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3214900000005

第5章 志怪传奇小说(1)

(第一节)概述

我国宋代以前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文言短篇小说。宋以后,在文言小说的哺育下,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白话小说异军突起,很快地取代了文言小说而成为古代小说的主要形式。但作为白话小说源头之一的文言小说并未绝响,它一方面继续给白话小说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仍以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小说的领域里拥有自己的天地,毫不示弱地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它最后的路程。

唐以前的文言小说,通常称为古小说,它典型的特征是形式短小,内容琐杂,都是一些“粗陈梗概”的“残丛小语”,属于杂记见闻的笔记体小说。古小说主要包括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志人小说记载人物琐闻逸事,志怪小说则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作为小说的原始形态,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和艺术价值,但从小说发展的历史角度看,两类小说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尽相同。志人小说主要记录时人的言行片断,在勾勒人物、描摹情态方面,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志人小说仍然停留在真人真事的记录上,还没有集中力量刻画形象,情节缺乏完整性,故事缺乏必要的虚构,因此志人小说实际上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小说,把它划人古小说的范畴,主要是从小说这种文体的历史渐近性上考虑的。

相比较而言,志怪小说更具有小说的性质。最突出的是它有丰富的想像和幻想、比较鲜明的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特别是它最富于艺术的虚构。这些因素在各种条件的作用下不断增长、扩大、完善,从而发展为更高级的形态。降及唐代,志怪小说吸收了志人小说和史传文学的优点,演变出相当成熟的文言短篇小说一传奇,使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进入了一个全盛的黄金时代。

唐传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成熟。它在体制上更具有作为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特征。首先,它的篇幅都在一千至三千字左右,改变了古小说“残丛小语”的面貌,为作品情节内容的展开和艺术表现的丰富提供了条件,从而奠定了文言短篇小说的基本规模。其次,优秀的传奇作品都是人物传记,是以记叙人物为其中心的,这就使古小说从记录异闻为主转向了塑造人物为主的轨道。第三,从格局上,唐传奇总是以主人公的命运为线索,单线发展,展开情节,起因结局,交代分明,最后附以议论。这种结构形式,成为后来文言短篇小说的基本程式。第四,从语体上看,唐传奇主要使用散体,但也间以骈体和韵语,用以状物写人,言怀抒情,多种语体的综合运用,为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对后世小说(包括白话小说)集多种文体、语体于一身的特点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唐传奇的形成标志着文言小说体制的定型。

志怪虽进化为传奇,但本身并未消逝,而是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唐以降的志怪小说集多达一百五六十种,尚不包括大量散佚者在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以后,杂记见闻的志怪体写法与注意描摹的传奇体写法经常交融在同一作品中,难以明确地区分。正如胡应麟所说:“至于志怪、传奇,尤易出人,或一书中二事并载,一事之内两端俱存。”了清代的蒲松龄,更是把志怪传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近五百篇的((聊斋志异》,一部分是简短的志怪体小说,一部分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传奇体,标志着志怪传奇小说的创造性的新发展,成为志怪传奇小说永恒的骄傲。而清代中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亦不失为志怪体小说炉火纯青的杰作。

志怪小说不仅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源头之一,从而对文言小说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它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它富于想像的虚幻与真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给其他文艺创作提供了借鉴。特别是白话小说和戏曲,不但从志怪中(包括传奇)汲取题材和素材,而且在艺术想像和表现方法上接受志怪传奇小说的启示和影响。如宋话本中有灵怪、烟粉、神仙、妖术诸类,明清章回小说复有神魔小说一门,而以历史、公案、侠义、人情为题材的小说,也从志怪传奇小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至于戏曲,取材于志怪传奇的更是数不胜数。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是记述奇闻怪事的意思。

(1)《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转引自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第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小说”的提法始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言。基于传统的小说概念,他所说的“志怪小说”是把有怪异内容的丛谈杂记包括在内的。到明代的胡应麟,才明确地使用“志怪小说”一语,并把它列为六种小说中的一种,进一步赋予“志怪”以小说分类学上的确切含义。但在历代史志书目中,“志怪”的名称并未得到普遍的承认,如《四库总目》虽也曾用过“志怪之书”的词语,但小说分类却以“异闻”名之。直到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志怪名称才最终得以确定。

志怪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至先秦,大量在口头流传或载人史书的神话传说、迷信故事、地理博物传说和寓言故事等,为志怪小说的产生作了多方面的准备,而这些也正是志怪小说的源头。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但缺乏系统性,零星地分散在各类古书中。神话材料保存较多的是《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此外在《穆天子传》、《庄子》、《国语》、《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部分记载。

上古神话传说的内容,有的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诞生的神话。这类神话歌颂和崇拜那些创造天地的神,在造物神身上寄托了古先民创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如在三国徐整《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里,盘古被描写为天地万物之祖,日月星云、风雷雨水、草木金石都是盘古垂死化身而来的,而开辟天地的盘古却是以人的形象为模特创造出来的,这一形象的创造,体现了原始人创造世界的宏伟魄力和非凡的艺术想像力。

女娲的神话则反映了世界遭水火大破坏后女娲重整乾坤的经过和人类诞生的经过。在神话里,女娲不仅是被描写为一个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赴被描写成创造人类和化育万物的始祖。从盘古创世到女蜗补天造人,虽然把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的创造归之于天神,但从这两个人形化人格化的天神形象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古先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在远古之时,原始人常常受到来自水旱灾害、毒蛇猛兽的严重威胁,为了生存,他们以顽强的意志与自然灾害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神话传说中也占有相当的数量。像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都是。这些神话中神和英雄都具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一心为人类谋幸福的特点,同时具有征服自然的超人力量。上古神话传说还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各部族间的斗争。如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共工与颛顼的战争,禹和三苗的战争等。神话传说还有大量有关发明创造的内容。如神农氏发明农具和制陶、冶炼、医药、种植等技术。燧人氏钻木取火,仓颉发明文字等等,这些神或英雄的发明创造,实际上是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斗争的结晶,它反映了原始人的伟大创造力。

以上简单介绍了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上古神话传说作为志怪小说的起源之一,它对志怪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首先,神话传说中的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小说创作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女娲补天造人的首创精神,后羿射日的乐观信念,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的坚强意志,永远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刻影响了后代作家的世界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而六朝志怪、唐人传奇乃至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创作精神上更是与上古神话传说一脉相承。

其次,神话新奇奔放的幻想和理想化的夸张,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方法,足以启发作家的想像力,开阔作品的境界,而从志怪一系来看,它的关于神灵变化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为志怪奠定了幻想的基础。魏晋以后的志怪传奇不仅在创作方法、艺术构思等方面深受神话传说的启发,乃至于作品中的神仙妖怪等的形象都同神话中的各种神人神兽在表现上有渊源关系,不同的只是它们的人格化程度提高了,体现着新的审美观念。

再次,神话传说开创了神怪题材,它是后世志怪传奇小说丰富的题材宝库。它不仅作为丰富的营养,一直哺育着志怪传奇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体裁的小说,如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乃至于清代的《镜花缘》,都明显地烙有神话传说的印记。

宗教迷信故事对志怪小说的产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宗教迷信故事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散见于史官诸子之书中,多数都是幻化和神秘化了的历史故事。它虽不及神话那样优美宏丽,但在题材和幻想形式上有不少新变化,对志怪小说的形成发生过巨大的作用。

宗教迷信故事的内容主要包括:鬼神显灵作祟的故事和关于卜筮占梦的迷信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虽趋于消极,但它对后世小说家通过描写花妖鬼魅和记述梦境来反映现实,拓展想像和幻想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与上古神话传说相比,宗教迷信故事自有其新的特点。首先,在神话中,神是幻想世界的主体,神话的幻想境域是排斥人类在外的神灵的世界。而在宗教迷信故事中,人变成幻想世界的主体,人可以与鬼神互相交往。其次,在宗教迷信故事中,神已不像神话中那样可以死去,而是成为大自然中一种神秘的力量,通过显灵来体现它的无比的威力。同时出现了鬼的观念,人死为鬼,鬼可随意变化报恩复仇。这种鬼神不死和随意变化的幻想观念和幻想形式,对志怪小说的形成是发生了很大的作用的,几乎成为后世志怪小说创作的一种模式。

地理学和博物学产生于西周春秋之际,那时,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宗教神秘观点的影响,不可能科学地解释地理博物方面的现象,再加上一些巫觋方士之流利用地理博物知识自神其术和传播迷信,因此当时的地理博物知识都被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虚诞化了,成为地理博物传说。它同神话传说、宗教迷信故事一起被志怪小说所继承,成为志怪小说的另一源头。

地理博物传说主要载于《穆天子传》、《王会解》、《山海经》等书中,内容主要是远国异民、神山灵水、奇花异木、珍禽怪兽等,奇谲诡幻、新鲜怪诞。其中尤以《山海经》为怪诞不经,可谓地理博物传说的集大成者。在该书中,地理博物都被神话化和志怪化了。与宗教迷信故事不同的是,地理博物传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是一些幻想材料。但它为志怪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幻想素材和幻想形式,并长期对志怪小说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志怪的主要内容之一。

先秦的寓言故事对志怪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常常借助于一些浅显生动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某个观点或某种思想,这些故事就是寓言。寓言取材很广,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有的就是利用古代现成的神话和传说。寓言主要散见于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诸书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寓言在艺术上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有故事性,二是有虚构性,三是形式短小,四是有哲理性。寓言的故事性和虚构性显然受到神话传说的影响,但是寓言的编造故事和虚构都有明确的说理目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自觉的创造和虚构,而神话的艺术虚构对作者来说却是不自觉的。寓言的这一特点使它更近似于小说,对小说产生的影响也更为直接。此外,在题材方面也常常为后世小说所继承。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很多题材都是取自寓言故事,一直到后来的《西游记》、《聊斋志异》也都受到寓言的影响。

在研究志怪小说的起源和产生时,还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它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上古神话传说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先秦宗教迷信故事是巫教和阴阳五行学的产物,地理博物传说也带有浓厚的宗教和半宗教色彩。它们为志怪小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创作素材,因而宗教是志怪小说发育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志怪小说从孕育到产生都与史籍有着密切的关系。志怪小说由口耳相传的志怪故事到被零星分散地载人史书,再从史书中分化出来,以书面的形式独自记异语怪,这一形成过程清楚地表明志怪小说是史传的支流。特别是早期的志怪小说,刚从史书脱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历史特征。所以历来有小说为“史之余”之说,志怪亦长期隶于史部,直到《新唐书、艺文志》才退为子部小说家类。这些都说明志怪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志怪小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先秦两汉是志怪小说的萌芽和形成期

先秦的史籍里载有大量的神话传说、迷信故事、地理博物传说和寓言,这些传说故事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志怪小说的若干因素,但还不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们还是史书的附庸。只有当这些志怪故事完全脱离了史书,以书面的形式独自记异语怪,才算具备了小说的形式特征。

直到汉代,才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志怪小说。它们逐渐脱离了史书,以搜奇记异、短书杂记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志怪小说的基础。

志怪小说之所以能在两汉之间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谶纬迷信、神仙方术等特别发达,从皇帝到平民,上下侈谈神怪,而志怪小说的内容正是迎合了社会上这方面的需要,这无疑能刺激一些人创作志怪小说的热情;同时,道教、佛教的兴起和流行,人们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空生怪说”气随之便产生大量的新的神异传说;旧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也添加了新的内容,这就为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幻想形式。

另一方面,野史杂记的发达也给志怪小说的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野史杂记多采遗闻轶事,不拘史实,虚构的成分较多。如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就是根据史实写成,而异闻却很多。这类野史杂记在历史和小说之间搭起了桥梁,使志怪小说的作者能够驾轻就熟地采用史传成熟的笔法,来创作以虚幻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志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