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3163600000107

第107章 工具部(103种)(3)

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陈阁老。康熙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值南书房,累迁广西巡抚、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雍正七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十一年(1733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衔原优越致仕。乾隆元年卒,谥文简。另编有《历代赋汇》等。《格致镜源》100卷,系考查事物起源的类书,内中多收录科技史资料。《四库提要》谓:“此所采辑,分三十类……皆博物之学,故曰‘格致’;又每物必溯其本始,略如《事物纪原》,故曰‘镜原’也。其采撷至博,而编次具有条理。又以明人类书,多不载原书之名,攘古自益。因各考订所出,必系以原书之名,虽所据或间出近代之本,不能尽其源,而体例秩然,首尾贯串,无诸家丛冗猥杂之病,亦庶几乎称精核矣。”

■《经典集林》

[清]洪颐煊(1765-1833)辑。辑古佚类书。32卷。集合经典故实分类以从。1926年海宁陈氏慎初堂影印。周建人寄赠,见《日记·1927/2/10》。

洪颐煊,宇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浙江临海人。精研经训,贯通子史,熟习历算之学。曾官广东新兴知县。适阮元督两广,知其短于吏才而优于文学也,延入幕,诹经谘史以为常。著有《礼经宫室答问》、《孔子三朝记》、《管子义证》、《汉志水道疏证》、《诸史考异》、《读书丛录》、《台州札记》、《倦舫书目》、《碑目》、《筠轩诗文抄》、《洪范五行纪论》、《古文叙录》、《孝经郑注补证》等,惜多不传。

■《事类赋》

[宋]吴淑(947-1002)著。100篇,又应诏补注,总30卷。他在《进〈事类赋〉状》中称:谢承《后汉书》等“皆今所遗佚,而著述之家,相承为用。不忍弃去,亦复存之”。鲁迅作《谢承〈后汉书〉序》引用了这条资料。参《谢承〈后汉书〉序》条说。周作人寄阅鲁迅,见《日记·癸丑/1/4》。

该书分天部、岁时部、地部、宝货部、乐部、服用部、什物部、饮食部、禽部、兽部、草木部、果部、鳞介部、虫部等。

■《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编撰。

李昉等奉敕编撰的类书,达1000卷,为传世重要类书经典。《四库提要》针对有人以为此书多舛误,价值不高之说评价道:“宋初去古未远,即所采类书,亦皆具有渊源,与后来者迥别,故虽蠹蚀断烂之馀,尚可据为出典。世所传宋以前书,可考见古籍佚文者,仅六七种,曰裴松之《三国志注》,曰郦道元《水经注》,曰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曰李善《文选注》,曰欧阳询《艺文类聚》,曰徐坚《初学记》,其一即此书也。残碑断碣,剥蚀不完,欧阳、赵洪诸家尚藉之以订史传。况四库菁华,汇於巨帙,猎山渔海,采摭靡穷,又乌可以难读废哉!”可见此书之价值所在。

《故事新编·补天》(原名《不周山》),写女娲故事,就取自《太平御览》卷78引汉代应劭《风俗通》以及《淮南子·览冥训》。今本《风俗通》又名《风俗通义》无此记载,可见《太平御览》保留了历史文献的早期面目。

《故事新编·奔月》,写逢蒙射老师后羿,后羿咬住箭头,也取材于《太平御览》卷350引《列子》:“飞卫学射于甘蝇,诸法并善,唯啮法不教。

卫密将矢以射蝇,蝇啮得镞矢射卫,卫绕树而走,矢亦绕树而射。”该书又为《中国小说史略》重要参考书之一。鲁迅钩沉三国吴谢承已佚《后汉书》,曾以《太平御览》为底本先行校订汪文台辑本《谢承后汉书》。

■《文馆词林汇刊》

[唐]许敬宗(592-672年)辑录。合集。28卷。1部5册,西泠印社邮购,见《日记·乙卯/9/28》。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询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文馆词林》为唐高宗时编,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原书北宋时已散佚,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557-641年)编纂。著名类书。

《四库提要》评价此书说:“是书比类相从,事居於前,文列於後,俾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於诸类书中,体例最善。凡为类四十有八,其中门目,颇有繁简失宜,分合未当。如山水部五岳存三,四渎阙一。帝王部三国不录蜀汉,北朝惟载高齐。……然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宋周必大校《文苑英华》,多引是集,而近代冯惟讷《诗纪》,梅鼎祚《文纪》、张溥《百三家集》从此采出者尤多。亦所谓残膏剩馥,沾溉百代者矣。”

鲁迅多次征引该书。《日记·1912/10/1》:“前与稻孙往留黎厂,见小字本《艺文类聚》一部,稻孙争购去,今忽愿归我,因还原价九圆受之。此书虽刻版不佳,又多讹夺,然有何义门印,又是明板,亦尚可臧也。”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说到孝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这里的“老莱娱亲”就出自《艺文类聚·人部》。

《集外集拾遗补编·书苑折枝》说:“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二十五引梁简文帝《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案:帝王立言,诫饬其子,而谓作文‘且须放荡’,非大有把握,那能尔耶?后世小器文人,不敢说出,不敢想到。”鲁迅这个意见有出人意表之处,这是对“帝王立言”的肯定。

《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徐整《三五历记》,介绍盘古开天辟地故事。鲁迅认为:小说之“本源”不在“稗官”,不在“街谈巷语”,而“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但是“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消歇也。如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即其例矣”。

《汉文学史纲要》第九篇论及《李陵答苏武书》(鲁作《书问》)即出自本书。但李陵书,后世以为伪托。

鲁迅辑录《谢承后汉书》,曾先以《艺文类聚》校订汪文台辑本《谢承后汉书》。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著名书法大家。

■《永嘉先生八面锋》

传[南宋]陈傅良(1137-1203)著。清人陈春有跋文说:“物之不可犯者锋,锋而至于八,则面面相当,往无不利。”鲁迅在《华盖集·我的“籍”和“系”》中说:“我们的乏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而抬高也就是一种压服的手段,常常微微示意说,你应该这样,倘不,我要将你摔下来了。……从此这一个办法便成为八面锋。”

陈傅良,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瑞安人。学问渊博,另著有《止斋文集》、《历代兵制》、《春秋后传》等。

■《永乐大典》

[明]解缙(1369-1415)等辑。类书。书已佚,今有影印出版的佚文700余卷。鲁迅屡作征引,治中国小说史,从中发现资料尤多。见《日记·1936/7/1》。

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幼颖敏,20岁中进士,授庶吉士,仕至翰林学士等。

■《喻林》

[明]徐元太(1536-?)辑录。譬喻经典,多佛经故事。《集外集〈·痴华鬘〉题记》提及此书。

徐元太,字汝贤,号华阳。嘉靖进士,知魏县,擢吏部主事,迁顺天府尹。曾巡抚四川,镇压少数民族暴动。万历间累迁至南京刑部尚书。所著《喻林》自经史子集及道佛之书400余种中,撷取譬喻用语,汇为一编,并注明出处。全书分为造化、人事、君道、臣述、德行、文章等10门,类下分子目,但摘取材料错误不少。

■《韵府群玉》

[元]阴时夫撰。该书摘录典故、辞藻,以韵隶之,为旧时文人作诗检韵之工具书。该书问题不少,但《四库提要》称:“是《韵府》、《诗韵》皆以为大辂之椎轮。将有其末,必举其本。”意思是说,在韵书中,此书所出为早,具有粗略完型架构;后世所有韵书,当以此为本源。

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引用日藏《大唐三藏取经记》,说是元刻本;日人德富苏峰在东京《国民新闻》撰文批评,说是宋版书,其中证据之一就是有“宋版的特色的阙字”。鲁迅乃撰文《关于〈三藏取经记〉等》作为回应,文中说:“某朝讳缺笔是某朝刻本,是藏书家考定版本的初步秘诀,只要稍看过几部旧书的人,大抵知道的。何况缺笔的字的怎样地触目(作者按:即‘’字缺上敬字反文末笔,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讳)。但我却以为这并不足以确定为宋本。前朝的缺笔字,因为故意或习惯,也可以沿至后一朝。例如我们民国已至十五年了,而遗老们所刻的书,仪字还‘敬缺末笔’。非遗老们所刻的书,仪字玄字也常常缺笔,或者以甯代宁,以元代玄。这都是在民国而讳清讳;不足为清朝刻本的证据。京师图书馆所藏的《易林注》残本(现有影印本,在《四部丛刊》中),甯字仪字都缺笔的,纸质,墨色,字体,都似宋;而且是蝶装,缪荃荪氏便定为宋本。但细看内容,却引用着阴时夫的《韵府群玉》,而阴时夫则是道道地地的元人。所以我以为不能据缺笔字便确定为某朝刻,尤其是当时视为无足重轻的小说和剧曲之类。”从这个小小的回合中,可以概见鲁迅深厚的考据学功底。参《大唐三藏取经记》条说。

阴时夫,宋末元初隆兴奉新(今属江西)人,名幼达,以字行,别字劲弦。

■《子史精华》

康熙、雍正时编辑的类书。从四部之子部、史部中辑录名言而成。《书信·340511致增田涉》提及此书。参《佩文韵府》条说。

《子史精华》是清代的一部重要类书,始编于康熙六十年,成书于雍正五年。全书160卷,天、地、帝王、文学、器物等30部。

其他类(8种)

■《历代纪元编》

[清]李兆洛著。中国历史之干支年表。又作《纪元编》。该书分3卷,上卷纪元总载,中卷纪元甲子表,下卷纪元编韵。鲁迅“以银二角买”得此书,“以备翻检”,见《日记·甲寅/1/3》。《坟·灯下漫笔》等提及此书。参《鉴略》条说。

■《历书》

教育部中央观象台编印。即《中华民国历书》。鲁迅购有1914、1915、1916年3种。见《甲寅/10/17》、《乙卯/12/21》、《丙辰/12/21》日记。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42年),嘉靖年间曾做过一次大修,以后观象台基本没有太大改动。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象台。

1933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已有500多年历史。

■《世界年表》

[日]三省堂编辑出版。工具书。鲁迅于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5/8/11》。

■《外国人名地名表》

王云五(1888-1979)主编。鲁迅购于厦门商务印书馆,见《日记·1926/12/10》。

王云五,没有学历,一生自学,为民国初期著名出版家。辛亥革命后应孙中山邀请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1913年应蔡元培邀请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司科长。以后曾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编务。1946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等职。1964年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直至去世。他倡导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在台湾为政治大学授课13年间,博士、硕士出其门下者不下百人,著作约百种。

■《韦氏大字典人名录》

[美]韦白斯特(1758-1843)编纂。即《韦氏大字典》书后附录。鲁迅常用工具书。

■《小字录》

[宋]陈思撰,名号录。其搜罗历代帝王名臣之“小字”为一编。有《四部丛刊》本。《日记·1935/12/30》提及此书。

《四库提要》说:“是书因陆龟蒙《侍儿小名录》稍加推广,集史传所载小字,以为一编。明沈宏正为刊行之。思病龟蒙之书丛杂无绪,故条分缕析,先列历代帝王,而自汉以后诸臣则按代胪载,较龟蒙书为有条理。然如北周晋公宇文护,小字萨保,见於本传,而此顾遗之,则亦不免於漏略。特以其罗旧籍,十得七八,亦足以备检寻。故录存之,为识小之一助焉。”

■《一百二十年阴阳历对照表》

中华学艺社编。历法工具书。上海华通书局印行。《二心集·习惯与改革》中提及此书。

■《藏文历书》

未详。见《日记·19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