不敢抬头看他,君王的赏赐拿回家里,还经常关心田产,看到合心意的就买下来。父子性情迥异,赵括不能率军出征,还望君王另派人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赵王很能理解赵括母亲的心情,换你的儿子出去打仗,你也不愿意。可是如今赵国能够代替廉颇的,除了赵括还有何人?

赵王于是说,我已有定论,不要在劝我了。

赵括母亲无奈,只好说,君王既然不听,我也不好说什么了,只是还望君王能够记得今天的话,假如赵括兵败,不要寻我的晦气。

未言胜先听败,赵王心中不爽,不过碍于情面还是同意了。

赵国全体动员,各个郡县派兵役,层层摊派,总之要凑够二十万兵马,人不够的凑兵械粮草,不要说什么误了农耕了,就是误了农耕,国家自然会补贴的。

于是二十万军队,总算凑齐,随着赵括到了长平。

廉颇听说了,长叹一口气,想起了乐毅的事,于是自动交接完毕后跑到了魏国,如此不失封侯之位,要回邯郸,可就生死未卜了。

其实这种战争也是政治仗,总让我想起庞涓对阵孙膑,并非庞涓智谋不行,魏军也强过齐军,可惜庞涓不得不出兵,孙膑料敌先机,自然处处高其一筹。

庞涓非但不是目光短浅,而是看的太长远了。战胜者并不能享受最大的战胜红利,如果战胜却失去君王信任,那就只有出逃了,那么打胜仗还有何意?

所以首先政治正确,根据政治需要,如何在战后得到最大收益,而后决定军事行动,考虑怎么打的问题。

不妨为赵括设想一下,他最佳选择就是借着这次领兵,取得足够大的战果,一举取代廉颇,奠定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为了能够获胜,他也尽可能多的要了兵力。

如今,他取代廉颇掌管全军,那么就只有一个方案——出兵。

眼前的秦军在他眼中没有秘密了,四十万众也足以应付任何危机了,于是一声令下,赵军庞大的机器开始运转,都领了各自的任务,而后开始出击。

出击如意料的顺利,长时间的对耗,秦军哪里已经疲惫,之前也确实在准备撤军,看见赵军来势汹汹之后,果断做了正确的决定——撤!

双方在对峙期也没闲着,赵军在磨砺士卒,准备守城器械之类,秦军在挖战壕,修营寨,准备攻城器械,而今形势全都反过来了。

靠着之前修好的营寨,秦军抵御住了赵军的进攻,逐步的后撤,战局的走向开始步入赵括的轨道。

一般大型战役会进行三个阶段,最开始接触的时候,双方都在发力阶段,也都在试探期,小规模高强度的作战不断出现,也会有优劣之分,但是很难看透整个局势的发展,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出什么底牌。

规模逐渐的扩大,双方手中大部分的牌都亮出来了,很多旁观者都已经看清最后的局势了,一般来说就是最后的结局了。

而后是决胜阶段,相持阶段过去后,肯定有一方已经使出所有力气,也用光了底牌。

成吉思汗打仗,率领部分兵马拒收山坡,消耗着对方的进攻,等到对方几次三番攻不下后,知道对方兵马已经疲惫,这时候挥起旗帜号召等待已久的士兵攻来,一鼓作气击败对手。

大兵团决战,有句话就是,始终保持手上有至少一股预备队,不是说一打仗全员压进去,而是先布置一部分,经常看到电影中求援说,伤亡惨重,求轻支援,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将主攻方向放在那里,要是放错了那就完蛋了,所以等对方发力之后,判断好形势,那么休息良久的精锐就开始上了。

所以战争结束后,总会有一支部队伤亡过半,只好回去休整,有的只是轻伤,没有损失什么,有的甚至作为预备队就没出场。

李广、公孙贺、卫青三人率军出征,匈奴主力攻打李广,李广兵败被俘,后又逃走,而公孙贺则没遇见敌人主力,走不远心虚了就回来了,唯独卫青,正巧打到敌人薄弱地方,斩获颇多,一战封侯,就此成为汉军主帅。

此战也可以看做是汉武帝听天由命的抉择,让上天替他挑选那位是自己的福将,最后老天选了卫青,卫青后面果然表现出色,包括霍去病,实力的背后运气成分也着实重要,倘若霍去病分到李广麾下,那估计就精彩了。

赵括出兵的时候,已经过了相持阶段,赵军发全力,秦军果然不敌,只好撤退。

在敌人追击中撤退时一件很危险的事,一般会留下一两支殿后部队,可是败军途中各军便宜行事,命令的传达很容易出差错,而且殿后部队未必愿意,可能说坚持两天再撤,结果只坚持了一天就跑了。

之前说过,二十万的部队,作战面积不是局限在一地,而是分散在多个地方,双方楚河汉界一样的排列,前方打仗,后方则是辎重粮草等支援的民工。一旦某地被敌方突入,那么后方的支援部队完全无力抵抗对方的精锐,对方可以在后面浑水摸鱼,玩的溜的可以入李云龙一样,换上对方服饰,以连班为单位,各自为战,战局打的一团乱麻,只要对方一旦撑不住,五万头猪跑的漫山遍野,那剩下的就是抓了。

赵括敏锐的发现了秦军已经有了乱的趋势,绝胜追击的话,那么很可能将秦军二十万大部歼灭,终于下了全线出击的命令,如果没有意外,这次的战果将成为赵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

以上战役过程和心理分析,系本人友情贡献,简言之,我编的,敬谢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