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半路出家
2909600000013

第13章 不用佛法说事

在山上的生活让我忽然想到,原来我们的生活是靠惯性进行的。教书的就教书,做工的就做工,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的生活轨迹基本没有什么改变,人的禀性也是这样。

有一年,我帮一个剧组写剧本,提到人物的命运问题,有一位演员讲了他的看法。当然,这个看法也被很多人认可。他说,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果没有大的外力,基本上一个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都得按照惯性来。学习也是这样,一个人聪明一些,学什么就会容易一点;笨一些,学什么都慢。还有相貌,对男人来说还好,对女人来说,长的丑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无论后天如何去描,去画,或者做整形手术,都很难改造成让人有气质并且真正赏心悦目的模样出来。

在山上,我看到了很多让人意外的改变。有位居士原来的表达能力一般,说起话来紧张得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舌头常打哆嗦,经过修行一个月后,竟然能够主持上百人的会议,谈笑风生,红光满面的。该调侃时调侃,该活跃时活跃,明显是一个内心笃定、气场强大并有能力的人。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以前在公司做过这样的培训,一般要有这样的改变:首先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练,然后要有良好环境的熏陶。倘若熏陶得不好,很可能变得油嘴滑舌。这和内心笃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状态。我见过能说会道的,那种能说会道经不起推敲,实际上是嘴巴利索,但思维逻辑不够严密,其实是念力不够。慢慢地,我相信,佛门特有的系统训练,能通过对内心念力的训练并开发人内在的智慧,从而达到对人的能力的提升,如口才及驾驭现场的能力。

儿子刘二子在山下的公司里不好好读书,到了山上,很奇怪地自己在屋里读《金刚经》,却不用人督促。面貌有了好的改变,行为举止也更加稳当,不再是冒冒失失的样子。这些被我一一看在眼里。

写下上面的文字,我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为我的读者讲述自己的见闻,不会因为我自己是个居士而去夸张这种变化。如果身临其境的话,很多人应该都能够感受的到。最让我惊讶的是一个僧人的改变,我曾经每天早上都听他的课,也和他一起外出,一起做事情。听过他很多开示。对他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和演讲风格很熟悉,一个月前讲话的水平和一个月后明显有了很大的差异。

在一次皈依仪式结束之后,二百多人在佛堂里听他的讲座。这二百多人,什么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什么思想状态的人都在。问的问题很多,有人问酒肉穿肠过如何理解,有人问情感怎么办,有人问一切法皆是佛法应作何解释,等等。他的回答都挺有意思的,既不伤人,也能让我们在自己的思想高度接受,还能让全场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人基本都信服。进步竟然如此神速。

关于念佛的这段开示,起源是因为很多人问他念佛的问题,认为他很高,都问他念出了什么境界,他就趁着早课结束的这段时间一一给大家做了解答。我可以用下面的文字来复述一点点,但估计不全是他的本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别太当真。

念佛先念出数量来,凑数,念到三两亿的,再说。以后在问问题之前,一定要先念十万声佛。没有数量,说自己见光见花了,都很可疑。要是执着这个,真是阿弥陀佛,很可疑,这句也算凑了一个数。念佛也要学教理,学教理也要念佛。到底怎么念佛才能念出正念呢?多念,末世人心散乱,只能靠多念,几十万声里有一句念出正念了,就是成功。

不要追求感应,我就没有感应,什么书都读了,也念了几百万了,仍旧没有感应。“不要拿佛法说事”,我一直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什么意思呢?生活和学修中,就是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佛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你的行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责任,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责任。布施,不是要让你搞得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随份随力就好。我现在不拿钱,持这个戒,一下子就轻松了,放下了。现在我全身连内裤都算上,还不值三百块钱。不要把经典中的一两句拿出来问,我怎么回答你呢?我怎么才能跟你讲清楚我天天在寺庙里神神叨叨地搞的这些事情呢?所以,讲不清楚。每天要念两万声佛,实在不行,两千声。

不要说自己忙,忙字怎么写?忙是一个心加一个亡,心死了,就是忙,实践证明,再忙都可以做到每天念一到两万声佛,能有多忙?我认识一个管理着几亿资产的老板,每天都念两万声。但我不会起调,我只会念阿弥陀佛。我这人很复杂,书读得多了,人就变得复杂,太复杂就不好,所以,连个好梦都没有。僧团里有个同修,人简单也老实,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要说他,他绝不敢跟我还嘴,因为我地位比他高。就是他,晚上睡着了还有菩萨来给他讲法。这事,你们说怎么解释?

有的经论里把声闻乘都判为外道,有时候我忽然想,我是不是个外道呢?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些,也是要破一个东西,大家都以为我念佛多厉害,多有功夫,今天我就是要告诉大家,我没功夫,不要对我有神秘感。破掉这个东西。

写下以上这些文字,其实是需要一些动力的,写着写着就不想写了,何苦呢?后来觉得,反正怎么过也是一辈子,将一些有益的见闻记录下来,总比没记录的好。

以前读《菩提道次第广论》时还尝试每天的功课就以当天就死掉来策励自己,但那就是一说,人在现实生活中,哪里就那么容易提策自己死亡这回事,根本就想不起来,道理可以知道,成为自己内心的感悟,可不容易。

人,每天都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只是有的人在变好,有的人在变坏,看别人的变化容易,看自己的变化就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