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日月
29613200000298

第298章 休整

自从于望率领血战之残师跑回开平后,第一时间就是下令大力抚恤伤亡将士,同时大规模整编军队。

此次出征,他手下主力尽出,虽然对于清军给与了较大杀伤,但是自身伤亡较重。

以往自己的汉家军虽然平时训练精良,但毕竟是没有经历实战的军队。

表面上看起来,平时于望的领导作风一直是沉稳如山,对于一切险恶的局面都是胸有成竹,其随时定下的对策也是对症下药,充满了智慧和有效。

有这样的看着似乎永远不会倒塌的靠山在,仿佛什么样的困境也难不倒将军大人,这也给整个汉家军体系中的人员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信心。

但是,于望对于自己一手打造的军队,这次出征却是压上了自己手中所有的资源和老本,说句实在话,此次出征,虽然于望手下的将士们是豪气冲天,但是他自己心底却是在暗暗打着小鼓。

比如,如今的杨嗣昌做事平时处处谨小慎微,唯恐哪里出了纰漏,从而让明国这艘破旧的大船更加的倾颓、到处漏水,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于望却是拿自己苦心积攒的老本豪赌了一把,幸好,目前看来,他赌赢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满洲作为东方新崛起的武力集团,其战力确实是称霸一时。

经过这次险恶的出征后,文的方向,于望对于整个明国朝廷上那些道德良心沦丧的士大夫阶层有了更清醒的意识,如今如果再对国家那些所谓的“精英、干城···”抱有幻想,不啻于是白日做梦。

国朝这些文官们,不论谁的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他们的脑袋里完全没有国家和民族,有的只是仅仅盯住自己的私人利益和高高在上的自家特权。

或许,这些文官们,心里早就准备着做“三姓家奴”了,在历史上,现在的他们作的是大明的官,以后蜂拥而去做大顺的官,最后一看大事不好,就干脆刮光脑壳,后脑留起野猪尾巴辫子,对着满清俯首屈膝,满口自称奴才了。

只要能保证他们的荣华富贵、家族利益,像什么“国家、民族”,平时大谈特谈的什么“大义”都是弃之如敝履,不妨都可以大大出卖。

可叹的是,一旦他们附身甘做他人的奴才,那么目前三百年天下的明朝对于这些文人的优厚待遇再也不拥有,如果他们敢在明朝历代皇帝手中那样的嚣张,满清对付他们有的是血淋淋的屠刀。

明代后期有所谓的‘三饷’加派,可以算是封建社会晚期最臭名昭著的田赋加收了,但心平气和的分析,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但是无论是明人、清人、或是今人,好象都认为明代的灭亡,三饷加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然而,当国家发生战争时,不说全民皆兵,就是适量的增加赋税,就在后世,也并非是全无道理。不然,国库空虚,官府没钱建设军队和囤积作战物资,侵略者一打到家里,就这么老老实实的开门揖盗,俯首投降?

之所以三饷如此臭名昭著,是因为天下大都的田地都被文人高官,豪强、权贵兼并了,朝廷要征收额外赋税,岂不是在他们身上“割肉”?他们岂不是又要绞尽脑汁的去偷税漏税,抗税不交?

因为,这些人享受惯了“无一手一足应公家之役,无一钱一粒充应役之劳”的社会特权。所以,这些所谓的社会“主流”人士笔杆子摇起来,说这三饷是如何的祸国殃“民”,不骂个皇帝狗血喷头才怪!

所以,明国的倾颓覆灭,根子上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柱石、精英们”在贪婪的吸国家、天下百姓的血,他们带头挖国朝的根基,直到这个虚弱的国家轰然倒塌为止。

那么这大部分的明国官绅平时吃顿饭不妨花千金,但是纳税一个铜板就仿佛要他老命般的积攒搜刮的财产到最后便宜了谁?

自然是满清了。

满清入关后,由于贪婪和觊觎明国沿海地带的富庶,在南下的军事行动中,还多了一个名目,就是“沿海迁界”,把“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的濒海几十里的沿海地区全部扫荡成白地。

清军在残暴的掠夺中,所谓“大兵所至,田舍一空”。经济最称发达的江浙地区,更遭受异常残酷的焚杀和掠夺,扬州、江阴、嘉定、苏州、嘉兴、金华几个经济繁盛都市,差不多都被焚杀精光。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叹这些文人高官,豪族巨贾,眼皮子浅的只盯住自己的钱袋,最后命根都是被清兵毫不客气的挖去!

再比如,在这个崇祯末世,虽然朝廷国库屡屡在各级官吏的集体伸手贪污下,被吃的是靠山山倒,靠国家国家倒。

但是,崇祯对于自己的子民还是不错的。

史实记载:“明江南田赋虽重。但常拖欠,而清奏销案。”

换到满清手中,这些地方乡绅以为鞑子和明国皇帝一样好说话,于是:“悉列江南绅衿一万三千余人,号曰抗粮,既而尽行褫革,发本处枷责,鞭扑纷纷,衣冠扫地。如某探花(叶方蔼)欠一钱,亦被黜,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

这样的事情在明代崇祯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一万三千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满清不会象明朝政府那么客气,明朝拖欠赋税几乎是家常便饭,名义上是那么多,真正能收上来的,恐怕有一半就不错了,而满清的话,你要敢拖欠一丁半点,那就对不起来,屠刀马上就悬在你的脖子上。

这还是满清对于地方乡绅的处置,对于乡民是更加的不客气。

如资料叶梦珠《阅世编》的记载:

“清初赔累既穷,鞭笞日受,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借一还百,竟不能清理,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叶梦珠是上海人,他记录的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情况,“赔累既穷,鞭笞日受,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借一还百,竟不能清理,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在满清的无情搜刮压迫,残酷统治之下,不是朝廷赋税征收多少比例的问题,而是“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对于这些后世资料,于望自忖还是了解一些的,而且他这次出征又眼睁睁的看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丑恶现象,他有时候真是愿意历史就这么走下去,因为在他心中,这可是大快人心的时刻啊!

而大明在武的方面,这次自己的出征也已经证明,如今的明国各地武将也是全体堕落,官兵再多也不过是庞大的乌合之众而已,而自己的练兵制度确实是实质有效的。

后世的国家子弟兵的练兵口号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或许,如今的汉家军也能做到了这一步,在这里,于望要重重感谢大明战神戚继光,因为很多的练兵制度,他都是从纪效新书里照搬。经过场场恶斗的检验,于望到如今终于松了口气。

只要自己的地盘还在,只要自己手下的人口稳定着成长,那么,老天只要给与自己时间,那么目标终有达成一日的可能!

在回到开平的这个把月里,于望除了轮流放大军战士回乡过个好年,接着继续整合军队,最先下的命令是抚恤伤亡将士并家属,军功却是还没有大肆封赏。

在有些人托华驰书出面小心的打探中,于望冷冷的道:“此次鞑子大军还在我明国腹地肆虐,我汉家军哪来的军功?”

于望这个话头一传出,本来军中稍微有点浮躁的气氛顿时仿佛被冷水浇灭一般,所有的各级军官和战兵都是大为惭愧,更加自发努力的整合和训练起来。

如今汉家军已经经过重组,那五千还在训练中的大部新兵也纷纷被挑选上,编入正式编制。

如今的汉家军各级长官也个个心气很高,动不动就自夸汉家军是什么铁血雄师。因为这次出征的经历,不折不扣的打出了汉家军的强硬根底。

就目前来说,残存的三千余将士皆都是见过战阵,见过血的老兵。于望一直喊着“良将易得,老兵难求!”的口号,如今他这个最大的梦想活生生的成为了现实。

汉家军重组又恢复了六千大军的编制,而里面过半数是打过恶战的老兵,这样的军队可谓是有着铁的筋骨,所谓“打不垮,拖不烂”绝不是吹嘘之言。

汉家军先前惨重的牺牲,如今换回的成果也是斐然,这也是让于望如今心底里感到最高兴的事情了。

而这次千里返乡,随军还有近千数的伤兵更是不得了,部队里各级长官都是视之为宝贝,他们勤快的每天都跑过去嘘寒问暖的,一旦这些伤兵恢复伤势归队,这些长官们早就磨拳擦手,准备大打出手了。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抢人啊!这样的种子好兵,只要能拉到自己的编制下,自己帐下的人马实力马上就水涨船高,只要脑壳没有坏掉的人,都会这样做的。

还有很多这次火线上提拔的各级长官,如今他们都是憋着一口气。

因为他们这次回来,军功既然还没有落实,这也意味着他们自己官职称号前面不免也就有了“代”字,比如:代队正,代甲长、代哨长等称呼。

在汉家军的森严地位区分的阶梯中,前面这个代字是多么的可恶啊,谁都想自己早点扶正。既然将军大人说,要彻底打到鞑子出关后才论功行赏,那么自己还等什么,好好训练整合属下战兵,到时候再狠狠的和鞑子做几场,功劳任谁也不嫌多。

因为他们听着上面四大天王露出的口风说,将军大人不仅这次没有封赏军队的意思,就是朝廷已经划拨给自己的整个永平府的地盘,都还没有心思去接收。

但是,鞑子出关是迟早的事情,而将军大人全盘掌控永平府也是迟早的事情。

再想和鞑子兵这么大规模接阵的“好日子”,以后天知道是猴年马月呢!经过这次出征,清兵天下无敌的神话已经彻底在汉家军官军的眼中破灭,他们只要抓住这次难得机会,立下雄厚军功,随着将军大人的势力扩大,继而全永平府要害地段驻军,说不住自己也能混到一个地方守备当当。

在于望大人赏罚分明的条例下,人人都有这个希望和机会,尤其是军官阶层。那可是不折不扣的鲤鱼跳龙门,成为一路诸侯的美梦有成真的时刻。

所以,目前不要看汉家军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是骨子里,从上到下,都是憋着一口气,就差嗷嗷叫了。

时间过的飞快,汉家军在憋着气进行所谓的休整,但是于望麾下的情报特工和夜不收们侦骑四出,各地情报不断传来。

明国的官军此次对阵入关的满清军队,拿得出手也就前有卢象升的巨鹿之战,后有于望的漳水大战。

在清兵刻意的宣传下,卢象升战死巨鹿,于望所部在漳水主力尽丧,仅只身幸免的消息在大明各地传得是沸沸扬扬。

此刻整个大明上至庙堂,下至江湖,无不人心惶惶。

因为,在清兵的消息对证中,一切仿佛都是真的,期间不仅是卢象升和原本属下的宣大全军不见踪影,就是一路南下追击的于望所部官军也像全部人间蒸发一样,音信全无。

至于为何清兵一直盘踞在畿南三府长时间一直没有动弹的真相也大白天下,原来是因为国中有这样两只敢战的军队在那里和鞑子血拼。

这个时候,整个大明北地,风声鹤唳之下,交通断绝,人人战战兢兢,随时都有大祸临头的感觉,期间所谓的朝廷地方之间的信使往来更是缓慢无比。

以至于,于望率领大军辗转回归开平近一个月后,杨嗣昌得到于望的书信,才知道自己第一嫡系心腹的于望居然已经率残军回家了。

在这书信中,于望可谓满腹牢骚,破口大骂明国各地官军的不作为和等死的鸵鸟心态,既然大家都可以在清兵来时跑路,那么也就别怪我于望不和朝廷打招呼就回去了!

难道他们丢弃城池百姓可以逃的大大方方,我于望作为血战幸存之师却走不得?

对此,杨嗣昌哭笑不得,急忙修书信一封,先是呵斥了这小子不奉上命就擅自开拔的罪名,继而对于望此次的出征能安然回乡表示喜悦,同时极力表示慰问,同时面对于望为杨国柱二人的说情表示可以考虑考虑。

中国的官场历来如此,凡是当官的,没有一个人会把承诺说死,既然杨嗣昌表示可以考虑,那么于望也就心领神会了。

甚至,杨嗣昌在回给于望的书信中还暗示:既然你于望想拉拢杨国柱二人,认为这二人还勘重用,那么就好好结交二人,只要你们之间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平时能相互奥援,那么我作为阁老的日子也就更为好过一些。

总而言之,对于望这次的行为,杨嗣昌还算是点头的,毕竟如今这个世道,杨嗣昌也算是看出来了,如果自己手下没有几个掌握实权的武将挺自己,那么自己到底还能给大明做几年实事?

原本历史上卢象升死后,杨国柱与虎大威二人差点被朝廷问斩,还是孙传庭出头为二人求情,期间一波三折,险情重重,才侥幸逃过一命。在这里,有了于望的出头,杨国柱二人却是稳稳的保住自己吃饭的家伙了。

这些日子,于望虽然收到大明北地的情报无数,但是他最关心的还是卢督师的生死问题。

虽然清兵一直坚称卢象升已经战死,而身边的虎大威也曾佐证自己目睹卢督师殉国,但是自己大军毕竟在巨鹿旧战场没有找到卢督师的尸体。

由此,于望心中还是包有一丝侥幸的心态,然而今天他收到一封确凿的情报,让他大为拗痛,同时发布命令,第二日就举行全体大规模战死英灵的公祭活动,当然其中的重点是祭奠卢象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