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金色的土地
29722200000008

第8章 童年时期的赶集

那是一个物质还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的时代,而我就出生在这么一个时代。孩时的记忆最让人觉得开心的莫过于两件事,过年与赶集。那个时候的赶集可比现在红火多了,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好吃的,好玩的,好喝的,都来了。甚至有时还会有耍把戏的,可那是村里人也没个零钱给他们,主要还是觉得他们不走“正路”,好好的身板不老实本分的做事,净耍些花里胡哨的把戏。那个时候村里人还没有艺术这么一个概念,拿现在的话讲,绝对是艺术,是的!耍把戏的人虽说很穷,但是他们从事的却是艺术。

曾几何时,我看着路边的小吃,闻着各色美食,双腿立马就走不动路了,小时候还算比较乖的一类,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向大人开口。当然,还有一层原因,即使开口了也不一定获得大人们的许可,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了解,但小孩子是最缺乏安全感的,其实也是最会察言观色的,有时都不需开口,看看大人的脸色就知,这种小吃要想吃到嘴里多半是没戏了。

豆腐脑,油条,甜圈,还有各色糖豆……它们都一起组成我五彩斑斓的童年。其实我最喜欢吃肉,但是很少吃,小时候一直以为家里穷,但是长大以后才发现不全是这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母亲是吃素的。呵呵,瞧我这个儿子,真的是太不孝顺了。由于母亲的吃素,家里很少炒肉,至于炖排骨之类的,基本则从没想过。排骨在那个年代,确实挺贵,母亲虽说是吃素,但排骨也能吃点儿,然而家里却很少吃过。

童年赶集时总会有一两个炸所谓“羊肉串”的小摊,当然这个现在也有,不过吃上去也没有童年时的那个味儿了。其实就是油炸豆腐皮,蘸上淀粉,炸好之后涂上孜然,小时称其为羊肉串,这就是在我记忆里绝对性的美食了。而且也不贵,好像那个时候几毛一串,吃完以后十分过瘾,赶忙回家拿着钱去再来几串...后来我也终于吃上了真正的羊肉串,但还是觉得没有童年的那个豆腐皮味儿好吃,那时候吃起来真叫一个香。

赶集总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据说这是关老爷的生日。这时候,村里干部提前把关帝(村里人叫老爷庙)庙打扫干净,请戏班子前来表演,一般会持续两到三天左右,用来祈求二爷保佑一年之中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但每年七月十五这天或是前后几天经常会下雨,大家都说这是关二爷显灵,昭示着今年丰收呢!

一大早,戏班咿咿呀呀还没唱几句,爷爷就赶个头筹,去关帝庙拜了头香,(香越是前头,越是个好彩头)可能关二爷会看你心诚不诚吧,那时候我这样想。爷爷会坐在戏台子最前头,听着我根本听不懂的戏腔,在那里悠然自得。有一次我问爷爷你能听懂吗?他笑着说那还用说,接着就跟我讲起戏文里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有醉打金枝,还有铡美案,每次没讲几句我就谎称小伙伴找我玩,一眨眼间就溜了。爷爷总是无奈但又总是乐呵呵的在我身后说道,那就去哇去哇,慢些慢些。

姥爷也是个戏迷,由于住在邻村,距离本村也有一段路,既然来了就会住上几天,直到把戏看完。但他又往往取个心事了,怕给爸妈添麻烦,如果爸妈不请的话,他也不会主动开口。只要爸妈请他,一准儿来。有一年,爸妈恰好这几天忙碌的忘了,结果三姨后来跟爸妈讲,你们可把爸给得罪了,那几天他逮谁跟谁发脾气,一个人嘀咕着说这闺女白养了,连村里唱戏都不请,搞得我还以为今年不唱了……三姨绘声绘色的说着。爸妈顿时大悟,都带有歉意的埋怨自个儿。之后又赶忙过去,带着一些点心,在三姨和姥姥的帮腔下,姥爷终于又喜笑颜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