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看不见的枷锁
32370700000042

第42章 鱼跃龙门

刘海书一直记着刘青云的那句话:“服从安排,好好锻炼,前途无量。”现在他发现,除了服从安排之外,他也没有其他办法。他相信刘青云已经给他们县武装部负责征兵的领导打了招呼,他们一定会好好安排他的。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很放心的按照要求行事,既然人家都打过了招呼,他必须要服从安排,这样才能让想照顾他的人放心。

很快,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了,根据上面的安排,刘海书成为一名勤务兵,和其他几个新兵一起负责养猪。这和他参军之前想象中的情况有些出入。他可是满怀热情期望能在部队好好锻炼的啊,难道养猪也是一种锻炼?莫非是让我通过养猪精通饲养技术?在训练时,他从别人口中听说过什么兵种好,什么兵种不好,他现在这个兵种正是大家都认为不好的一类。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就被分到了这个兵种。训练时他一直表现都不错啊。这时他又想起了刘青云的那句话,服从安排。

部队的生活充实而紧张,几个月来,刘海书他们已经新增加了好几个猪圈,有一批猪已经出栏了,他们已经吃上了香喷喷的猪肉。和刘海书一起负责养猪的几个人开始抱怨,都觉得自己这兵当的窝囊,心里生气,喂猪的时候自然不用心,甚至还莫名的对着猪发火。刘海书表面上若无其事,心里却也着急。总不能在部队养两年猪回去吧。

有人给刘海书出主意,想你这样清闲的岗位可以趁空学习,正好可以向领导申请考军校,他也听班长说过申请报考军校的事。申请考军校会不会被领导批准,这就看你的关系了。刘海书又想到了刘青云,但这又不是在县里,估计刘青云也帮不什么忙。他开始自己想办法,这些天,他把喂猪的饲料偷偷攒下来,又偷偷把这些饲料低价卖给来拉猪粪的老王,几个月之后,刘海书攒了些钱,加上这几个月省下的工资,刘海书用这些钱买来两条好烟两瓶好酒。一天晚上,刘海书拿着这些东西偷偷的找到连长,把他的想报考军校的想法说了出来。连长笑了笑说,报名的人很多,你要等,不能着急,等到你能报名的时候就通知你了。

工作之余,刘海书买了些复习资料,一有空就开始学习。和他一个班的张明告诉他,还是不要去费那个精力了,部队里能上军校的都是有关系的,被分到勤务班养猪的这些就已经证明没有关系,现在考军校名额紧张,怎么能轮到你,再说了,就是给你个机会,没有关系,你考了也是白考。刘海书不信,他想说他也有关系,我们县武装部长和我一个村的,但他没有说,他也有些怀疑那个刘青云是否把他的事放在心上了。他原以为能去BJ当兵,现在去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没想到还被安排养猪。怀疑归怀疑,说不定这是刘青云更有深意的安排呢。

就这样等了一年,什么结果也没有,刘海书心里着急,但是并不表现在脸上。刘海书除了部队里正常的军事训练和本职工作之外,就是埋头背书,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克扣猪的饲料,然后再卖给来拉猪粪的老王,把得来的钱买东西给连长送过去。送到最后,连长一看到刘海书,还没等刘海书开口,他就说:“你报考军校的事****着心呢,上面给的名额少,竞争多,都是领导的关系户,一个都不敢得罪,不过你放心,一有机会我就给你留着。”刘海书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一如既往的攒猪饲料送东西。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刘海书来到部队已经一年多了,从开始养猪到现在,刘海书已经记不清楚到底出栏了多少头猪了。但是,这些都不是刘海书关心的事情,他最关心的是考军校,如果一直这样等下去下去,考军校的事情几乎要彻底绝望了。

机会终于来了。

一天,部队又下来通知让报名考军校,刘海书第一时间想去找连长,还没等他去找连长,连长那天亲自找他来了,连长说赶快报名,这次打招呼的人少,名额也多,能把你报上去。刘海书像是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报名填写资料的时候手颤抖的不行。结果,这次真的报上名了。

刘海书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开始复习。部队组织了考前复习,但是根本没人指导,全靠自己拿着书瞎看。来复习的人很多,刘海书从周围人的话语中感觉到他们都很厉害,学习都很牛,刘海书心里一下子没有了底,感觉自己希望不大。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压力,他已无暇顾及太多,死活在此一举。

一天上午,刘海书和其他的一些士兵正在搬砖盖猪圈,猪圈还没盖好,有人通知他说下午考试,让他回去准备一下,下午就进考场。刘海书急忙丢下手里的活,洗了一把脸,回到宿舍找到笔和本子,就匆匆赶往考场。离考试还有几个小时,考场上还没有人,他又急返忙回去找了几本书,拿到考场上看。

下午开始考试,数学卷子考的一塌糊涂,除了前面的选择填空还有几个简单的计算题做了,后面的应用题基本上都不会,他只能硬着头皮把卷子写满,这样子至少看起来心里比较踏实。语文也是心里没底,英语倒是可以,因为都是初中的内容,政治题反正是都写上了。

考试过后一个月,成绩出来了,刘海书简直不敢相信,他考了他们全团的第二名。他当时就很惊讶。觉得肯定是改卷子的人改错了,考试的时候他觉得考的不好,有好些题他根本都不会,他怎么能考到全团第二名呢?除非那些参加考试的人比他还差。

消息立刻就在连队里传开了。“喂猪那小子真不简单啊,没想到还是个人才。”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刘海书一下子成立连里的名人,为全连争得了荣誉。

和他一起养猪的那个人也把刘海书当成了班里的骄傲和荣耀。“谁说勤务兵不好,勤务兵照样可以出人才。”和刘海书一起养猪的小伙子愤愤不平的对着低头只顾吃东西的猪说道。刘海书现在也不再怀疑刘青云没有给他帮忙了,他理所当然的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刘青云高瞻远瞩的结果。不管怎么,他总算要有出头之日了。

既然考了全团第二名,刘海书想,报考学校时就报了一个炮兵学院,他当初就想当炮兵,结果没能如愿,这次一定要报个炮兵学院。过了快一个月了,并没有录取的消息,刘海书心里又开始没底了。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找找关系,但是他哪还有什么关系。他再一次提了东西找到连长,这次连长说,录取是学校的事,他也帮不上忙,你可以去找报考的学校。刘海书一听知道这次自己也没辙了。连长又说,你的分数不错,被录取应该没问题。只是学校好坏的差别,不过,不管哪个学校录取,能考上就不错了。刘海书不再说什么,只能回去耐心等待结果。

几天后,上面来了消息,说刘海书报考的炮兵学院是一个本科院校,他的成绩只是过了专科录取,但是没到本科,所以报的那个专业录取不了,要等专科录取时调剂到别的专业。这下刘海书圆炮兵的梦彻底破灭,又过一个月,上面来消息,说已经录取了,是被平川市一个部队的解放军后勤学院录取了。听到这个消息,刘海书又是很诧异,心想,即使调剂也应该在报考的那个学校内部调剂啊,怎么会被调剂出来了?想不明白,但是也无计可施,认命吧。好在平川市和自己家乡是一个省的,离家乡不是太远,也就四百多公里。即使不能回家,但是心里感觉也亲切些。

很快,刘海书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两个月后,就要到学校去报到。刘海书感觉像是在做梦,他很快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王丽梅,并让父亲转告二叔。

两个月的时间说到就到,刘海书离开部队到学校报到。到了学校,虽然没有刘海书想象的好,但总比在部队养猪强。从此,刘海书成了一名军校的新生,他从来没有想过能再一次回到学校上学。

开学两个月后……

一天中午,教导员来到宿舍,把刘海书宿舍的人叫出来,说下午的课不用上了,和他一起去帮忙给一个政治部主任搬办公室。教导员带着刘海书他们宿舍八个人,穿过学校的教学楼,来到行政楼。在行政楼三楼有一个三间的大房子,一间作为临时休息的休息室,另外两间办公。教导员告诉大家政治部主任姓魏,师级干部,大家称呼魏主任就行了。大家先把新办公室打扫干净,又去另外一个办公室搬东西。教导员基本上只是指挥,不怎么干活,刘海书他们八个人来来回回搬了一个下午,才把原来办公室里的东西全部移到新的办公室。新办公室刚收拾好,魏主任正好过来,大家想要走,魏主任不同意,让大家坐下喝口水歇歇再走。教导员给大家使使眼色,示意大家都坐下。八个人谁也不敢言语,都低头一口一口的喝水。过了一会,魏主任让大家说说都是哪个地方的,大家一一回答。轮到刘海书时,他也和前面几个一样报了籍贯,魏主任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片刻,嘴唇蠕动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接着另外一个人开始报自己的籍贯,魏主任于是把目光移向下一个人。喝完水,大家觉得该走了,向教导员请示了一下,都站起来向魏主任告辞。魏主任谢了大家,对教导员说,我在那边还有一个小柜子,你留下来再帮我搬一下,接着又随便指了一下刘海书:“你也留下和你们教导员一起搬吧,其他的人就回去吧,辛苦你们了。”

魏主任把那个放柜子的地方告诉了指导员,让他带着刘海书去搬一下。一会功夫,刘海书和指导员搬着那个小书柜来到了魏主任办公室,按照魏主任的指示放在了他的临时卧室。事情办毕,教导员带着刘海书正要离开,魏主任拦住他们让他们两个坐下。

“你是PW县的吧?”魏主任看了看刘海书问道。

“是,我是。”刘海书心里一惊,感到很意外,他知道在部队有政审,但是他一个政治部主任怎么连自己的名字还不知道就能知道自己是哪个县的?

“魏主任您是不是认识他?”教导员也讨好似的插话。

“你知道你是怎么被录取到我们学校的吗?”魏主任并不理会教导员的话,目光紧盯着刘海书说道。

“我不知道。”刘海书觉得应该再说些什么,否则显得自己有些不够礼貌,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傻愣愣地看着魏主任。

“不知道?”魏主任哈哈大笑起来,“当时我去录取,档案看了几遍,以你的分数,我本不打算录取,突然发现你的档案籍贯一栏里,写着是PW县的,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就这样,我把你的档案拿了出来,我心想,就它了,于是,你就被录取到这了。”

刘海书听魏主任这么一说,不觉头上冒出了冷汗。既感到庆幸又感到害怕。

“你真是有福气,你可得好好感谢魏主任啊!”教导员急忙帮腔说道。

“多谢魏主任!”刘海书赶紧站起来向魏主任行了一个军礼。

“你坐下,坐下!”魏主任笑笑说道,“你们教导员估计也不知道,我的老家也是PW县的。所以啊,我一看你的档案,是个老乡,这可要特殊照顾一下啊,也算为老家做点贡献。”

说到这,魏主任又得意的哈哈大笑起来。在这笑声里,刘海书紧张的心稍稍放松了些。接着魏主任又说道:

“你是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好处啊,你来这里,首先有我可以帮你,都是老乡嘛;其次,我们学校本来是两年的课程,一年的实习,其实你只需要在这上一年就可以了,另外两年就可以回部队实习,这样你就少浪费一年时间,去部队后还可以多拿一年的工资,等将来转业安排工作的时候,我可以帮帮你,把你弄到这个市里来,离老家又不是太远,不用去你服役的地方了,这多好。将来有机会了,还可以想办法调回老家,和老婆孩子团聚。”

刘海书真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曲曲弯弯的道理。他连忙又站起来,给魏主任行了个军礼,再次感谢魏主任。魏主任一脸自得和自豪:“我正准备这几天把你叫过来看看到底我录取的这个人是个啥样子呢,没想到你自己来我办公室了,这就好人有好报啊。哈哈哈……”

教导员和刘海书也附和着魏主任笑起来。只不过,刘海书笑的,是觉得这个魏主任说的这句话有些好笑,他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解释好人有好报呢。

这天晚上,刘海书给王丽梅写了一封信。告诉她他已经顺利到学校报到。这两年来,他们之间都是靠信件保持着联系。短短的两年,刘海书觉得比二十年还长,他对王丽梅的思念从原来具体的一件件往事变成了一个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现在,他从一个农村傻小子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军校的军官。

两年来,他就像是一只蝉的幼虫,在黑暗冰冷的泥土里挣扎蜷缩着生活,甚至不知道还有没有出头的那一天,现在,他终于破土而出,见到了光明。人生美好的画卷似乎一下子铺展在前方,尽管前方的路还是那么漫长,幸福离他还是那么遥远,但是他已经开始踉踉跄跄的上路了,并且似乎要加速向前奔跑起来。他的脚步有些飘忽,已经分不清方向了。

王丽梅接到刘海书的信,得到了他考上军校的消息。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婆婆王香菱。王香菱含着泪说:“我的好媳妇,这两年辛苦你了,咱们总算要盼出个头了。”王丽梅鼻子一酸,眼泪也流了出来。

两年来,她和公公婆婆承担了家里的所有农活,回娘家还要帮父母干家里的农活。刚开始时父亲王峰安还不说什么,时间一长,王峰安就开始有怨言,你这个女婿真是个甩手掌柜,把家撂给你自己当什么狗屁兵去了。现在就这样过日子,我看将来还咋办。这时,王丽梅就顶嘴,不是你同意他去当兵的,要是你不同意,我看他也不会去。王峰安无语,想当初刘福平找到他,给他讲道理摆事实,把女婿当兵的事说的天花乱坠。又和他在村北头的酒馆里喝的晕头转向的,临走时把两条烟和一箱酒搬到了王峰安院子里,这时的王峰安已经完全相信了刘福平说的那些话。“这事我得支持他,年轻人就应该出去闯闯,这样才有翻身的机会。”王峰安深思熟虑似的说道,他完全忘记了明年秋收夏种时就没有人回来帮他干那些繁重的农活了,更忘记了自己出嫁还不到半年的女儿未来的日子要怎么过。说到底,是他自己亲手放走了刘海书,让他到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什么部队里去了。

刘海书走后,家里的重担虽说不是全落在了王丽梅身上,但是刘海书父母年纪也都大了,总不能让他们拼了老命去干活,至少自己也得和他们一起干吧,比自己没嫁过来时更苦更累了。王丽梅想,幸亏当初她和刘海书商量的意见一致,在两个人没有团圆前不要孩子,否则,她再拉扯个孩子,真不知道这几年怎么熬过来。

不和王丽梅团聚前不要孩子,也是刘海书提出的意见。他们两个年龄都不大,再过个三五年要孩子也不算晚,尽管在农村人们习惯于结了婚就要孩子,但是他和王丽梅却不同,他不在家,多个孩子就会给家里多一份负担和开销,靠王丽梅一个人在家肯定不行,另外,他也不想因为有了孩子拖累自己,虽然不知道将来能混出了什么样子,但是,一旦家里有个孩子,肯定不能安心在外面工作。等他有了出息,好歹混出个模样了,他们能团聚了,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再要孩子也不迟。大丈夫何患无子。

拿着刘海书报告考上军校的信,王丽梅激动的哽泣起来。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自己走眼看错了。一年一季的秋收又要到了,再过半个月,地里就会一片金黄,她希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给自己添置几身新衣服。从刘海书走后,这几年她很少做新衣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想,两年来的苦,终于要换回来甜蜜的回报了。

信中刘海书说:“上完军校回部队就可以探亲,再呆上两年就可以转业安置工作,那时他们就可以团聚。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