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3163600000103

第103章 宗教部(175种)(4)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又称《佛说四十二章经》。内有3种合1册,《日记·甲寅书帐》提及此书。全经大意说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正果。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该书较短,含42篇短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收在《大正藏》第17册。传说后汉孝明帝梦见金人,因遣张骞等通西域取经,即为此《四十二章经》。

■《宋高僧传》

[宋]赞宁(919-1001)撰。传记。30卷。《日记·甲寅/8/8》提及此书。参《老子翼》条说。《四部提要》评价该书说:“於诔铭记志摭采不遗,实称详博,文格亦颇雅赡。考释门之典故者,固於兹有取焉。”

赞宁,僧人,佛教史学家。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精研三藏,专习南山律。与人谈论,辞辩纵横,有“律虎”之称。兼善儒、老,有士大夫之风。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

[唐朝新罗人]崔致远(857-898)撰。传记。《日记·甲寅/6/6》作《贤首国师别传》。参《佛教初学课本》条说。贤首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在前人关于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佛学思想体系。其创始人是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崔致远,新罗遣华留学生。唐僖宗乾符元年登进士第,后在扬州任都统巡官,为官5年,专掌书记之职,被称为“文昌侯”。崔致远把大唐文化传播到韩国,被誉为“东国文学之父”,“新罗文化的圣人”。

■《唐高僧传》

[唐]道宣撰。即《续高僧传》。10册,1元9角5分购得。见《日记·甲寅/7/11》。并于后来购得《宋高僧传》、《明高僧传》各1部10册。见《日记·甲寅/8/8》。此书后来寄周作人阅,参《老子翼》条说。

■《天人感通录》

即《道宣律师天人感通录》。《日记·甲寅/10/25》:“午后至留黎厂直隶书局买陈昌治本《说文解字附通检》一部十册,是扫叶山房翻本,板甚劣,价二元。又至有正书局买《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一部二册,《天人感通录》、《释迦成道记注》各一册,《法海观澜》一部二册,《居士传》一部四册,共银一元六角七分二厘。又石印《谢宣城集》一本,二角五分。”

道宣律师(596-667),俗姓钱,字法遍。浙江吴兴县人(一说润州丹徒县人)。母姚氏怀孕时,夜梦白月,又梦梵僧对她说:“汝所怀者,是梁代高僧僧佑,适宜出家,弘扬释教。”后来出家,在洞中修行,出来后跌了一下,据说有天王太子搀扶,道宣乃与之谈话,谈到过去古佛的经历和因缘。于是根据与天人的谈话,写了本书,就叫《天人感通录》。(见《高僧传》)道宣所传为佛学律宗南山宗。律宗各宗今已不传,惟南山宗独盛。

■《维摩诘所说经》

又名《维摩诘经》、《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经》等。其为佛教大乘经典,有多种译本,后秦鸠摩罗什译自印度,又有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此本较为通行。此外尚有后汉严佛调译本《古维摩经》、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所说法门经》、西晋竺叔兰译《毗摩罗诘经》。

鲁迅委托朱孝荃购置,1部10册,1元3角2分,见《日记·丙辰/1/28》。鲁迅另有《维摩诘所说经注》,该书为鸠摩罗什、僧肇、道生三家注本。此书购自琉璃厂有正书局,2册。鲁迅多次征引此书文字。《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提及“天女散花”和“印可”等佛经用语,就出自《维摩诘经》之《观众生品》及《弟子品》。

■《文殊菩萨所说善恶宿曜经》

[唐]不空译,杨景风注。《日记·甲寅/10/9》提及此书,此书并《释迦成道记注》、《三宝感通录》、《龙舒净土文》、《善女人传》、《佛道论衡实录》、《辨正论》等,后来统寄周作人阅。见《日记·甲寅/10/26》。参《中心经》条说。

不空,密宗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合称开元三大士。北天竺人(一说狮子国,即斯里兰卡人)。来华时住长安大兴善寺译经传法。所译显密教典110部共143卷。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之一。

杨景风,不空的学生,熟悉印度历法。

■《无量义观普贤行法二经》

二经为:《无量义经》,[南齐]昙摩伽陀耶舍译;《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南朝宋]昙摩蜜多译(一说求那跋摩译)。又称《无量义经观普贤行法经合刻》。金陵刻经处刻。2卷1册,《日记·丙辰/1/29》提及此书。

《无量义经》是佛陀住世后期所说,因有情众生烦恼无量,故佛陀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而此一法即无相之本性。该书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法华三部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是佛教经典律部四篇之一,系统地阐释了“六婆罗蜜、尸罗四十七戒、二十因缘”等佛教概念。

昙摩伽陀耶舍,中印度人。善隶书。

昙摩蜜多(355-442),传禅译经的梵僧,罽宾人。梁《高僧传》卷3说他年7岁,“神明澄正,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遂命出家。

罽宾,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名,约当喀布尔河一带。某些时期可能包括克什米尔西部。公元1-3世纪间,罽宾被贵霜帝国征服,但却渐成佛教圣地。当地僧徒来中国传布佛教者甚多,中国僧徒亦多往罽宾参拜佛迹和求法取经。唐中叶后遂绝。罽宾一词不再出现于中国史籍。

■《五苦章句经》

[东晋]昙无兰译。古印度的佛教经典。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中借一个“伟大的男子”口说:“人类于是完全掌握了主宰地狱的大威权,那威棱且在魔鬼以上。人类于是整顿废弛,先给牛首阿旁以最高的俸草;而且,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一洗先前颓废的气象。”这里说的“牛首阿旁”即源于该书。《五苦章句经》中说:“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所谓“五苦”,曰诸天苦、人道苦、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

■《五苦章句经等十经同本》

共有10部佛经合刻,包括《五苦章句经》、《佛说简意经》、《佛说净饭王般涅经》、《佛说兴起经》、《长爪梵志请问经》、《佛说譬喻经》、《佛说比丘停施经》、《佛说略教诫经》、《疗痔病经》、《佛说业报差别经》等。

《日记·甲寅/10/9》提及此书,参《中心经》条说。

■《西夏译莲华经考释》

罗福成(1884-1960)撰。1册,周作人自越来京,与《艺术丛编》、《古镜图录》、《西夏国书略说》等,均为过沪所购,携与鲁迅。总计17元4角。是夜,周氏兄弟二人“翻书谈说至夜分方睡”。见《日记·丁巳/4/1》。

罗福成,罗振玉的长子,字君美。民族古文字学家、西夏学专家。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兽医科。辛亥革命后,随父罗振玉避居日本,开始接触黑水城文献。1919年随父返国,在天津主持其父开设的贻安堂书店。后迁居旅顺,拒受日本驻伪满当局的招延,闭门潜研学问。1949年后,任旅顺博物馆研究员。对西夏历史有深入研究。

该书为考释西夏语文《莲花经》的专著。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曾有刻碑,清嘉庆九年(1804年),金石学家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发现该碑,1898年法国学者德维利亚考定此碑为西夏文,尔后,罗福成破译了碑文。

■《悉怛多般怛罗咒》

悉怛多般怛罗,梵语为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见《日记·1934/1/23》。

楞严咒,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

■《贤愚因缘经》

[北魏]慧觉等翻译。4册,并《肇论略注》、《大唐西域记》、《玄奘三藏传》、《续高僧传》等,寄周作人阅。见《日记·甲寅/7/29》。

《贤愚经》,全称《贤愚因缘经》,共13卷。本经是西域沙门昙学、威德等人,在于阗大寺的僧众大会上听三藏诸学者宣说经律,昙学等人随缘分听,于是记录胡音,析以汉义,回到高昌(今新疆)集为一部。其收录种种有关贤者与愚者的譬喻因缘的故事69则。善恶相对则有贤愚之分,所以取名为《贤愚经》。

■《显扬圣教论》

[古印度]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1册。《日记·甲寅书帐》提及此书。该书是对“圣教”,也即佛教经典《瑜伽师地论》重新组织的纲要性著作,应是系统阐述和推扬《瑜伽师地论》的护教专著。无著菩萨,约生于公元4世纪,印度弘扬佛法的高僧,人尊称其为“大菩萨”。

■《心经二种、译(实相、文殊)般若经》

其为《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唐]菩提留支译)与《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南朝梁]曼陀罗仙译)2经合1册的书。《日记·甲寅书帐》提及此书。

菩提留支,一作菩提流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北魏永平元年(508年),携大量梵本,经西域来华。

曼陀罗仙,扶南国(今柬埔寨)人,南朝梁时携大量梵本来华。

■《心经金刚经宗泐注》

《日记·甲寅/7/11》:“往有正书局买阿含部经典十一种共五册,六角四分。”此书或为其中之一。该书又称《心经金刚经注》见《日记·甲寅/6/6》等。参《佛教初学课本》条说。

宗泐(1318-1391),字季潭,别号全室,俗姓周。父母早亡,寄食邻里。

8岁出家,14岁剃度,20岁至杭州净慈寺,为明代高僧。

■《心经释要金刚破空论》

[后秦]鸠摩罗什译,[明]智旭(1599-1655)论述。为《心经》与《金刚经》的合集。《日记·甲寅/6/6》提及此书。

智旭,字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藕益老人。俗姓钟,江苏省吴县木渎镇人。12岁读儒书,辟释老。长后习禅教律学,后来都指归净土,明代著名高僧。

■《心经直说金刚决疑》

[后秦]鸠摩罗什译,[明]德清注。为《心经》与《金刚经》的合集。

1册,《日记·甲寅书帐》提及此书。

■《心胜宗十句义论》

胜者慧月造。[唐]玄奘译。鲁迅于崇文门外卧佛寺购得,见《日记·1921/7/7》。

据说胜宗立十句而尽一切法,此论明其十句之义。

■《续原教论》

明末清初沈士荣撰。见《日记·甲寅/8/8》。沈士荣,清初任翰林待诏,居士。书中有论儒者学佛故事,论其禅学深浅。

■《选佛谱》

[明]智旭述。6卷。1914年4月18日,鲁迅在有正书局购得,同时购得《三教平心论》、《法句经》、《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阅藏知津》各一部,“共银三元四角七分二厘”,见《日记·甲寅/4/18》。次日又购得《华严经合论》30册、《决疑论》2册、《维摩诘所说经注》2册、《宝藏论》1册,“共银六元四角又九厘”。见《日记·甲寅/4/18》。后《宝藏论》等赠与周作人,见《日记·甲寅/7/5》。

■《雪窦四集》

[宋]重显撰。别集。即《雪窦显和尚明觉大师颂古集、拈古集、瀑泉集、祖英集》。有《四部丛刊》本。见《日记·1934/10/20》。

雪窦重显和尚,四川人,俗姓李。曾住雪窦山资圣寺,学徒云集,称为云门宗中兴。宋廷赐“明觉大师”号,73岁圆寂。所著《碧岩集》有颂古百则,古来称为“宗门第一书”。

■《鸯堀摩罗经》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属于大乘部。

《鸯堀摩罗经》是大乘佛经,叙述佛陀济度鸯堀摩罗的故事。该书多处讲述因果逻辑。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明小说之两大主潮》中论及因果小说时说:“还有一种山东诸城人丁耀亢所做的《续金瓶梅》,和前书颇不同,乃是对于《金瓶梅》的因果报应之说,就是武大后世变成淫夫,潘金莲也变为河间妇,终受极刑;西门庆则变成一个憨男子,只坐视着妻妾外遇。——以见轮回是不爽的。从此以后世情小说,就明明白白的,一变而为说报应之书——成为劝善的书了。这样的讲到后世的事情的小说,如果推演开去,三世四世,可以永远做不完工,实在是一种奇怪而有趣的做法。但这在古代的印度却是曾经有过的,如《鸯堀摩罗经》就是一例。”这是用因果之逻辑来批评因果逻辑小说。

■《一切经音义》

[唐]玄应撰。佛教典籍。25卷。《日记·甲寅/9/26》等提及此书。参《大安般守意经》条说。

该书为注释音训佛教经典中难字难词的训诂专著。书中广泛引用唐代和唐代之前的各种典籍,总一百余种。所引书籍,除了少部分外,大部分已经失传,赖此书可以考见佚书。

■《因明论疏》

[唐]窥基撰。即《因明入正理论疏》,简称《大疏》。8卷2册,4角3分购得,见《日记·乙卯/1/10》。

因明,即佛学逻辑的意思。唐玄奘译出《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两部印度因明学代表作,经常升坛讲座,一边翻译,一边讲解,因此有许多弟子竞相作疏。窥基《大疏》阐发最为宏富,为诸疏之冠。

■《璎珞经》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佛教经典。又名《菩萨璎珞经》(一名《现在报》)。《华盖集续编·“死地”》中说:“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惨杀徒手请愿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只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佛经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原意是:“言语道”不可言说,故“断”;“心行处”无迹乃空,故“灭”。鲁迅用“言语道断”表示悲愤无言。引佛经语,即出此书。

■《瑜伽师地论》

[古印度]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100卷5册,2元6角购得,见《日记·甲寅/7/29》。该书又称《瑜伽论》、《十七地论》。传说为弥勒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玄奘法师于贞观年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而成。一般以为该书为“西天求法”而来的重要佛典。玄奘之前已经有多种译本,但与奘译相比,这些译本内容不完整,且文字晦涩难读。

弥勒菩萨实有其人。旧传佛涅后九百年,弥勒菩萨下降中印度,为无著菩萨宣说五部大论,《瑜伽师地论》即为其中最根本的一部论。他是唯识学(瑜伽)的创始人,其地位就如龙树菩萨创立中观论,在学术史上因此与龙树菩萨齐名。“弥勒”是中国的译音,“弥恒利耶”的简称,意为“慈氏”。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