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纷纭三国归一统
3431700000049

第49章 巴丘相聚,赋诗助兴(下)

祖渊暗笑:交州对六姓有何吸引力,竟也拿来与孙权做交易,当真老奸巨猾。接着问:“我们六姓是希望击败曹操后夺取荆州,这个孙权应该心知肚明,而孙权也想独吞荆州,这个我们也清楚。但我们六姓可以事先在各郡安排力量,一旦时机成熟,迅速发动夺郡,孙权如何能抢到我们前面去?这个战略劣势他如何扳的回?”

庞统思忖良久,才说道:“这个问题太大,我只能根据我所知道的再加以猜测。其实,我们两家对击败曹操的安排上是有差异的,我们是想在曹军过江后,再给予曹军致命一击;而孙权是要在江面上给予曹军以重创。若孙权谋略得逞,孙氏水军可以迅速沿江逆流而上,下江夏,夺江陵,占据大江险要,将荆州拦腰斩为两截。这种情形一旦出现,我们最大的收获只能是争夺江南四郡。从地图上看,四郡三面皆孙权地盘,地广人稀,无发展潜力,我们蜗居此地,前途只有依附孙权一途。这样,孙权不但得到荆州,连六姓也得向他投诚。之后依托荆、扬二州,进可经略淮泗、西川,与曹操争衡;退可于险要处筑城防守,成就霸业。只是这个谋划有几处难点:一是孙氏水军如何能在大江之上击败曹军。要知道青州军水战不行,可是荆州水军是不弱的,再加上蔡瑁和张允两个优秀的水军将领,大江之上顺流直下,兵力上以十对一,如此大的实力悬殊,我丝毫看不出孙权有什么胜算;二是江夏和江陵两城能否被顺利拿下。两城作为荆州的沿江重镇,曹操不会不知道它们的价值,肯定会派遣精兵强将驻守,而江陵城在蔡瑁多年经营下,更是防守严密。一旦孙权水军顿兵于坚城之下,师久兵疲,吃败仗也在情理之中;三是江东内乱不断,曹操熟读兵书,岂会不加以利用?若曹操勾结江东地方山越土著,给孙权背后捣乱,他怎么能有效防备曹操这一手;四是我们襄阳六族经过多年筹划,各种可能都有考虑,虽然我现在不清楚,但我相信,家父他们自会有针锋相对的谋划,不会让孙权如此轻易得逞。”

庞统一席话,让在座所有人动容,祖渊笑道:“庞统小友不愧江东通,如此复杂的关系,被你三言两语,便剖析的如此清晰。当下,击败曹操是要务,至于之后的分赃,那是要看实力的,天意的力量也不可忽视,世事岂能尽遂人愿。以你之言,是不看好孙氏水战击败曹****?听说周瑜为孙权第一信任之人,此人如何?可堪曹操敌手?”

庞统道:“周瑜出身世家,家学渊博,见多识广,其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从父周尚,曾为丹阳太守。周瑜与孙策为莫逆之交,孙权继位,就是他带兵拥护,才确保政权平稳过渡。论为人,周瑜豁达豪迈,喜言笑,无拘束,上至王公,下至走卒,咸得人心;论才能,周瑜是江东屈指可数的能够洞悉天下大势,决断江东走向的人。前面虽有许多老臣在,但若与曹操大规模决战,不出意外将是周瑜为督统率江东诸将迎战,因为关键时刻孙权最信任的始终是周瑜!陆战不说,单说水战,曹操在他面前未必能占得便宜,尤其又是在江东主场作战,周瑜熟水文,习风俗,通天文,知地理,曹操若稍微大意,就要在周瑜面前栽跟头。只是这周瑜过于自信,我跟他论辩了好几次,希望说服他放弃江面决战的想法,改为与我们合兵,在河道纵横、湖泊棋布的江东地面上击垮曹军,胜算更大。这不仅是出自私心,为我们六姓考虑,也为孙氏着想,一旦孙氏主力在江中折损,江东内部势必不稳,世族、土著趁势反孙,孙氏的命运就堪虑了。而我们,失去稳定的江东做盟友,也难以抵抗曹操站稳荆州,是双输的结局!这是关乎两家命运的时刻,能多一分把握都要积极争取。可周瑜始终听不进去,反说我只顾为襄阳六姓考虑,私心太重。气得我再不找他议论此事。是,陆地上决战,不便于他争夺荆州,可毕竟保险的多啊!说到这,我想多一嘴,我们的毕其功于江东的想法,也有大缺陷。曹操熟读兵书,用兵十数载,怎会舍却万全之策不用,轻入险地呢?我是曹操,只需站稳荆州,数年之后,江东将传檄而定。襄阳的老爷子们是否另有安排?”

盛方说道:“周瑜如此坚持,怕是另有布置吧。就如同家中几位老爷子,话从来只说三分,他们既然大费周章在江东做文章,岂是白费力气,其中有些谋划安排是我们还不知道吧。”

祖渊心中一动,想到褚仁,自己既能跟褚仁握手共谋曹操,襄阳和江东也有他们的褚仁又何足为奇。说不定,褚仁那小子早就联络上了江东。若自己猜测属实,那周瑜的固执和黄老头的布置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只是相较之下,姜还是老的辣!我能用间,曹自然也能,算计来算计去,最终还是要在战场上凭实力说话。六姓人马躲在大江后面,坐观孙氏与曹操水上大战,无论谁胜谁败,自己都能伺机出击,抢占便宜。且六姓在荆州各郡早已暗布力量,争夺荆州,谁有他们的手长?反观孙氏决战大江的决断,无疑要冒险的多。庞统分析无差,这个周瑜,包括孙权,确实过于自信了点。

祖渊道:“各为其主,无可厚非。江东孙氏,已历三世,实力不可小觑,尤其孙策出道以来,百战百胜,未尝败绩。依你来看,孙氏兵力如何,战力怎样?”

庞统道:“孙氏的精锐,一在周瑜手中,驻守巴丘,觊觎江夏,为孙氏水军主力;一在孙翊处,是孙氏赖以纵横江东的基干力量——丹阳兵团,驻守丹阳,为各方后援;一在孙权处,为孙策、孙权当年的亲兵,都是十里挑一选拔出来的,现为孙权禁卫,战力最强,只是人数偏少。其他兵马则是江东大小世族的家兵,如凌、程、韩、全、徐等,战力不弱,对孙氏也算忠心。这些兵马总人数当在七八万左右。至于吴郡四族的兵马,一来分散在各郡县剿匪,稳定地方,不到危急时刻,不会出动;二来孙权未必能调得动,故暂不算在内。”

祖渊点头,半响后猛然问道:“孙权其人如何?”

庞统显然已有答案,应声答道:“能容、能忍、能断,不愧江东之主。”

祖渊赞许的点头,林安问:“何谓能容、能忍、能断?”

庞统说道:“孙策容不下世族与自己争权,结果为小人所害,孙权反之,允许世族在江东发展势力,只要不反对孙氏的统治,孙权就可以与他们和平共处,此其能容。孙策之死疑点颇多,孙权按下不予深究;四族与襄阳六姓眉来眼去,怀有异心,孙权不管不问;大小世族蓄养士卒,世代掌兵,瓜分江东兵源,孙权默许。此三者,皆直接威胁孙氏江东根基,为常人所不能忍,而孙权能,此其能忍。继位以来,与世族和解,拒入质许昌,与六姓联手,是其能断。”

众人听后,啧啧称赞孙家老二有霸主雄风。盛成却说道:“士元如此一说,倒让我想起一人:越王勾践。这孙权是不是与勾践有些类似?”

在座之人都停止说笑,陷入沉思。勾践历史名声并不好,鸟尽弓藏即指勾践的用人之道,平吴功臣后来被他一一杀害,唯有范蠡眼光毒辣,早看出勾践非是共富贵的主公,先一步离开,才幸免于难。如今儒学大昌,勾践作为儒学中君王的反面典型,自然为士人不喜。

还是庞统打破沉默道:“能容常人之所不能容,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孙权与勾践确实相似。物极必反,月盈则亏,那是后话了。我等本无意江东,孙权如何,可淡然旁观了。”

林安也说道:“未见其人,枉下论断终是不好。还是士元说的对,至少目前,孙权还是英明神武的嘛。”

众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品古论今,祖渊心里盘算,江东之行,诸事已有计较。心中大定,见大家提到历史,品评人物,忍不住诗兴大发,朗声吟道:“把酒巴丘风雨夜,定计风起云涌时。莫道前路多险阻,天下纷纭尽驰骋。”

武沛大笑:“祖老还是头一次吟诵七言诗呢,当喝一大碗。”

庞统之前独立支撑江东局面,重任在肩,现在祖渊到来,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见祖渊吟诗,也一时技痒,笑道:“早就听说祖老喜好诗词,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前几****也涂抹了一首,就献丑了:今日始知世事艰,忧思苍莽前路黯。借问九江何处去,翘首北望盼祖渊。”

“哈哈”满座欢笑,庞统轻松大笑:“本来游历江东,只为增长见识,后来被家里压了这么大一副重担给我,真是日日胆战心惊,时时如履薄冰,生怕走错一步路,想差一步棋。前几日接到书信得知祖老要来,我就知道这副担子可以交出去了,浑身轻松之余,有感而发才有的这首小诗。”

祖渊笑道:“年轻人怎可如此无自信,事事依靠别人,可辜负了襄阳老爷子的苦心了。”

庞统笑道:“道理我岂不知,只是一人面对这么大的摊子,又心里无底,难免忐忑。我宁愿在祖老帐下听命,也不愿被如此拔苗助长。”

盛方拍着庞统的肩膀说道:“理解理解,循序渐进才是正道,真要压垮了我们的凤雏先生,世间岂不少了一位大才?”

“哈哈”又是一阵笑声。林安对盛成说道:“今日高兴,又是文人聚会,你何不也来一首助兴?”

盛成忙笑道:“实在未做过七言诗,献丑不如藏拙吧。”

众人连声不依,盛成无奈,只好喝一口酒,半响后吟道:“世间凡人奔走忙,岂知天意无商量。机关算尽枉聪明,不如今夜一场醉。”

“哈哈!”

“好诗!”

“好一个‘天意无商量’。”

“看来今晚真要不醉不归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