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31713500000050

第50章 壮士豪气江水寒(三)

特别补充一下,佛教净土宗的祖思殿中,将释氏改为“阿弥陀佛”塑像作本体,教人呼喊“阿弥陀佛”就是修行者。实为佛教中一种衍生派别,南宋后独立成派,著作较多,教主“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可能为一虚拟著作人物(释氏实有其人),如“西游记”中的如来。此派两菩萨,大势至菩萨智慧第一代表“解”;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代表“行。”净土宗在世界华人中流行非常广。

在此大谈科普佛教,是因为在一些历史进步变革中,佛教都作过贡献。如在隋,唐之间的时代时,传说少林寺支持李世民;又如归元寺,支持辛亥革命,事实可圈可点;又如SX五台山,也支持抗日。当然王安澜对佛学和儒学结合,佛学的印度小乘教,变成了中国大乘教,他是知道的。

汉阳归元寺成了辛亥革命军事后勤总基地,开始主持到僧人们,都在为军事后勤做工作。人们对僧人称和尚,只是一个尊称,相当对工人称师傅,对教书人,过去称先生,现在称老师。这些都只是一个口头称呼。

佛教发展至今,有人已将佛教分为十宗,每宗中又有流派,派别林立。旧时中国的山山水水,乡野村庄,到处都有佛教多种宗派的寺届建筑。这使人有“天花错落,星罗棋布”之感,所以有唐诗人杜牧YN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释氏祖师佛教,除寺庙一定要有大雄宝殿外,但各宗派佛教建筑大同小异,各有风格。因为每一派别都有本派人物所著的大量书籍佛经为依据。

归元寺的建筑布局,除因流派外,还可能受地域特点限制。归元寺建筑布局并排分南中北三院,而非梯级排列。中院建筑分:第一进,为放生池,两边为钟鼓楼;第二进为韦驮菩萨殿,韦驮手持钢锏,意思为警卫团长,该寺把弥勒佛,即大肚笑面菩萨塑于韦驮殿后。第三进主殿,即是“大雄宝殿”,这就是前面说的祖师殿,此殿为香火最旺地,在祖师殿左右和后面,全是客堂,斋堂,禅堂,法堂。

南院建筑:主要是罗汉堂,建筑广阔,内面菩萨分数圈,全部雕塑的是五百罗汉,罗汉就是佛教的学生。凡是罗汉堂,最具雕塑观赏性。苏州西园禅寺的五百罗汉在全国,很有名气。

北院建筑:主要有藏经阁,大士阁。辛亥革命后,重建归元寺后,于1922年新建藏经阁。大士阁,当然其中主要供奉着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大士“观世音菩萨。”

归元寺有可容纳数百人的各类“客,斋,禅,法”堂。客堂为香客宿地;斋堂为饭厅;禅堂是接待外来和尚住宿修行的地方,短期俗称挂褡,似现在招待所,长住则有考察过程;法堂为念经,学习的地方,实为开会之地。

汉口大战后,双方的弦毫无松弛,袁世凯不断接到告急的电文,南京告危,北方又有许多省起义换旗,组阁并不成功。鄂军政府仍然坚持清庭退位,革命者为主组成共和政府。袁世凯唯一的优势,就是汉口还有一支三万多人的德式部队。狗急跳墙,只有在武汉再挣扎一次,决定进行汉阳决战,以战求和,武汉仍是焦点所聚,汉口租界的和谈还在针尖对麦芒的争论中,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兵临城下.兵荒马乱,汉口三天三夜大火,到处断壁颓垣,一片凄凉,一片悲愁。武汉气候也变得清凉冷清,空旷震荡起来,更增加了战争的残忍气氛。秋风,寒露,霜降纷至沓来,风势浩荡,江水寒冷起波浪,不知疲倦的拍打江岸,江风吹过被火烧过的狼藉而凌乱的破城,发出呜咽凄惨的响声,好似鬼哭狼嗥一般,让人打着寒噤。原野上也是一遍寂静凄楚景象,更增加了战乱人们的恐怖孤单的心情。大地荒凉,落叶遍地百花亡,寒露霜降百草黄兴。梧桐,鹅掌揪,楠树和三角枫树的枯叶就像难民一样,随地飘荡起舞又无力躺在地上。树干枯黄兴也无光泽,树的枝条交错无序左右摇摆,心情惶惶不安,难道大自然也像清军一样,对武汉如此仇恨。

汉阳市区人民既紧张又惶恐,人来人往,一派战争景象。起义军的炮兵,擦了大炮又擦炮弹,然后士兵抬着马鞍驾在马背上,再把炮筒和炮架托在马背上。有的马托着给养,小炮由人抗着,人马排队急忙开往汉阳城外,炮兵是要在野外挖防护工事的。清军进攻在即,步兵是急先锋,起义军有的步兵并没卸装,也没号房,就在广场便餐,餐毕,大家就都抗枪,向阵地开拔了。有的在上阵地前在发给养,有的在调整军火,有的在发饷,一片繁忙景象。满街都是兵,穿梭样的来来往往,出城的络绎不绝,全军都在紧张进行汉阳大战准备。

汉阳城内,到处流落的是从汉口来逃难的难民。逃民们行李简单,就是用床上的卧单打成一个包,挎在肩上,晚上就在能遮露水的地方打个地铺临时过一晚。被清军抢的精光的汉口市民,有的仅仅拿着一个讨乞的小瓦盆四处流浪。被清军侮辱过的妇女,披头散发,双眼通红,低头流泪,旁边的老人不时低低私语,不知说些什么。才从汉口撤下来的仓促来往的军人,对难民也只能看一眼,心中满充愤怒的远去。这时,只有归元寺的僧人,早上在向难民施舍稀粥,以满足一时之需。

一队人正在向着,去归元寺的方向去的路上,往前走。王安澜迷着眼遥望远方,战马时紧时松的跑着,他心中若有所思。是的,他又在想起义军的前途如何?他老想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失败了,只说满清入关以来,李自成,张献忠,捻军,太平天国都不成功,想到此,他心中一阵战抖。他想,对,我们是读过书的军人起义,是市民,其中包括工人和学生参加的起义,但他又似乎没有想到点子上,根本上。王安澜若有失的想着,突然向阳花高声叫了一声,司命我们到了。王好像惊醒一样,沉着地下马。王安澜抬头一看,归元禅寺四个大字就在寺的大门上竖立书写,寺已成禁地,两个战士持枪站立在大门两侧。但仍有许多市民,难民在小广场往来,有的跪拜,有的鞠躬,口中念着什么。

王安澜走上前,听到许多群众,在向庙里的佛菩萨许愿,求菩萨保佑。有的说,菩萨保应革命军胜利,让我们减了苛捐杂税,我一定来还愿,给你上香;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你保佑起义军光复汉口,驱除腐败的鞑掳,我给你披红装新,上五斤香油;祖师,你发一个宏愿,保中华民国成功,建立民主共和,我在所不惜,给你重塑全身。王安澜突然在沉思中清醒过来,他找到了辛亥革命应该有可能成功的理由和农民起义失败的道理。王安澜一反常态,哈哈大笑喊到,向阳花,叫人进寺里多拿几个蒲团出来,放在石板上,好让老百姓跪拜菩萨。王突然想到起义的性质,因为接连失败,自己又忘掉了革命方向。辛亥革命不是家天下的改朝换代,不是换汤不换药,而是建立合众政府,实行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的革命。

王安澜再次清楚了辛亥革命与农民起义不同的根本点。农民领袖领导的农民起义,首先想到的更新统治者,风水轮流转,最好的想法也只是施仁政,这叫换汤不换药。所以李自成就是一个典型,他实际想到的还是他自己,他想在SX称王,把所夺财产往SX运,据记录,他把在BJ搜得的财产,大车小车的都运往家乡,他根本没想到,清军百万雄兵,大军压境,住扎在山海关外。李自臣似乎感到,清军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张献忠也主要是找地方,找时机称王。当李自成在襄阳称王时,张献忠在武昌也了称王。太平天国还没建国,已是大王,小王一把抓,各抓权,财,都去享受荣华富贵,这首先乱了内部上层的阵脚。洪秀全,四书五经可倒背成流,是累试不第而造反,属典型的小农阶层知识分子的享乐思想指导,心无大志。

起义军起义,反对的就是家族世袭统治,即换汤也换药。建立共和,以天下为公,为革命者己任。这个革命是中国划时代的,完全不同于清朝以前的世袭模式。王突然想到了自己学过“十三经”(中国最古老的十三本书,包括尚书,周易,诗经等共十三种)中“礼记”一书中的“礼运---大同篇”天下为公的目的。实际就是满足群众愿望的“天道”的初步,建立共和,百姓有土地,有饭吃,有衣穿。起义军都督是推选的,官兵平等,群众涌跃参军。辛亥革命设想的是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是为中华民族焕然一新的起义。这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谁把这八个字群众化,谁就能领导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