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138

第138章 一错再错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齐宣王如此钟爱淳于髡(kun)只为一点,有此人在我不至于亡国,我想有这一点足矣。

齐宣王见颜躅(zhu)说,你过来。

颜躅说,你过来。

齐宣王不悦,左右斥问颜躅,对大王不可无礼。

颜躅说,我见大王为慕势,大王见我为趋士,为何大王不来呢。

齐宣王大怒,王贵乎,士贵乎?

颜躅说,秦国攻打齐国,宣布又在柳下季坟前五十步内砍柴的杀无赦,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溢,由此观之,王之头不如士人的坟墓。

左右说,你自称贤士,不过躬耕南阳一村夫尔,何足以比大王之尊贵。

颜躅说,舜贵为天子,当初也是一村夫。商汤的时候,诸侯三千,如今称孤道寡的有二十四个。诸侯被诛灭时,想要当一村夫都当不了。做君王的好名无实,骄奢傲慢,必然自取灭亡。老子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如今君王自称孤、寡人、不谷(意思是不用种粮食,凸显自己身份),其实都是贱本,安能久乎!唯周公好士,美名千古传,国泰民安,某便是一村夫又如何!

齐宣王叹口气说,寡人真是自取其辱,想要留下人家,可是颜躅说安步以当车,宁静以致远,我来不过是向你尽言,如今心愿已了,还是回去吧。

而后先生王斗想要拜见齐宣王,齐宣王命人将他领入王宫。

王斗对使者说,我来求见君王是好势,君王跑过来见我是好士,你问君王该如何做?

周公吃饭时听说有士人过来拜访,立刻停餐漱口整衣冠前去接见,生怕人家不耐烦走了,如此天下归心。

齐宣王自然过来接见,还不是走过来,而是小跑着过来,学名叫趋。上层人讲究身份,要有从容不迫的气度,只有以下待上的时候才用趋表示尊敬,表示受你宣召不敢稍有懈怠。

齐宣王这么殷勤,开场白自然是,我奉先君而守宗庙社稷,希望先生直言敢谏,不要顾虑!

齐宣王的这种话很讲究,君王说话首先要自谦,但过分自谦就不好了,比如刘禅兄,动不动就说似此如何是好,还望相父做主,祭则寡人,政由相父,让葛亮兄很不爽,说的自己欺君罔上一样,何况将自己比作大权独揽的田氏,田氏最终可是代齐了。

葛亮兄于是在《出师表》中点了一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就是说话注意点,别老显得什么主意都没,也不要乱用典故,会死人的。

齐宣王说,我奉先君而守宗庙社稷,表示是祖宗传给我的,即便是勉为其难也要胜任这份工作,暗含自己需要别人教导的意思,但是不卑不亢,起码比说才疏学浅,恐难胜任强。

王斗于是说,大王想听自己的过错啊,我生于乱世之中,事无道昏君,怎么敢直言进谏呢?

齐宣王忿然作色,太不识抬举了,不过到了这个地步要是不让他说完,那么自己就是无道昏君了,只有听他说完才表现自己有道,只好耐着性子听下去。

王斗也是见好就收,悄悄地挖坑说,齐桓公所好者有五,因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授籍,立为大伯,今大王有四也!

齐宣王上当了,听人这么夸自己,于是开始自谦,我如此愚钝,守着齐国还唯恐失去,哪里能有四项跟齐桓公一样呢,过誉了。

王斗说,齐桓公好马,你也好马;齐桓公好狗,你也好狗;齐桓公好酒,你也好酒;齐桓公好色,你也好色;齐桓公好士,你却不好士,故而五占其四。

大致是跟八窍开了七窍,只差一窍不通一样。

齐宣王自然不满,千里一士,寡人都已经将他们提拔重用,哪里还有士人呢?

王斗说,千里马常有,君王舍得去求,士人自然会来。

齐宣王说,有的话自然好,我也想和贤人共治天下。

王斗说,你忧国忧民的情怀尚且不如你喜欢衣服帽冠,喜欢衣服帽冠不用左右亲信去做,而让工匠去做,是因为工匠有这手艺。你治理齐国,为何用的都是左右亲信呢?

齐宣王立刻谢罪,王斗于是举荐五人当官。

书中说齐国大治,大治哪有那么容易,只是王斗说了半天再举荐非人,那么也就不用混了,肯定是知道旁人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故而才去劝谏。五个有才华的上任,自然有一番作为,也给了别人一个好印象,将事情向好的方向扭转,自然会好些。

齐宣王之所以听人纳谏,淳于髡的如沐春风,王斗的鞭辟入里,颜躅的当头棒喝,都是让自己清醒的良药,太多事情会让自己迷失了进取之心,忘掉了国家忧患。

花花世界,星光灿烂

要给你一个难忘的夜晚

良辰美景,美酒相伴

一起来渡过美好的时光

沉醉在这个地方,

你再不会有遗憾

享受这一个夜晚

迎接人间的天堂

《宰相刘罗锅》里有一段,乾隆将刘墉一贬再贬,为边城小吏,而后再也不会有人劝诫了,烦人的事情一扫而空,日日饮酒高歌。

忽然有臣子来报,叛军包围了边陲重镇,乾隆大惊,询问方知求援文书已经送到军机处三次,无人理会。乾隆大怒,推翻了身前的案台才震慑了取乐的官员歌女,在这样下去就亡国了,连和大人都唯一一次被乾隆下令打出去。

君王好士,愿意听他们的,是因为知道,身边放上两三个这样的人,自己不至于做出一错再错的决定,国家不至于覆亡。

公元前301年,齐湣王田地子承父业。那时候淳于髡(kun)也老了,几年后最后一次去楚国出使,回来后拉了把薛地的孟尝君,不久就去世了。

齐湣王身边的重臣只剩下孟尝君,而值得他信赖的有苏秦、苏代、苏厉三兄弟。

公元前294年,齐国宗族田甲劫持齐湣王,原因不明,好在危机公关做得不错,齐湣王平安归来。但是种种矛头直指孟尝君,孟尝君也干脆,立刻跑出了临淄,坐实了嫌疑。

再次声明一下,赵武灵王是公元前295年死的,而后乐毅出发到了燕国,而赵武灵王与纵横派一直以来在多项事务中都有密切合作。

纵横派和赵武灵王有一系列的攻秦计划,而这个计划随着赵武灵王的死而终结了,随后苏秦、苏代等人立刻改变了计划,将赵国从重点中划去,而是把眼光投向了燕国。

乐毅很可能是纵横派的人,之前说君王把很多人的功劳揽到手里,其实做事总有一个人要成为名义上的最大受益者的,而乐毅就被选为名义上的受益者,他跟纵横派也可能是合作关系。

定下了这个计划,那么纵横派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坑齐国的事情上来了,首先免不了安插亲信,之前介绍的齐宣王在位重用那么多士人,那么没被重用前是谁在接济他们,谁在帮助他们,很可能其中就有不少纵横派的人。

苏秦、苏代在齐国各种发挥影响力,大奸似忠,为齐湣王出谋划策,成为齐湣王的智囊团核心。

比如苏代,先将一个他或者苏厉的故事。

当时东西周各有国君,当然周天子只有一个。东周洛阳,西周王城,都在河南,周天子迁到了洛阳,直到最后一任周赧王才迁回王城。

不用怀疑,此时就是在位的周天子就是周赧王。

东周西周各自都是姬姓本家人在管理,称为东周君和西周君。东周想要种植水稻,奈何西周不放水,那还种什么水稻啊!

苏子对东周君说,我能让西周放水。

于是苏子到了西周,对西周君说,如今西周不放水,东周哪里只好开始种小麦了,百姓心中怨恨西周,西周也没得到什么。还不如放水,而后百姓必定种植水稻,到时候放不放水都在西周这边,不由得东周不听你的。

西周君自然可以等东周人种了小麦后放水,但这样太过缺德,一般也没想把人往绝路逼,只是心中不爽所以整整你,犹如包租婆一样,税费不要钱啊,一个个贼眉鼠眼,以后逢一三五停水,二四六间歇性供水,怎样~!

西周君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开闸,苏子于是得到东西周两国君主的金子,可谓八面玲珑。

苏代拿钱劝诫,跟淳于髡拿钱一样吗?

差别很大,苏代这么做只不过是取巧,他也不关心西周放不放水,之后会怎样,只关心自己能够到达目的,能够从中渔利。

达到目的的方式有多种,有不择手段的,也有让人心甘情愿的,但是对苏代而言,无所谓,做到就好。

想得到一个女人,可以王老虎抢亲,霸王硬上弓,也可以派人求亲说媒,光明正大,还可以弹一曲《凤求凰》,司马相如卓文君私奔,能够顺利得到手自然好,关键时候也可以随机应变,只要得到就好。

只要得到就好,这是纵横派的准则。

淳于髡拿钱,本质上还是心向齐国的,淳于髡是鱼,齐国就是水,在水中自然舒服,有时候别人喂点吃的也乐得尝一尝,当然有游客扔的,也有钓鱼的人放的饵,这就要看了。

苏代也是鱼,却是以天下为水,那里水草丰茂就在那里吃饱了捞够了再走,这里吃没了还有下一处,总有世外桃源的。苏代的到来,对当地的鱼族说,确实能够抵御外来地大鱼,但也可以勾结外来地大鱼一起入侵这里,占据这里。

齐湣王看重苏代的能力,我托他做的事苏代都能做到,这个人真了不起,但是却没有想到苏代便如对待东西周一样,一边答应你的请求,一边在教别人如何给你下套,然后拿双份的钱。

苏代这样做没有人说坏话吗,自然有,可是耐不住人家会说啊。苏代会对齐湣王说,我的不忠不孝不信正是君王的福气,我只是因为忠诚而获罪罢了。你交代给我的事我都能做到,别人可以吗?

就说说孟尝君吧,这位****,结交满天下,算是跟纵横派有一拼之力的超然人物,苏代可以安插冯谖来操控他,也可以栽赃嫁祸把他撵走。孟尝君都能赶走,还有谁敢跟纵横派作对?

一来二去,跳出来说坏话的都被苏秦、苏代料理了,指鹿为马的久了,大臣们都不跟纵横派唱反调了,有仇恨也压在了心里。

孟子想要劝大家都讲仁义,这样就不会打仗了,所以四处碰壁。苏代劝大家从长远利益出发,要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所以大家很听他的话。

比如秦昭襄王派人联络齐湣王,说周朝不行了,咱们干脆称帝吧,我为西帝,你为东帝,岂不美哉!

齐湣王犹豫未决,问苏代,称帝如何,不称帝如何!

苏代说,天下大国,也就是秦齐两国,既然秦国想这么做,你就答应,让秦国称帝看看风向如何,如果大家没反应,那么你也称帝,如果大家群起反对,那么君王就率先取消帝号,这样天下归心于齐国,你就可以带着他们反对秦国了。

妙,着实是妙招。

秦齐称帝,天下一片骂声,齐国率先表示无其实不敢居其名,我也是受了蒙蔽,取消了帝号,把锅都甩给了秦国。秦昭襄王大怒,生完气就把帝号取消了,表示竖子不足与谋。

坦白说这个干的很漂亮,天下都在夸齐湣王,齐湣王飘飘然,饮水思源,能慢待了苏代这位功臣吗,于是言听计从。

宋国是齐国的传统盟友,但宋康公想要小国图霸,也确实做到了,苏代于是鼓动齐湣王将宋国吞并瓜分。

齐湣王犹豫,宋国存在那么长时间了,我如果吞并,会不会说我不义呢?

苏代说,齐国想要强大,不从宋国夺到土地,又从哪里的来呢,燕国,赵国,还是楚国?

齐湣王于是和魏国一同瓜分了宋国。

苏代一直在暗中安排,他向齐湣王推荐士人,结交齐湣王左右近侍,很多话都不必他自己说出来,自然有人帮他说。

而到了公元前284年,苏秦作为纵横派盟主被齐国贵族刺杀,参与的多达十几家,可以看作是齐国本土势力的反扑,但是未必伤到了纵横派的根基。

我之前说过,乐毅很可能是纵横派的人,纵横派做事,有人在幕后操控大局,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就会在台前立上一个光耀夺目的人,将自己隐藏在他的身影下。

大家常说冤有头债有主,任何事物都有终结的哪一天,不可能无休止的追究下去。

比如灭掉齐国,这么大的事,得引起多大的反弹,将来会有多少人记恨呢,这些人的仇恨不能落在纵横派的人头上,只能落在靶子的头上,那么靶子会是谁呢?

首先燕国跑不了,其次乐毅。

传乐毅传的越是厉害,那么世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学名叫做拉仇恨。如同游戏里面说的,团战可以输,影魔必须死,就是影魔最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他们会尽一切力量把影魔先杀了,而影魔的队友自然相对安全了很多。

齐湣王身边的人全都在说苏代如何如何,怎么会不影响齐湣王的看法和决策,身边已经没有淳于髡这样,能够说个小故事就改变自己意思的齐国人存在了。

于是乎,在乐毅光耀千秋之际,齐湣王终于放弃了临淄城,率先出逃,带着太子等人跑到了莒(ju),齐桓公的母亲就是莒国人,莒国可能早已被齐国吞并,便是如今的山东莒县。

楚国的援兵终于来了,楚将淖(zhuo)齿率军到了莒城,责问齐湣王说,齐国方数百里地,雨血沾衣,你知道吗?

齐湣王摇了摇头,说不知。

那北境被燕军掘地及泉,你知道吗?

齐湣王摇头,说不知。

人有拦路而哭,想找到那人却找不到,离开的时候却能闻到他的哭声,你知道吗?

齐湣王再次摇头,说不知。

我不知道他说这句话的心情,只是真的如此,未免太该死了。

淖齿说,雨血沾衣,是天在说话,掘地及泉,是地在诉苦,拦路而哭,是人在倾诉。天地人皆告,而你却不知,不诛杀你何以告慰齐国百姓。

于是淖齿将齐湣王杀死在鼓中,确实是闷在鼓里。

太子害怕了,换掉衣服逃到了太史家中作园丁干活。太史的女儿觉得此园丁不似平常人,对他很好,犹如唐伯虎入华府一样,只是不为泡妞只是避祸罢了。

王孙贾是齐湣王近臣,年方十五岁,混乱中和齐湣王走散,听说了齐湣王被杀之后惶恐无措。

其母说,你早上上班,我倚着门望着你归来,你晚上出门,我靠着窗子等你回来,有我在家就在。你如今侍奉齐王,齐王被杀,家都没了,你还能回哪里呢?

王孙贾于是到了莒城集市之中大呼,淖齿乱我齐国,杀我齐王,想要为君王报仇的人,脱掉你右肩上的衣服,把你们的右臂露出来。

市人从者四百,跟王孙贾一同诛杀淖齿,为这种你杀我我杀你的糊涂事画上了句号。

我原本想在最后为齐湣王辩解几句,说他并不昏庸,只是被人蒙蔽而已,可是到最后却无法说出来。

我可以说他情有可原,包括我写他上当受骗的过程,更多的强调苏代纵横派的厉害,而不是齐湣王多愚蠢。身在局中,便是我们也可能被欺骗,做出一样的选择。

对此我们不妨做出以下几点结论:

1.重用外国人时,一定不要忽略本国势力,如秦国用樗里疾为右丞相,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不能一方独大。

2.外国人不能领重兵,兵权留在本国势力手上。但你非要用商鞅的例子,我也无话可说,这要看人,真的看人。

3.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君王也只好死社稷了。梁末帝朱友贞在后唐军要攻入东京时,说君王不能自杀,命令亲信皇甫麟杀了自己。而后皇甫麟自杀,终究算是挽回些尊严。

4.养一个本国的谁也不服直言敢谏的士人很重要,尽管会丢些面子,总好比丢江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