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文墨飘香
32742500001056

第1056章 性与爱的浅述

无论是在遥无极尽的原始社会,还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要将爱情的行为取向完美而深刻的叙述出来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无可否认,无论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意义,是否真正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均无法完全确定和褒贬爱情行为取向这一事实。这不是由单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差别的人物性格,乃至于身处的环境都会对人们关于爱情的价值判断产生作用,有积极的推动力,更有消极的阻挠。

独‘性与爱’的关系就让许多人头昏脑涨,俯拾即是的观点时刻冲击着人的思维,要是就某一方面发表的看法过于极端,暴风雨般的打击与批判马上接踵而至,还未等你去小心辩解,各种诽谤、污蔑劈头盖脸地砸下,试问还有谁愿意在风浪中搏击,乘一叶扁舟划波斩浪,到达真理的彼岸,接受圣者的告慰。

性取向是现代人至为关注的一个热点概念,每天这样那样的八卦新闻纷至沓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新闻后面的评论栏里,无论是好的、坏的,或是单为凑热闹而辛苦挤进去拼接的观点让人哭笑不得。

这是一个开放而大胆的社会,一举打破了中国数千年坚持的含蓄与羞怯,将性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让人惊叹的观点莫过于那句“男人为性而爱,女人为爱而性”。这一观点被许多作者大力引用,可以说,那些引用此观点的人或多或少已经将之潜移默化进入自己的灵魂深处,在普及、传播此观点的层面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一个刚从爱情漩涡中解脱出来的朋友寄来的经典感悟:

“爱情,是千古魔咒,充满了离合悲欢,孕育着酸甜苦辣,即便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已经对爱情绝望的人,当爱情一旦光顾他的时候,纵有爱因斯坦的智商,也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除去那些把性作为最终目的的人,成为它的奴隶之后,你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切掌控,哪怕它会让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变得麻木不仁。”

爱情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谁也给不出明确的答案,任何自以为是的陈述都属于自欺欺人,谈一场恋爱或许会有很多落人眼球的目的,为爱?为性?如果不经现实的证明,谁敢轻言作出评价。

唯心论者认为,世间可被感知的一切事物无不从属于精神世界,精神才是洞明世事,感知世界的根本,唯有在精神世界里,可被感官获取到的东西才有意义。他们习惯上厚此薄彼,将自认为是至理名言的观念强加于人,不能从客观理性出发研究事物的本质,结果却把成千上万的人导入歧途。

一个人在自身认识狭隘的领域,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的点拨,殊不知他人所遇到的情景与眼下自身所需面临的境况毫不相干。一个对未来饱有憧憬的人,却向一个刚刚葬送了爱情的人问道,几次三番听到的都是些消极情绪下诞生出的片面之词,试问这样能够收获到爱情的甜美果实吗?

按照持“男人为性而爱,女人为爱而性”观点的人的解释:一对恋人,男人总是优先表现出对性的渴望,一有机会就如饿虎般急不可耐,这时候他或许还没有真正的爱上那个女人,只是浅显的喜欢而已,荷尔蒙的影响下,他只想将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种表现则来自于男人强烈的占有欲。

女人在性与爱的选择中比男人多了几分严肃与认真,当她们准备献出性的时候,想的多是爱情的维持会不会天长地久。女人通常是在口口声声的爱中成为了男人的俘虏,在性的躁动下催生出的爱,往往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爱情是综合评价人生幸福饱和度的关键因素,而性则是维持爱情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极个别的案列,缺乏性滋养的爱情通常都是夭折收尾,难以善终。

性与爱的取向问题上,除了有个人思维方式的决定外,还同时受社会舆论、社会制度以及时代背景的多重作用。在中国,新思想与旧思想既矛盾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上,旧思想对爱情观的主导达到空前的地步。诸如“三从四德”“羞耻心”、“羞恶心”时刻时刻成了衡量一个人守节保贞的尺度。社会发展至今,我们自然要学会批判继承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在批判中寻找答案。

混乱的文化背景,令人费解的生活表象让我们的寻找变得困难重重,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探索,真理的发现无不是在拆解假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近代以降,国外新思想传入中国,使得本乡本土的传统礼仪收到了致命性的冲击,有辱于人尊严的三叩九拜被无情取缔,缠足的陋习被清除,就连性也不再让人害羞和忸怩,完全可以作为稀松平常的语言搬出来与人侃侃而谈,即使面不改色心不跳也无可厚非。

信息化的时代,情书的功能被降到最低,一条短信,一个电话,就能将心中的爱慕尽数脱出,而对方也不需要承受那一份焦急等待的过程。况且种种社会现象表明,爱不能没有性,但性可以剥离爱而单独存在于两个人的交往中。

旧的传统观念和新的思想认识要求人们全然效忠,深信不疑,但它们时代界定不同,选择了一方就必须割舍另一方,正如孟子所言那样“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可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将幸福与性福等价起来在所难免,无论人、事或者价值观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是人云亦云,便只能在迷茫与慨叹中惶惶不可终日,恨“天不公、地不平”,怨“流花有意逐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也于事无补。

为性而爱,为爱而性,如果都能做到俯仰无愧,便是最厉害的绝学。否则,关于人的定义又成了缠搅不清的哲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