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奇幻异语图录
30072300000181

第181章 遂才高而位下

异语193

三国人看完三国演义会是什么反应?

二楼:曹操得知郭嘉身体不好,命人照顾郭嘉,不许饮酒,不许熬夜,连Party都不许参加。一年后,郭嘉抑郁而死。

三楼:刘备去请凤雏庞统出山,庞统说除非杀了的卢马

四楼:鲁肃去要荆州,刘备当即大哭。鲁肃表示,皇叔,你就不要玩我了。

五楼:攻下袁绍,曹丕兴匆匆的去袁府接甄姬,门口许褚表示丞相在里面有要事要办,公子请回吧!

六楼回复五楼:攻下袁绍,曹操大喜,问左右,此城中有***否?

七楼回复六楼:许褚听后两股战战,几欲昏厥

六楼回复七楼:哈哈,典韦的棺材板按不住了

七楼回复六楼:还有曹昂和那匹大宛马,曹丕听后估计也吓尿了

六楼回复七楼:曹植表示不战而胜

八楼:定军山,黄忠给夏侯渊下战书,约吗?夏侯渊死守不出,回复,不约!

九楼:袁术看后大怒,左右是死,何不赚个爽快,遂称帝!

十楼:诸葛亮当即同意魏延带兵走子午谷,开心的点起了四十九盏灯。眼看大功告成,姜维跑了进来大喊,魏延攻下长安了!一激动,踢倒了一盏灯。诸葛亮眼带幽怨的看向姜维,当夜将星陨落。

十一楼:自是无人敢对夏侯惇放暗箭,哈哈

公元751年8月5日,32℃~37℃,晴,微风

宜:纳采、祭祀、祈福、解除动土

忌:嫁娶、移徙、入宅

谁都有自己的爱好,弹词唱曲、斗鸡、玩牌九,张侍郎对木工活十分痴迷,自然极力挽留我。一连在府上待了十几日,张侍郎每日里与我琢磨那些精巧的物事。我叙述了下沙发和软床的构造,张侍郎也请来两个木匠,一同参谋,最后将框架都做了出来。

木匠活也分粗活、细活,打造柜子、桌子便是粗活,而雕花之类的便是细活。做粗活的敬重那些会雕花镂刻的人,因为那才是手艺,你做个柜子谁都能,但雕花不一样,没点天赋和苦功夫都做不到。

家具后面雕花便可,我见无所事事,便向张侍郎请辞。也或是家有喜事,故而出手豪绰,张侍郎给了十贯钱做酬劳,并说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确实无甚要求,只是想来颇为不舍这些用趁手的工具,那些都是我让铁匠铺的人打造的,便求来一并带回去。

临行前,我又买了一匹蓝布,同华小欢欢喜喜的回去。华伯他们也把地窖做好,正在其内搬运晒好的稻米,不过不是放入袋中,而是放入翁中。华仲说酒坊那里这种瓮多得是,也不贵,放在其中既能防潮,也不怕老鼠偷吃。

此次我欲把赚来的钱给华老,不想他推辞不要,只收下了那匹布。城中是有裁缝店的,但价格高昂,村中的人还是喜欢买了布后带回来由家中的妻子、母亲做。华老一家的衣服向来是拜托邻里做的,只需送些野味或是盐米即可。

如今的米价是十钱一斗,一斗为十升,一升为1.25斤。米价向来是衡量各时期物价的标杆,我依稀记得我在的那个世界,米价是两三块一斤,也就是一文钱等同于三块钱左右,十贯钱,我手中大约是三万块,全部折合成大米,差不多一万两千斤,是如意金箍棒的十分之一。

这是乡野间的米价,城中的米还要加上运费,十五钱一斗。就如同近代中国二十年间物价飞涨一样,米价在唐朝波动也非常大,太平盛世,米价也就这水平,一旦兵荒马乱,天下动荡,粮价立刻就会攀至两三百钱一斗,故而世家大户均有大量囤积粮食的习惯。

华伯他们收好粮食,又被我拉着在村中收购稻米,没有一刻休闲。一亩地能收两百多斤稻米,农夫们交租纳税,再留下自己一家吃的稻米,其他的都会卖掉。要不是华老不情愿,我都想套好车子去外面去买粮食收起来了。

眼看手中的钱去的七七八八,田野中又要插秧,一刻也没闲下来。我曾经有心想为华伯寻一门亲事,与华老商议时,他才叹口气,村中十六岁以上的姑娘都嫁出去了,都喜欢嫁到城里去。何况华老一家是出了名的穷,至如今一家人还挤在一间房子里,没人愿意嫁过来。

田中的事情忙完了,便要应付官府的差事,给华老一家的差事大多是野猪一样的猎物。其实差事也可以抵税,大多是上缴当地特产,比如永州有一种蛇可入药,治愈风寒、痉挛,但是有剧毒,太医院需要,于是官府就下告示,谁捉来两条此蛇便可抵当年赋税。

华老村中靠山吃山,村民大多都有类似的差事可以抵税,故而还算富庶。我本想再去林中随华伯他们狩猎,刘执事却专门找来,说张侍郎女婿已经到了府中,特邀我前去作陪。

我好奇为何非要找我作陪,刘执事便说新郎官是长安人士,见过世面,怕乡野间没什么好招待的,便让我前去,说说异域见闻也好,做些好吃的也好,总之不能怠慢了。

随同刘执事前来的还有本地的里正,如今是郡县制,县令是唐王派下来的官员,而吏则大多是本地人士,在地方上很有权势。华老毕竟不敢得罪里正,我只好过去,路上与刘执事谈起婚事的习俗才知,官家结姻,如他们般相隔千里的,往往新郎会带着随从到岳丈家完婚,而后小住半年,新郎官再带着妻子回去。

我当即一愣,“不会让我呆上半年再回来吧!”

刘执事一笑,“那倒不会!等完婚后便可回来了。”

到了之后才发现府中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府中所有的客房都满了,刘执事只得替我找了间住所,留下一吊钱供我花销,而后便离开了。闲来无事,我便在城中四处走走,常去的是茶摊那里,喝喝茶,嗑着瓜子,听听说书人眉飞色舞的叙说。

说书人也并非一天到晚都说,而且说的也不可能只是那一段,唐代的小说被叫做传奇,都是志怪的小故事。如《柳毅传》,柳毅遇见龙女,去洞庭湖给龙王送信,龙王救回女儿,将女儿下嫁给柳毅,整个故事讲起来不到一个时辰。只有那些篇幅比较长的,才会有下回分解一说。

说书人说完一段之后,从茶摊老板手中拿走例钱之后,便要约我一同去喝酒。我左右无事,便欣然应约,两个人到了一间酒馆。那时的酒馆,一般都是论坛卖的酒,自然不可能一次喝完,剩下的酒还可以寄存在酒馆之中,下次喝。李清照便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也有潘金莲问武松“就吃了我这杯残酒”。

说书人自然是常客,不消吩咐,酒保就端来一壶酒,两道小菜,自顾自的离去了。

说书人捧起酒壶为我倒了一杯,“多日不见,兄台近来可好?”

我随便应承几句,而说书人与我交谈,无非是想多听听我说的奇人异事,他好整理整理,编成故事说给听众。历来人们都对新奇的故事感兴趣,蒲松龄当初设置一个茶摊就是听来往旅客讲讲故事,写就了《聊斋志异》,曾让我大开眼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里也有不少狐狸捉弄人,鬼怪的轶事;还有《子不语》,里面还分了飞僵、白僵、不化骨什么的。

不过近来一直说故事,搞得我也有点烦了,堪堪谈了一个时辰,我告声有事便退了。回到屋中,点起昏暗的油灯,盯着烛火摇曳的火光,良久无语,想起了灵儿,不知道她如今怎样了。后面安禄山反叛,她是随唐主入川蜀,还是飘零至他处。

她总是有办法活下来的。

夜深人静,早早的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听得院落悉悉索索的声音,想起了聊斋中的故事,春游时小姐爱上了书生,丫鬟牵桥搭线,在墙头上搭好一个梯子,书生翻过墙来与小姐欢好;邓小闲之流白日里勾搭丈夫在外的妇人,晚上敲门而入,四处拈花惹草,结果因果循环,熟不知家中妻子沦落风尘。

曾听人说,这些小说故事都是古代书生所写,毕竟科考中的人有限,其他的人要么回乡教书,要么代写状纸,当师爷账房,要么只好卖弄文笔,养家糊口了。

那些写书的与当下的也别无二致,《三国演义》波澜壮阔,精彩夺目,自然不屑于用艳情吸引人,其他的只好卖弄风骚了,最后冠一个“兰陵笑笑生”的称谓。

清晨醒来,便被刘执事叫入府中,毕竟事情繁多,让我来不可能仅是聊天说话。我于是和府中的仆人一同,或是抬桌子搬椅子,或是在外采办蔬果,忙的不亦乐乎。

我犹记得工作的时候,有时特别羡慕那些换水的人。每日里,他们只是将水送到不同的地方,而后将空桶带回就好,不用多想什么,自然而然。

很快也与府中的仆役混熟了,有道是严主无恶仆,何况张家三代为官,仆役大多是子承父辈,对家中主人忠心,在一起也和和气气的。刘执事是张府的官家,以前又是张侍郎的书童,在府中威望很高,我既然是他举荐来帮忙的,自然无人跟我过不去。

府中的仆役,婚事上大多是张夫人牵线,张侍郎做主,而婢女多是买来服侍夫人小姐的,仅照顾张家小姐的,便足有四个之多。如今张家小姐出嫁,婢女有愿意的便一同嫁去,将来若能生个一男半女,便成了妾侍,不愿意的,主人家自然会妥善安排。

若是家中没了依靠的婢女,主人家会做主嫁给其他人家做妻做妾,当然对方需要花钱买的。若是家中尚有亲人的,便让她回家,自己寻个好人家嫁了。

有时忙完了,闲下来聊天的时候,那些年轻的仆人往往念叨着是哪个丫鬟最可人,哪个要随张家小姐嫁过去了。有时看着那群十四五岁的小姑娘,不由得想起燕子坞里的阿朱和阿碧,虽然是婢女,但慕容家都把她们当作家人看待,慕容夫人还说若是阿朱、阿碧要嫁人了,慕容家嫁妆会出的跟嫁女儿一样丰盈。

阿朱跟乔峰相好,阿碧则侍奉在心仪的慕容公子身旁,还记得一群小孩子称呼慕容复为皇帝,慕容复开心的说众卿平身。孩子们纷纷找阿碧要糖吃,而阿碧分完糖后让孩子们明日再来,自己宠溺的看着慕容复的样子。其实慕容家的人也不错,对待仆役家臣都很体贴,只是想着当皇帝,大事上太不折手段了。

阿福推了推我,笑道,“怎么,刚来就看上我们家小姐的丫鬟了!”

众人纷纷大笑。

我兴之所至,便道,“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一个听来的故事,是讲一个风流才子的,那个才子见到了华府的一个丫鬟,神魂颠倒,于是便卖身为奴,最后娶了那个丫鬟。”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们听闻我是西域来的,很是好奇,自然让我讲讲听来的故事。

除了与李欣所挚爱的《大话西游》外,我最爱的周星驰电影便是《唐伯虎点秋香》了,整部影片洋溢着欢声笑语,是让我乐不开怀之外,整个台词都耳熟能祥的一部。

我于是娓娓道来,先是风流才子唐伯虎,诗书画三绝,而后是祝枝山来找他求画还赌债,“唐伯虎让仆人退下后,转身对祝枝山骂道,你个王八蛋,把这里当善堂啊!别说做兄弟的不照顾你,等你死后,我一定给你写一副挽联,一曰死有余辜,一曰死不足惜,你自己选吧!”

顿时一片笑声,话锋一转,唐伯虎为躲开宁王,于是和三个朋友跑到外面,四个人吟诗作对,一人一句,“山下一群鹅,嘘声赶落河,落鹅入河医肚饿,吃完回家玩老婆”。

这次笑声不要太过,也惹的刘执事过来,我忙说晚上没事的时候再讲,先一起干活。

白日里忙碌了一天,张侍郎夫妇早早入睡,刘执事也回自己家了。这时候正是家仆和丫鬟最开心的时候,我于是在后花园的亭台处,手握一把折扇,站在那里讲的是津津有味,而那些丫鬟也被相熟的仆人拉来听说书,跟他们混在一起,我倒是蛮开心的。

于是一路讲来,唐伯虎在华府门前卖身葬父,化名华安,入华府之后千方百计接近秋香,一步一步的展现唐伯虎的文武全才。

“秋香见华安如此轻薄,大怒,斥责了他一番,而后独自在哪里吟咏唐伯虎的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用桃花换酒钱。不见五林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段诗词倒是好记的非常,他们听的如痴如醉。等到宁王入府闹事,三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对王之王的对穿肠出马,一副“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的对子让华太师瞠目结舌,而华安出马“十室九贫,凑的八两七钱六毫五分四厘,依旧三心二意,一等下流”,顿时惹得他们一片叫好声。

故事倒是处处引人入胜,讲完后众人带着喜悦之情连说带笑的散了,我因为厌倦一个人待在屋中,倒是宁愿跟他们挤在一起。

如此讲了两日,终于等到新郎官风尘仆仆的到了,张侍郎让我换上一身文人服饰来作陪,招待这位贤婿。长安来的燕公子谈吐颇为不错,看得出张侍郎很是满意,聊起天来,提及我来自大秦,等西域战事消弭后要回大秦。

燕公子长叹一声,“我从长安来时,听闻高都护在西域寡不敌众,大败而回。朝中如今议论纷纷,是战是和尚无定论,怕是兄台一时走不了了。”

张侍郎显然刚刚得知,难以置信的看向燕公子。

燕公子续道,“这大食国乃是西域一大国,据那些波斯商人说,国土不弱于我大唐。高都护在西域孤立无援,几番向朝廷请兵均被驳回,也难怪会兵败了。”

张侍郎叹口气,不再纠结于此,问了下燕公子旅途上的事,让他好生歇息,两日后成亲,同时吩咐刘执事,命他好生安排燕公子起居,照顾好燕公子的随从。

燕公子不过十八九岁,少年心性,想要先游览下城中好玩的地方。张侍郎于是派了两个仆人随他四处走走,也让我在旁陪同。此处贞观八年更名为柳州,开元元年又改名为龙城郡,治下有壮族、侗族、苗族、瑶族。

壮族爱唱对山歌,仆人阿福就是壮族人,还跟燕公子唱了几句壮族汉子把妹的歌,陡然间让我想起刘三姐山歌里的“什么水面起高楼嘞,什么水面共白头嘞”,小时候听的,喜欢的紧。

瑶族的风俗特异,女子在二层楼上住着,小伙子可以爬上楼去,找女子共度春宵。而且柳州这里不时走过苗族、壮族的男子,仆人们就跟燕公子一一介绍,让他颇为心动。

此时的少数民族当下只是服从唐主,何况当时他们都是按照寨落聚居,言语又不通,唐主于是任命一些威望高的族长,给他们官职。此处进城来的苗族人大多会生硬的汉语,负责在城中采购铁器、布匹,若是贸然去他们聚居的地方怕是有性命之忧。

柳州便是书中的百越之一,秦始皇时命人征讨入我中原,传至今日,风格迥异于中原,阿福一路喋喋壮族的奇异风俗,和他所知道那些巫术,倒是让燕公子大饱眼福。

逛完之后,我问道,“不知京师李淳风李大人如何?”

燕公子回身诧异的看向我,“你是说大唐国师李淳风李大人吗?李大人是太宗皇帝的臣子,早就过世了啊!”

这下轮到我愕然,我明明记得离开长安前还见过李淳风,还有采药人,还有灵儿,那时李淳风每日里外出公干,怎么就去世了呢!

我问道,“那东市李府住的是那位李大人?”

燕公子顿了顿,“东市邸店林立,有不少波斯商人,倒是没听过那位李大人住在那里。”

我当下默然,自己推算了下时间,贞观元年是627年,如今是开元十年710年,李淳风按照正常人寿命确实不可能活这么长,难道是南斗给了他什么灵丹妙药?

不过随即一带而过,凭着他的卦准如神,想来会提前避难,不知会不会来柳州,是不是还有相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