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背着背包去支教
34250200000040

第40章 学生们渴求知识,寨子里的村民更渴求知识

远远望去,这些散落的寨子像夜空上的繁星,泛着微弱的光点缀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一个寨子和另一个寨子之间,是那一座座千百年来难以逾越的座座高山。一个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寨子里的村民只会用苗话交流。他们缺少了与外边五彩绚丽的世界沟通的语言,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限制。村民们的思想是简单朴实的,虽然开始听起来有些好笑,但是这是真实的自然流露。

李雪梅老师嘲笑着说:“我们班里石头同学的爷爷说他种玉米,不卖给别人,别人就没吃的。”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嘲讽他们的观点,他们的视野是狭小的,也许就是眼前的大山和地里的玉米。

在这久旱中渴盼甘霖到来的山区里,随着一阵大雨滂沱的洗礼,干渴的水窖积聚了充足的雨水。但对于这里的干旱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能解燃眉之急就不错了。放眼望去,在远处山坡上,年迈的奶奶带着年幼的孙子在田里辛勤劳作着。烈日炎炎似火烧,她们坚持劳动在地里,一粒粒播种着玉米。他们趁着湿润的土地,赶紧把种子一颗颗播撒。阿婆说这是山里最为常见的一种耕作方式:她们先用锄头在地上刨出一个小坑,然后撒上几粒玉米种子,最后用脚踢一点泥土,使劲踩几下,这就是播种。

我仿佛看到她们播下的是走向富裕的希望,放飞的是学习知识的梦想。

寨子里大部分年轻的父母,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这贫瘠的土地,另谋生路。在这地无三分平的山区,辛勤劳作一年也收不到多少玉米。他们留下了孩子和老人在家里看家,他们外出打工赚钱了。也有些年轻的父母,在外边打工没赚到钱。他们碍于面子,所以过年就没有回家。我们猜测也许还有其它原因,这里的两个孩子甚至四年都没有见到父母了,他们已经记不清父母的模样了。老师们感慨:“他们的童年是多么需要陪伴啊!”

我们这些支教老师,在山里除了教授文化知识,就是挨家挨户家访。一群老师拄着捡来的木棍,一步一个脚印,缓慢行走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我们走在悬崖边,行在峭壁上,我们不怕困难,不惧落石危险,勇往直前......

大部分娃娃们放学后,跑回家就牵着牛上山了。李雪梅老师说:“他们和牛一样是在大自然放养的!”小莫说:“这样其实也不错,但得学一些文化,充实自己!”邓老师说:“他们得走出大山啊!这里不适合生存啊!”......

家访的长路漫漫,老师们边走边在讨论今天的收获。天渐渐暗了下来,炊烟袅袅,牛羊声声,只见一个个肩扛沉重木柴的村民蹒跚着在山路前行。这里没有煤炭资源,所用的燃料只有木柴。这里的学生们放学回家后,除了放牛就是砍柴。梁老师说:“这是山里孩子们的必修课。”

晚饭后,陈秋满老师组织寨子里的妇女们在教室识字。这些妇女们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她们是多么渴望学习文化知识。

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推崇的平民教育,想起了以前农村的识字班扫盲。“妇女们多学一些知识,子女就多一些教育。”这句话在脑海时时浮现。这里的妇女也希望多学习普通话,他们说去外边打工方便。只要村民想学,我们就尽力去教,我们来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接受一些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

是谁在唱:《我想要的星火》

“闪烁着黑暗的余波

倾听着孤独的生活

疲乏里漾着执着

困苦里

充满欢乐

游走在黑暗里

变得无比沉默

星光点点里

发出

生命中不屈的拼搏

在苦苦挣扎着

将层层枷锁挣脱

竭尽全力地把黑暗砸破

释放出飘逸的洒脱

星火星火

空中闪烁

丝丝希望

光明快乐”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事情,支教老师们把自己所知的东西,慷慨无私地教给这里的人们。支教老师是快乐的,村民是快乐的,学生也是快乐的。山上的竹叶,在风中哗哗作响,它就像一阵阵孩子的朗朗读书声。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文化了,梦中的每一个人都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