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说三十六计
31430800000015

第15章 敌战计(6)—— 顺手牵羊(一)

小时候听过一句话,叫做“顺手牵羊不为盗”,那时候我就纳闷了,顺手牵羊怎么就不是偷盗行为呐?长大了后我发现“顺手牵羊”居然是三十六计里面的一计,顿感神奇不已。这个计策现在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指某些人不良的生活习性。好了,我们进入正题吧,开始我们今天的故事。

原文: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大概意思是说,我们要善于利用敌方所露出的缺陷,果断出击,需要在运动中寻找机会,而不是坐等“羊”自己到来。相对前面讲的计策,这个计策非常适合游击战,对于阵地战的作用相对作用不大。

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叫做“风雪入蔡州”。说到这儿可能很多人要喷我了,这还有名儿啊,听都木有听过。说实话,您要是没听过那也正常,不然要我干啥,今天我就是要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事儿。

史书在说到唐朝中后期的时候最喜欢用几个词来描述当时的现状:宦官当道,政令不出,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确实,作为太监最嚣张的朝代之一,这时候的太监也算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了,随意废立皇帝,任意杀戮大臣后妃,简直嚣张至极,还有没有王法?还有没有法治?还有没有人管?答案是木有。因为我们这一集的重点不是这一段,所以按下不表。借着讲三十六计的机会,我们来说说藩镇割据的问题,争取让大家能够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就这样开始吧,“藩镇割据”大约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结束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其中大概经历长达二百余年的时光,而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乱象更是藩镇割据的直接体现,比如五代里面的后梁与后唐等都是来源于藩镇,所谓“五代十国”基本都是从藩镇演化为国家的,虽然都是小国家。

唐代发展到唐睿宗时期的时候,中央军已经基本草鸡了,边疆地区的少民族政权此消彼长,闹腾得欢实,国际既没有实力,也没有经费去端掉那些不听话的崽子了。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在边疆地区就设立了节度使一职,等到了唐玄宗后期,节度使职位大量出现,其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正是源于此时。节度使在地方上具有极大的权利,有自己的军队,可以对地方征收赋税,这就相当于国中之国了,我们统称其为藩镇,说白了,就和清王朝的团练一样,自己筹钱,自己招军队,但是厉害的是节度使有收赋税额权力,这就完蛋玩意儿了,军权与赋税权甩出去了还想再收回来,比登天还难。开始的时候中央实力还行,基本能镇得住这些节度使,那时候的节度使还算比较听话,也按时向朝廷缴费完成任务。到了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彻底被打残了,节度使之间相互混战,抢地盘,抢人口,中央压根儿管不了,最多能做的就是怂恿节度使甲去打节度使乙,节度使乙去打节度使丙,以此消耗藩镇的势力,搞得国家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和东汉末年也有些类似。

藩镇真正意义上发展壮大是在“安史之乱”结束之日开始的。所谓安史之乱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节度使发动叛乱而酿成的一场大乱。当时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权势滔天,与史思明等一起彻底把大唐从强盛搞成了极度虚弱,直到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杀为止,这场浩劫才算告一段落。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除了郭子仪这样的忠直之人之外,其他大小军阀都不断的扩充自己实力,招兵买马,名为防止叛军进攻,实为扩充自己的实力,最终论功行赏的时候唐庭不得不继续用更多的节度使位置来安抚各方将领,导致藩镇从边疆扩展到了国家的任何地方。在这里,安史之乱我就不细讲了,一讲起来几十页打不住,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公元755年——中国盛衰之交》,讲的就是这一段,有兴趣的哥们可以去瞅瞅。

藩镇割据的现象愈演愈烈,上至中央,下到地方,不要说有人能够扭转这样的局面,就是稍微遏制都难以达到目的。唐玄宗之后,从唐肃宗开始每一任皇帝都想要削弱藩镇的实力,将权力收归中央,集中到自己的手中。无一例外的,皇帝只能信任自己觉得靠谱的大臣来谋划削藩的诸多事宜,往往也没有太高明的办法,不外乎许给某几位看起来还比较安分、忠厚老实的节度使更多好处,让他们起兵与仍然忠于朝廷的部分兵马一起攻击那些不听话,动不动就称王称帝的节度使。这里得说一点,不管局势多么恶劣,总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一部分军队是忠于皇帝的,这是唐朝中后期的基本现象,要不然皇帝早被那几个最嚣张的节度使给剁了。

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难以遏制的情况,正是这个现象的产生最终葬送了大唐王朝,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