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一下以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哈佛女孩陈宇华的经历,你就更能体会执著精神的重要作用。
出生在长沙的陈宇华1984年随父母从湖南来到福建厦门,1990年,以厦门市文科第一名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以当年中国内地唯一的本科生身份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1995年,就职美国最著名的科尔尼咨询公司;后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获MBA学位。2002年创办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
陈宇华称,自己是一个很执著的人。正是这种执著劲儿,使她不断改变着生活的轨迹。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陈宇华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但是,1993年正在读人大贸易经济系三年级的陈宇华却申请留学美国,并且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通知书。
在签证之前,陈宇华分析,北京的美国大使馆是不容易获签的,因为那里签证的人太多,要求也比较严格。于是,她想到了广州美国领事馆。但是,如果到广州签证的话,陈宇华必须得从人大退学,把户口迁回厦门。这意味着如果被拒签,她将成为待业青年。几经考虑之后,陈宇华还是“铁”了心。当时,陈宇华的想法很简单,第一次签不过去,就争取第二次签,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签。再不行大不了回厦门,去卖茶叶蛋。
但是,在广州美国领事馆,陈宇华的申请依然遭到拒绝。而被拒签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定,6个月之后才能重新申请,而那时候,她申请的学校已经开学了。根据美国学校的规定,陈宇华将失去到斯坦福大学念书的机会。
就当陈宇华困在广州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她突然想起了斯坦福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是,她打电话过去。没想到这位主任对陈宇华的情况了如指掌,还直夸她的成绩和写的申请都相当优秀。陈宇华的求助电话果然引起了高度重视。斯坦福大学向广州领事馆发来信函,称陈宇华是斯坦福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请慎重对待。
这一纸信函确实发挥了作用,就这样,陈宇华终于如愿踏上了美国的土地。身在斯坦福,陈宇华才感到什么叫作压力,她所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不行。
刚刚到斯坦福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前叽里咕噜讲什么,陈宇华根本听不懂。“陈,”一次课堂上,老师突然指着她,“你能告诉我,这说明了什么?”这个句子陈宇华倒是听懂了,可前面讲的是什么问题,又说明了什么,陈宇华不知道。“对不起……”陈宇华羞得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坐下的。
从那以后,无论是上课,还是和同学打交道,陈宇华总是带着一个小录音机。老师讲课的时候,陈宇华一边尽力去听,一边用小录音机录音。放了学,回到宿舍,不论有什么事情,她都腾出时间,一遍一遍地听。每天,陈宇华都坚持起个大早,跑到树林里,一边听磁带,一边对着树木大声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宇华的英语最终达到了一流的水平,她的功课也越来越优秀。等到毕业的时候,陈宇华成为斯坦福大学难得的5%优秀毕业生之一。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排名前10位的名校,每年的毕业生都是许多跨国企业物色的对象。陈宇华毕业那年也不例外。她选择了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这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咨询公司,招聘的岗位是大中华区香港公司的工作人员。
负责考试的人力资源经理问陈宇华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香港有多少只老鼠?”陈宇华当时就有点犯蒙。但是,她很快镇定下来,心想,肯定不能说不知道。再一想,香港到底有多少只老鼠,肯定连香港人也不知道。想到这儿,陈宇华索性放开了。从老鼠出没的地方开始分析,首先应该查一下香港有多少家餐馆、有多少个垃圾场、有多少野外生活空间……陈宇华分析得条条有理,娓娓道来,听得人力资源经理面露喜色。后来,陈宇华才知道,这个古怪的问题考的就是应聘者的快速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终,陈宇华成为几百名应届毕业的同学中仅有的几名佼佼者。
到了科尔尼,陈宇华就像一块干海绵一样,从各个方面汲取着水分。咨询并不是一件好差事,陈宇华说,最辛苦的时候,一个星期要工作100多个小时。但是,凭着那种执著劲,陈宇华挺了过来,而且她的能力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很快,她在公司做的每个项目都得到了最好的评估。因此,在工作的第二年,陈宇华被批准独立做项目。而当时这种情况在科尔尼非常少,一般员工都要做到第三、第四个年头,才有可能得到这种机会。
就在科尔尼春风得意的时候,陈宇华又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读哈佛MBA。陈宇华告诉记者,当时就是觉得学习的机会少了,同时也感到力不从心,想去充充电。哈佛商学院是最好的地方,于是决定去读哈佛的MBA。
陈宇华申请哈佛MBA确实有些冒险,因为哈佛商学院录取的学生,要求至少有三到四年的工作经验。而陈宇华的工作时间满打满算还不到两年。但由于她的优秀,哈佛商学院破例录取了陈字华,并提供了2万美元的奖学金。这个数字是哈佛商学院有史以来给予学生最高的数额。
哈佛商学院以案例教学法著称,两年的哈佛教育给陈宇华最大的收获就是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陈宇华完成了哈佛MBA的学业。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居世界第一。据说,每个学生都可以拿到10万美元以上的年薪。身为哈佛的MBA,陈宇华也得到了6家美国著名公司的垂青。可是,陈宇华再次作出了一个令人想不到的选择——回国创业。陈宇华告诉记者:“我喜欢一些有挑战性、对未来看不大清楚的事情,很可能有很多机会,因此我选择回国。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毕竟我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我觉得这边的人情味、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还是很亲切的。毕竟是自己的地方。”
年1月,陈宇华在经过几个月的策划后,创办了以提供图书信息交易平台为主要业务的华有网。在华有网的经营蒸蒸日上之时,2002年初,陈宇华创办了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将自己的事业转向了对于素质教育的研究。
做素质教育也算是巧合,2001年,国内各界正在炒作“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国经济出版社便以陈宇华为主人公出版了一本书《千万别“管”孩子》,这本书在全国范围内的反响非常好。陈宇华也应邀到很多地方去作报告,在国内举行系列教育报告会的时候,一个北京小孩对她说:“我要到法院去告我的爸爸。”
陈宇华由此结识了许多有困惑的妈妈、爸爸和孩子,感到了素质教育责任的重大。于是,陈宇华创办了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今年10月初,陈宇华推出了自己的新作《蓝色基因》新素质教育系列丛书,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以及传统人才培养观念的种种误区。
陈宇华的目标现在越来越明确,她要像卡内基那样,将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