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银河清浅
29387200000059

第59章 不求甚解

嗜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如此嗜书,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一派田园风光,一千六百年前的庐山,可不是今天的真面目,那时候北方多战乱,人们普遍向南移居,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南方。

五柳先生并非一直都是这样的,曾经,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梦想,追求,人家祖上可是西晋的开国元勋,可惜混到陶潜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了。于是,他也想去找一份不错的工作,至少可以给家庭带来一份希冀,遗憾的是,那些老板都不要他。他只能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看了陈寿的《隆中对》突发奇想,去隐居去了,希望有一天,马备三顾于他。最可恨的是,一直等到他死,也没有人注意到他。

闲暇之余,他看看书,写写文章,不过陶公可不是像今天这样出名,大约过了几百年之后,宋朝始,陶公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隋唐数百年间无人知其名。

可叹不已。

要论读书,以我目前的水平,自是不敢妄论,而且,对于我这种每看一本书便多一分浅薄的人时刻害怕着看书,可是内心却是极其折磨的。因为读书,我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之处,所以我想去弥补,可是越去读越发对自己各种鄙夷,原来我一直不过井底之蛙,要想真正的成为一个读书人,我的路还很长,读书,永远只会让我更加自卑,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我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每一次的炫耀,在别人眼里,就像耍戏一般,不过是别人的笑料罢了。

最可恨的是我一直是一个爱对着干的人,你若顺我,那什么事都好商量,可是一旦逆我,我非得穷究个所以然来方才死心。

严重的是,陶公因为嗜好而读书,别有一番滋味,也就不求甚解,而我呢?说好听一点是不求甚解,说难听一点便是读不懂,这是我永远的硬伤。不过,上帝在为我关闭一扇窗的时候,却给我开了另一扇窗,最为奇怪的是我非常小的时候对演义,志怪小说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情缘,我能很轻易的把它们读懂,但是,仅仅是读懂而已。却对历史和地理超越一般的兴趣,简直用爱来形容都不够,因为我一遍看过几乎可以记得全部,后来家里面的书根本不够满足我的需求。我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兴趣,但是没有办法,于是,我开始发泄,我的发泄方式是乱写乱画。

小学时候,不认真,书本却是满页的全是笔记,其实那全是我的复述,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复述,后面我就开始做起梦来。于是,我的心中开始建造无数的帝国,他们的君主是何等的神武,何其英明,以至于天下大治,我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些人,你永远在生活中,在历史上都找不到他们的原型。因为,他们是活在我脑袋里面的。我对地图天然的敏感,我也开始画,我心目中那些特殊的地形,地势,地貌等等,平原,大山,高原,大海,一切的一切都是完全的有个性的。

现在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起码的学习条件,对我的兴趣能够善加引导,那我甚至觉得自己无疑是具有学者的资质的。可惜,造化弄人,才导致今天我的四不像,不过,我从不抱怨父母,他们给了我生命,这便是最大的恩赐了。

后来,我也会去看一些书,但是不多,我会反复看,因为我不太明白。我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似乎觉得只有古文才能把自己心目中那些模糊的东西表达出来。才能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而诗词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它们是高度浓缩的思想之言,却字字珠玑,甚至一个字就是一个世界,这才是最好的表达模式,不是我说了好多,而是我似乎说在理上了。

越来越大,我发现自己的读书速度是远远赶不上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呢?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怎么可能把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都看完,吸收呢?所以,我必须有限制的选择性的读书。我觉得梁启超的方法是很好的,他把书分类来读,不同书籍,不同的读书办法。

书山太多,不免滥竽充数,比如这个电子书泛滥的年代,我也曾经去看过,也许运气使然,我恰好遇到一部都市言情小说,差点把我看吐起来,并不是作者写得不好,而是太他妈的写得差了,简直一派胡言。现在的网络为了赚钱也是把人坑得够惨,一部文学作品,没有人文关怀,失去了文学的本来意义,那和没有灵魂的人是一个样的,行尸走肉而已。我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看《天龙八部》十遍,也不想浪费在这种徒废光阴的事情上。

比如历史,其实不需要把二十四史都看完,一部《资治通鉴》便足够了,尽管我只是看过史记,那些年,对司马迁这个人也是佩服之极的。不过,个人还是认为,如果看官修史那就是《资治通鉴》了,司马光的文风你还是能感觉比较老成持重,相对来说也是保守的哪一种;而《史记》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是司马迁的呕心之作,里面展现的科学精神,在史学研究方面该有的史料为证据的态度更是光照千古。既然是私人所写,便不免有个人好恶在里面,也因为如此,使得实际的情味十足,所以,《史记》不仅仅只是一部纪传体的历史书,它还是最具秦汉韵味的优秀散文集。

我个人觉得,这么多年,看的书总是超不过几大类,而且我一般都是有计划的,春夏秋冬,文史哲理。

对于文学的阅读,总体上是最快的。小说便是最快的,大约一个周看三本每本三百页左右的书籍,如果是古文,就只能打七折了。散文我倾向于欣赏,因此不会像小说那样很快的把情节给看完,我会点到为止,所以一般每天不会超过五十页。诗词我一般已研究为主,经常是去琢磨,思考人家怎么就能写出来,而且是去想象诗境去了,所以,也不会太多。总的来说,我对自己平均每周的要求是三百页左右,因为体例不一样,所读的方式便是不一样的,一年下来我的手稿录大约是读过的书的是二十分之一,一千万字的文字也就是二十万字左右。细想起来,觉得挺悲剧的,我必须活超过七十岁,才有机会留下一千万字的手稿,在我以文字为伴的生命里,这个数目显得好苍白。

历史于我,却有特别的情结,不过,自从我把史记看完之后,我便没有再读过比较长的历史著作了。后来看的都是个人的传记,对于将来的任务,待我把时间都计划出来之后,我要买全套的《史记》和《资治通鉴》,然后在争取在一年之内能把他们看完。现在,我倒是比较喜欢看一下史学研究之类的书籍,或者是自己提笔写一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完全杜撰的史书。

对于哲学这东西,实际上我是一直都有所接触,只是我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哲学而已。这类书,最难看懂,看他们不在字数,而在领悟。它们本来就是很玄的东西,千万不要稀里糊涂的去找什么答案,哲学没有答案可言,只能说是否适合自己而已,再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哲学,又怎么能去寻求答案呢?里面最复杂的应该算是逻辑学,其实,我对西方一般是以了解为目的,对东方,则是以悟道为目标。一部《周易》道出的玄机便是几千年都难以解释,而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代圣贤之书,更是让你皓首穷经,这些书,急不得,慢慢悟,也许您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其实那时候便是和你相融了。

理学不限于理学,其实它也是哲学的一种说法,但是我这里的理,却是道理。所以,严格说来,它是除了上述之外其它的一些知识的通称,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以语录的形式来表达理性思考的书籍。譬如,智慧书,成功书,英雄宝镜,羊皮卷,意志的力量等等。还有天文地理,物理,军事,经济,管理之类的书籍,包括为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还有我的专业,法学,如果是法理学那就是哲学部分,如果是法实学那便是理学部分。

其实一度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书呆子,遗憾的是由于自己实在是精力有限,智力有限,所以对书籍的领悟总是以服务于自己而为目的,所以,我终究没能到达呆的地步。我不愿意呆,倒是很愿意成为一个读书的痴人。

如果可以,我愿意,将自己的余生交给书本,然后一世为侣,无人打扰,过清静的日子,做清静之人。

因为只有书本才是最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