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波洛、工藤新一(江户川柯南),是什么让这些小说、影视动漫作品中的侦探人物形象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仍然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并为广大读者及观众们所津津乐道?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名侦探有吸引人的精彩的推理,特别是他们能把一桩桩扑朔迷离的案件运用绝妙的推理方法,化繁为简,还原真实情景,揭开事实真相。本章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些名侦探们的推理法宝。
1. 不可忽视的非理性力量
福尔摩斯不仅是名侦探,更是优秀的逻辑学家。他的探索天性让他在推理的过程中格外偏爱将观察得到的各种事实集合起来并推理出最合适解释的溯因推理。例如在小说《四签名》中,面对刚刚外出归来的华生,福尔摩斯是这样解释他的观察和推理的:“通过观察,我了解到你今天早上去过韦格摩尔街邮局,而我在进行推理之后知道了你在邮局发了一封电报。”
随后他进一步诠释观察和推理两者之间的区别:“我观察到在你的鞋面上沾有一小块红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正在修路,从路上掘出的泥,堆积在便道上,走进邮局的人很难不踏进泥里去。那里的泥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据我了解,附近再没有那种颜色的泥土了。这就是从观察上得出的结论,其余的就都是由推理得来的了。今天整个上午我都坐在你的身边,并没有看见你写过信。在你的桌子上面,我也注意到有一大整张没有裁开的邮票和一捆没有开封的明信片,那么你去邮局,除了发电报,还能做些什么呢?除去其他可能的因素,剩下的肯定就是事实了。”
让我们来跟随福尔摩斯的思路,看看他是如何结合观察进行推理,从而还原整个事实的:首先他必然对贝克街附近街道的泥土进行过仔细的观察,并且能辨认出各种不同的泥土,尤其是韦格摩尔邮局门口的红色黏土。
其次,他一定看到邮局门口正在修路这个事实,并且得出了走进邮局一定会踩上红土这个结论。这些基本的事实与结论储藏在他的头脑里,与其他信息结合成一个知识的网。而当华生脚上的红泥进入他的眼睛时,这个由常识与专业知识所组成的网络便被激活了,在一种追求进一步事实的探索欲望的刺激下,他的头脑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得出了华生进入过邮局这个结论。
然而这时推理还没有结束,福尔摩斯必须对这个结论进行反思,因为华生脚上的红泥完全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有可能是一辆失控的马车冲向华生,华生为躲避马车,情急之下才跳进红泥坑的,而根本不是要进什么邮局;也有可能是因为华生看见一个熟人从邮局里出来,便靠近邮局与熟人打招呼而走进了红泥坑,也没有进邮局。
对于这些可能性,福尔摩斯采用最佳概率的方法推断,究竟是走进邮局而踩进红泥地的概率大还是为躲避马车而踩进红泥地的概率大。显然,
如果走进邮局而踩进红泥地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那躲避马车而踩进红泥地的概率就只有百分之十。
因为这种事情要发生,则必须要适时适地,并且要刚好在马车失控时,刚好在邮局外,刚好在马车运动的轨迹上。这个世界上如此巧合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极小,这样的事情若发生,往往意味着有人为因素的干扰。所以合理的结论应该是选择概率最大的那个,这种概率具有极大的真实性。当然那些小概率的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通常不会发生,如果一个案件中有一个巧合存在,恰恰说明了有潜在的人为因素没有被发掘出来,这些奇异现象往往是揭开真相之关键所在。
在选择华生曾进入过邮局这个最有可能的前提后,福尔摩斯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这个假设。进邮局办事只有几种有限的可能,或是寄信,或是发明信片,或是发电报。在这种情形下,用演绎推理的形式,让每个假设演绎出一个可以检验的结果,然后用事实检验,一旦证伪,则马上可以减少一个可能性。首先,如果是寄信,则必然被福尔摩斯看到写信,福尔摩斯没看到华生写信,则必然不是寄信;其次,如果是寄明信片,则必然使用邮票与明信片,但邮票还是一整张的还未拆破,明信片还是一整捆没被打开,所以,必然不是寄明信片;最后,只剩一种可能,去发电报。
福尔摩斯的推理,既是观察与逻辑的结合,也是非演绎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一种结合,这种方法调动了非理性与理性两种力量,观察依靠的是感觉与直觉,这是非理性的力量,而推断依靠的则是思维与经验,这是理性的力量。福尔摩斯这种与观察结合的逻辑推理使他的思维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从而促使他那不可思议的直觉和观察能力成为逻辑推理的有力武器。
2. 排除法与锁定法
日本著名推理动漫《名侦探柯南》中的主角江户川柯南(工藤新一)尽管是一个狂热的福尔摩斯迷,然而他却没有照搬偶像福尔摩斯的推理方法,而是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所面对案件的不同,拥有自身的推理特色。
有人戏称福尔摩斯和柯南最大的区别是:福尔摩斯是“哪里死人去哪里”,而柯南是“去到哪里哪死人”,这种说法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却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福尔摩斯和柯南破案环境的不同。
福尔摩斯接受的是委托人的委托,在行动上表现为:案发后主动调查案件,同时案件嫌疑人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他往往需要前往多个地方进行相关调查,可能今天在伦敦的贝克街,明天就到了苏格兰乡下的古老庄园。他还经常出国调查,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从阿尔卑斯山麓的瑞士,亚洲的青藏高原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漫长的调查也给予了福尔摩斯充裕的推理破案的时间,所以我们在小说中经常看到福尔摩斯一连消失好几天,然后在委托人和华生焦急万分的时候突然出现,向大家揭示案件的真相,最后告诉大家小说前文某某不起眼的角色甚至是以前根本没有正面出现的人才是案件的真凶。
而被动漫中的警官和观众戏称为“小死神”的柯南小同学就“不幸”
得多,他往往是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外出旅游途中,探访亲友、餐馆就餐、看电影等时候遇到突发情况,被动地介入案件之中。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柯南遭遇的案件往往局限在某一个空间之内,例如餐馆、电影院、某露营地、旅馆等,犯罪嫌疑人往往是明确的,而且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
于是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和数量就成为了柯南破案的第一步。柯南擅长将推理和一些小技巧相结合,以便进一步缩小犯罪嫌疑人的范围(通常只剩下三名嫌疑人)。
例如有一次,柯南在一家餐馆里遭遇了一个男青年在厕所里被殴打致伤的案件,面对整个餐厅的犯罪嫌疑人,办案刑警一筹莫展。
然而柯南听说案发当时餐厅内正在举行一周年店庆,而且还给每一位用餐的顾客都发了一个花炮,以供他们就餐之后作为庆祝之用。这个信息很有用,它使柯南很快就想出了进一步缩小犯罪嫌疑人的方法。他请求办案刑警宣布在餐厅的顾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案发当时能够证明餐厅里在举行店庆活动的证据,于是顾客们纷纷弯腰去捡起举行店庆活动拉响花炮时飘落的彩带,只有三位顾客呆站在原地不动,这说明这三个人案发时不知道店内有拉响花炮的庆祝活动。
就这样,柯南巧妙地缩小了犯罪嫌疑人的范围。
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年轻人毕竟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有限,柯南也不能像福尔摩斯、波洛等推理作品中的名侦探前辈那样在推理案件过程中始终胸有成竹。他在推理探案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陷入迷惑,但是他出色的联想推理能力成就了他的破案,并成为了他突破思维瓶颈的法宝。
柯南往往能在破案过程中从旁人无意之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受到启发,联想到和案件相关的重要线索。
例如有一次,柯南和小兰等人来到了一座古庙游玩,听到和尚们惊恐地在议论着什么。当柯南上前询问时,和尚们告诉他,前一天的晚上,古庙的某个房间血流满地,地上躺着一具女尸,当时和尚们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他们一直没有报警。然而当柯南及和尚们赶到那间据说有女尸的房间时,那具女尸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更为离奇的是,房间那原本血流满地的地板也在此时变得干干净净,一点血迹都没有。
柯南在房间里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房间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没有血迹,包括用玻璃箱装着的佛像和地板上铺着的榻榻米(一种用蒲草制成的卧垫),而且从榻榻米的老旧程度和外形来看,它在房间内已经摆了很长时间,不像是为了掩饰血迹而新换的。
正当柯南百思不得其解,并走到庙外散步的时候,一片树叶飘过,贴在他的眼镜片上,这个简单的现象立刻激发了柯南的推理灵感,让他找到了榻榻米上的血迹被隐藏的真相,至于真相如何,又是谁如此煞费苦心地隐藏尸体和血迹,笔者在这里就不便剧透了。(大家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请看《名侦探柯南》漫画54 卷或者动画479 集吧。)也许有人会抱怨柯南的推理太老套,犯罪嫌疑人似乎永远都是“三人行”,也许有人会抱怨柯南的推理太快太跳跃,往往在灵光一闪之后就迅速推理出了真相,殊不知在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范围和灵光一闪的推理之下,隐藏着柯南平日里对推理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用一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也不为过。
3. 如何识别假线索?
对于“叶藏于林”这句名言,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怎样才能藏起一片树叶呢?把它放到树林里去么?不,不,就好比一个中年妇女觉得自己很老,想遮丑,难道她会把自己藏到一群中年妇女之中么? 当然不会!她会用化妆品、漂亮衣服来修饰自己!就像这个案子,掩盖关键线索的方法,就是用很多不相关的假线索,把你弄得眼花缭乱。”
不被一团乱麻般的线索搅乱,逐一理清这些线索,分析每一条线索背后隐含的真相,是善于辨别案件嫌疑人谎言,能够一针见血道明事物本质的波洛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推理方式。
从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波洛的初次登场,他就遭遇了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案件:乡下的庄园里,掌管家族财政大权的老太太突然中毒身亡,而能够通往她房间的三道门都是锁上的。波洛在勘查房间的时候,从壁炉里被烧毁的遗嘱碎片,被打碎的咖啡杯,门上残留的衣物碎片,地板上一大团蜡烛油等现场遗留物中,仔细查找与案件有关的线索。
通过问询,波洛发现,庄园里每一个人都似乎心怀叵测,而且大部分都在觊觎老太太的遗产。其中嫌疑最大的人——比老太太小二十岁,年轻的新婚丈夫看似疑点重重,却有不在场证明;老太太前夫的大儿子行踪诡秘;房间里的咖啡杯是老太太前夫的小儿子打碎的,他坚持老太太是自然死亡;老太太的大儿媳在案发当晚,撬门进入老太太的房间,那些蜡烛油就是她留下的;看似忠心耿耿的老女佣总感觉隐藏着什么秘密,而且她与老太太新婚的丈夫势如水火;照顾老太太的年轻女护士看似无辜,但是导致老太太死亡的有毒的咖啡是她泡的,而且曾经在医院工作的她很容易取得毒药;而且案发当晚前来拜访庄园的医生竟然是个德国间谍!这让原本就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乱上加乱了……
然而波洛却没有被这些表面的混乱现象所迷惑,他一条条分析这些线索和每个人的言行,最终查清这件看似烦琐的案件背后隐藏的每一条真相:大儿子在妻子面前有些自卑,而且有了外遇;大儿媳撬婆婆的房门是想找丈夫的“外遇证据”;小儿子只是想要去掩护某个他误以为是凶手的人而已……
经过对每一条线索的去伪存真,一开始看似被案件和众多嫌疑人的思路带着跑的波洛慢慢地在乱麻中分离出了真相的那根红线,最终揪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那位凶手。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推理破案的过程中,不被让人眼花缭乱的表象搅乱思维,始终坚持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独特的推理方法,一点一点地辨明真相,这就是波洛能够成为名侦探的原因。
尽管每一个名侦探都有属于自己的推理方法,然而他们却能运用不同的推理方法,推理出同样的案件真相。因此,有志于提高自己推理能力的朋友在参考不同名侦探的推理方法时,不能盲目照搬某一位自己所喜欢的名侦探的推理方法,应该在学习名侦探的各种推理方法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头脑多思考,并将思考结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自身的推理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推理方法。
4. 日常生活里的真相
现实生活中同样也离不开逻辑推理,许多写下优秀推理小说的作家们,本身就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被誉为“中国推理小说之父”的“霍桑探案”系列的作者程小青,就是其中之一。
20 世纪30 年代,在苏州老家的程小青有一次看电影出来,发现他停放在电影院门口的那辆邓禄普老头牌镀铬自行车不见了。
那个年代自行车并不多见,镀铬自行车更是稀罕的装备,这辆自行车还是程小青攒了一笔钱,专门托人从上海买的,一直被他奉如至宝。然而当年时局动荡,民生凋敝,警察局也无暇顾及一辆自行车失窃这样的小案件,于是程小青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回爱车。
程小青首先抽出了几天的时间,在电影院附近仔细调查了一番。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他进行了这样的逻辑推理:首先,那段时间经常出现在电影院周围的,以住在附近的青年居多,盗车者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其次,镀铬自行车在苏州极为稀少,盗车者在偷到自行车之后,为了避免暴露,应该不敢在苏州城内直接骑车,必须将那辆特别的镀铬自行车改头换面才敢骑出去。
于是,程小青以电影院为中心,针对那一带的自行车修理店铺,由近到远,一家一家进行排查,几天之后,他终于在电影院附近的一家修车铺里看到一块被涂上油漆的挡泥板很眼熟,仔细一看那正是他的自行车上的配件。
于是他走进店内询问老板,原来盗车者是店里一位年轻的伙计。盗车者发现车主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霍桑”,慌忙赔罪并归还了自行车,周围人闻讯也感慨“神探霍桑”果然名不虚传。
从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推理中所需要利用的线索并不是孤立、无序的,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将这些线索进行排序和分析,使得这些线索环环相扣,让上一个线索推理所得的结果,成为形成下一个线索的原因,而我们通过对一连串互为因果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往往能找出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