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一生都爬坡
31384300000039

第39章 初识高原

军人必须把情感思念打入背囊,把梦想责任刻入心里。阿龙精神焕发,第二天,与600多风华正茂的新兵来到n市火车站,带头跳进了将“铁皮闷罐车”改成运送新兵的军用列车。

车厢里没有灯,只是将大大的车厢门打开了一条缝隙。这是给厢中人送来些许光明、观看沿途风景和生活之需的唯一缝隙。白天,座在折叠的铺盖上;夜晚,打开铺盖睡在铁板上;饿了,吃的是游班长定时发的饼干、面包;渴了,喝的是自己军用水壶的冷开水。

走走停停,两天后的黄昏,终于到达陇西兵站。游班长才解开铁丝,把车厢里的十多个小伙子“放”出来,前往兵站吃饭。

两天以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遭求不住的阿龙,饿狼似虎。听说兵站白花花的馒头可以随便吃,顿时,他就像六月戴棉帽~乱套了:推推嚷嚷冲上去抢,狼吞虎咽满口的塞,左顾右盼黑起心肠的揣。饱餐后,就要上厕所。一问,服务员遥指兵站外面黄黄的小山坡。那一人多高黄求得很的干大垒土墙里面,没有粪凼,只有松松的黄泥巴。

“大脑壳,啷个办呢?”阿龙提着松了皮带的裤儿,就像癞蛤蟆想吃天~没法下手了。

“蹲下去撒,笨得要死!”朱阁手指地面。

稳求不起的阿龙,迅速松开皮带,就地“拷”开了。

上车后,游班长说:“没错,那就是厕所。大便屙在地上,很快就会冻硬。农民再用柳筐将粪便收来堆起,成为开春种庄稼的好肥料。”

火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

“啊!这山,好……高、好……大呀!望不到山顶、看不到山边,太神奇了!”阿龙惊呼。

“铁柱子,你看那边的沟沟好深,吓都要把你吓死!”朱阁指着深渊。

这时,生于斯长于斯的游班长,拉着阿龙的手,指着高原,兴致勃勃地介绍: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陕、甘、宁等6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黄土厚50—180米。气候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你们看,这边地面被雨水分割得非常破碎;再看那边,形成了这种沟壑交错其间的塬、梁、峁。”

“伟大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露着青筋、显示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还有丝绸之光,敦煌之光……”阿龙无限仰慕,发自内心的喊出:“啊,黄土垒成座座大山,黄河筑就沟沟坎坎。这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啊,我是越看越喜欢!”

游班长接过话头:“战友们,有一首地地道道的西北民歌,把这气势磅礴的黄土高原,唱得极其形象真实。现在,我给你们来两句~羊肚子手中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

“唱得好!”十多个小伙子的巴掌,拍得贼响。

“这庞大无比的黄土高原,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和黄河一般湍急的热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里需要你们!”游班长借势而起。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来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紧接着,阿龙一首《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把车厢气氛带入了高潮。

1971年1月1日6时53分,军列到达了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两端起点之一。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其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早已于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嘉峪关关名建成了嘉峪关市。听说部队距离嘉峪关城楼仅6公里。阿龙暗暗高兴,在有机会时,一定要去饱饱眼福。

阿龙跳下火车,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暴风摇撼着白杨,狂啸怒嚎,发疯似的吹开戈壁滩上的沙土,卷入空中,不时打在阿龙脸上,根本来不及躲闪。那是:

浩瀚戈壁滩,风沙嘉峪关。遍地鹅卵石,举目无人烟。

“大脑壳,你那大块头(身材),不能浪费了,要充分利用撒!劳驾帮我背一下背包嘛?”阿龙冷得跳跳(不停)顫。

“背个锤……,老子还有那么多东西,不得行!”

“来,阿龙,我帮你!”游班长眼疾手快。

阿龙爬上解放牌大卡车,不一会就到了yq部队。刚进大门,首长和老兵们夹道欢迎的鼓掌声、和着哐哐哐咚咚咚的敲锣打鼓声,阿龙热血沸腾、瞬间暖和起来……

“现在当兵了,还有没有‘坡坡’呢?”阿龙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