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3163600000043

第43章 小说部(341种)(10)

[明]贾凫西(约1592-1674)著。鲁迅做文化批判,有人责备鲁迅何以不骂军阀。鲁迅回答说:“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木皮道人说得好,‘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无枪阶级’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坟·题记》)“木皮道人”,应作木皮散人。鲁迅在这里借用“软刀子”说来回击责备者。对不允许批评的军阀当局,鲁迅主张“韧性”战斗和“壕堑战”,不主张“赤膊上阵”。责备者要鲁迅去骂军阀,所以被鲁迅讥讽为用“软刀子”杀人。

贾凫西,名应宠,山东曲阜人。

■《纳书楹曲谱》

[清]叶堂编。22卷。收入元明以来流传的曲谱。《书信·220821致胡适》等文提及此书。

该书为清代昆曲“清唱”曲集。除《西厢记》、《四梦》10卷专集之外,该书还收入元明以来流传之曲353套。

叶堂,歌唱家、作曲家。其对南北曲唱法、清唱昆曲等,均有研究,造诣颇深,创叶派唱口,一时成为习曲者准绳。

■《虬髯翁》

[明]凌初撰。杂剧。全名为《虬髯翁正本扶余国》。从杜光庭《虬髯客传》来。《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曲江池》

[元]石君宝撰。四折杂剧。又名《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该剧故事出于唐人传奇《李娃传》。参《李娃传》条说。

石君宝,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所著杂剧现仅存3种,除本剧外,尚有《鲁大夫秋胡戏妻》、《诸宫调风月紫云亭》2种,余皆散佚。今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证石君宝为女真族。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去世,享年85岁。《秋胡戏妻》是石君宝代表作,故事本出自刘向《列女传》,但改动较多。

■《曲律》

[明]王骥德(约1540-1623)著,戏曲论著。鲁迅编辑《小说旧闻钞》从中辑补若干材料。

王骥德,字伯良。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均精于戏曲,家藏元人杂剧数百种。少年时代即开始杂剧创作。曾拜徐渭(1521-1593)为师,在曲学方面受其影响。王骥德一生未入仕途,致力于词曲研究。《曲律》在古典曲论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涉及戏曲源流、音乐、声韵、曲词特点、作法,并对戏曲作家和作品给予品评,见解多精湛。

■《曲品》

[明]吕天成作。戏曲评论专著。

■《蜃中楼》

[清]李渔撰。杂剧。剧中说洞庭、东海二龙女遇到柳毅、张羽,经过一番曲折,终于成婚。《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盛明杂剧》

[明]沈泰辑。戏曲总集。30种。北新书局购得石印本,见《日记·1926/3/2》。

《盛明杂剧》分一集、二集两编。每编各收明代人所作杂剧剧本三十种,总共六十种。“盛明”是对明王朝的颂扬,意谓明朝是太平盛世,并非指明朝的昌盛时期,故其书中所收的杂剧,实始于明代前期,终于明代末期。全书可视为整个明代杂剧的选集。

■《双官诰》

[明]杨善之著。传奇。后来演为戏曲,为传统曲目之一。该书讲述一个小妾在讹传丈夫已死后,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后来丈夫儿子俱得高官,衣锦还乡,小妾因此得到两个封诰的故事。另有戏曲名《四杰村》,讲述某知县被诬告为强盗,解往京城。路经四杰村,遭遇恶霸劫夺欲加杀害,最后为绿林好汉救出,火烧四杰村。

鲁迅认为这两个故事体现了传统中两个丑陋精神:官魂和匪魂。

《华盖集续编·学界三魂》中说:“太平盛世,是没有匪的;待到群盗如毛时,看旧史,一定是外戚,宦官,奸臣,小人当国,即使大打一通官话,那结果也还是‘呜呼哀哉’。当这‘呜呼哀哉’之前,小民便大抵相率而为盗……所以中国的国魂里大概总有这两种魂:官魂和匪魂……社会诸色人等,爱看《双官诰》,也爱看《四杰村》,望偏安巴蜀的刘玄德成功,也愿意打家劫舍的宋公明得法;至少,是受了官的恩惠时候则艳羡官僚,受了官的剥削时候便同情匪类。”同时又说:“但这也是人情之常;倘使连这一点反抗心都没有,岂不就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四杰村》

[清]无名氏著。《绿牡丹》,后演为《四杰村》。参《双官诰》条说。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撰者不详。明朝息机子的《杂剧选》收入本剧。《中国小说史略》

等提及此书,鲁迅作《龙虎风云会》。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刻本。

《杂剧选》原书共收录元人及明初的作品30种。

■《太平乐府》

[元]杨朝英辑。散曲总集。又名《朝野新声太平乐府》。9卷。友人常维钧将婚,鲁迅赠该书一部为贺。见《日记·1924/5/14》。

本集前五卷为小令,后三卷为套数。凡当时士大夫所撰及院本之佳者皆选录之,亦技艺之一种。中多残缺,盖传写所脱也。

■《桃花扇》

[清]孔尚任(1648-1718)著。传奇剧本。《集外集拾遗补编·〈示众〉编者注》指出该书标点者的错误。

■《万古愁曲》

明末清初归庄所著。俗曲。有多种版本。《集外集拾遗补编·书苑折枝(二)》提及此书。参《万古愁曲、归玄恭年谱》条说。

■《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传统著名杂剧。鲁迅常常借《西厢记》来作文化批评。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说:“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字句的案子不说罢,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金圣叹曾将《西厢记》中“写当今盛明唐圣主”一语改为“写当今垂帘双圣主”,盖当时清顺治皇帝正与母后当政。鲁迅这里是在批评文人的邀媚取宠。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打杂集〉序》中说:“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但一经西洋的‘文学概论’引为正宗,我们也就奉之为宝贝,《红楼梦》

《西厢记》之类,在文学史上竟和《诗经》《离骚》并列了。”这是在批评时人对杂文文体的轻视。

王实甫,名德信。

■《西厢记诸宫调》

[元]董解元著。也称《弦索西厢》,本于元稹《莺莺传》。《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董解元,金戏曲作家。约为金章宗完颜璟时人。“解元”或为当时读书人之通称,也非名字。他根据唐元稹的《莺莺传》创作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西厢十则》

[宋]赵令著。内收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等10种,俱为改编崔莺莺故事而来。1部10册,见《日记·癸丑/7/5》。参《绝妙好词笺》条说。

■《绣襦记》

[明]薛近兖著。戏曲(杂剧)。4卷,41出。《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该剧故事出于唐人传奇《李娃传》。

■《续录鬼簿》

或为[明]贾仲明著。1卷。续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载录元明杂剧作者小传及作品目录。《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之籍贯生平,历来聚讼;此书记录有罗氏事略。《古籍序跋集〈·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说:“此十年中,研究小说者日多,新知灼见,洞烛幽隐,如《三言》之统系,《金瓶梅》之原本,皆使历来凝滞,一旦豁然;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

■《续西厢记》

[元]关汉卿(约1220-1330)著。王实甫《西厢记》只有4本,有人认为关汉卿为之续第5本《张君瑞庆团圆》。

《古籍序跋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中说:“《莺莺传》见《广记》四百八十八。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当时已有杨巨源李绅辈作诗以张之;至宋,则赵令拈以制《商调蝶恋花》(在《侯鲭录》中);金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厢》;元有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续西厢记》;明有李日华《南西厢记》,陆采亦有《南西厢记》,周公鲁有《翻西厢记》;至清,查继佐尚有《续西厢》杂剧云。”

《中国小说史略》也提及此书,并认为“唐人传奇遗留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只有元稹的《莺莺传》和李朝威的《柳毅传》。现传《西厢记》种种,《莺莺传》为最早之版本。

关汉卿,大约金末元初在世。《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足见他之剧坛地位。

■《义妖传》

[清]陈遇乾著。弹词。又名《白蛇传》。4卷53回。又有《续集》

2卷16回。该书叙述了白蛇娘娘的民间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另为《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鲁迅坦言“我没有看过这部书”。但这书本来就是“演”的,而不是“看”的。关于白蛇娘娘和许仙、法海,以及白状元的故事,鲁迅是从祖母那儿听来的。按白蛇故事最早见于宋人《清平山堂话本》。《坟·论雷峰塔的倒掉》、《书信·330801致何家骏、陈企霞》等文提及此书。

《白蛇传》的故事是与雷峰塔相联系的。当年胡也频化名胡崇轩给孙伏园的一封信,题为《雷峰塔倒掉的原因》,刊于1925年2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文中认为:雷峰塔的倒掉,其原因乃在于乡下迷信人取塔砖辟邪。乡下人到雷峰塔,就要盗砖,天长日久,岂有不倒之理。鲁迅一面对雷峰塔的倒掉,可能放出了白娘子而高兴,但另一方面,也对愚民表示了批评。他说:“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奴才式的破坏作用常川活动着……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见《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陈遇乾,乾隆、嘉庆间苏州弹词演员。初演昆曲,后改唱弹词。除《义妖传》外,尚演有《芙蓉洞》、《双金锭》等。一般认为背景词“陈调”是他所创。著有《西湖缘》。

■《雍熙乐府》

[明]郭勋辑。戏曲总集。20卷20册。有《四部丛刊》本。见《日记·1934/2/3》。本书是在《词林摘艳》基础上,搜罗的元明散曲、剧曲等。该书出版50年后,《元曲选》问世。二书可以比勘,借此知晓《元曲选》的改动之处。参《元曲选》条说。

■《元曲选》

[明]臧懋循(1550-1620)编辑。鲁迅同周作人购于琉璃厂,1部48册,13元6角。见《日记(许寿裳抄本断片)·1922/10/15》。《日记·1928/7/30》也曾提及。

《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该书是臧懋循编纂的元人杂剧总集。总100卷,卷1种。其中元人杂剧94种,明初杂剧6种。现存杂剧约160种,多赖此书而得以保留。但有些剧本作者有过修饰,有失原剧真相,是本书不足。因此研究元曲本来面目,往往需要从早于它出版50年的《雍熙乐府》来比对,参该条说。

■《粤讴》

[清]招子庸(1795-1846)撰。曲类。《日记·1927书帐》提及此书。招子庸,字铭山,号明珊居士。能文善画,通晓音律。曾任潍县令,但是他性情放荡不羁,常赴青楼。所著《粤讴》1卷,收曲词120首,并附方言凡例,对粤东方言详加注释,便于理解。

■《张生煮海》

[元]李好古撰。尚仲贤也曾撰有此剧。故事叙述了张羽与龙女相爱,虽然龙王不同意二人结好,但有仙人相助,二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诸葛亮军屯五丈原》

金元间王仲文撰。杂剧。今存逸文。《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鲁迅称《诸葛亮秋风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