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90

第90章 《论语》的教育思想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多数都和孔子教书育人有关系,《论语》和教育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教学是孔子的主要工作,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被人们忽视了,或者说被后人误解了。后人的教育理念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差别更大,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问题?准确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找到我们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差距,会有很大的启发。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现在教育的口号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是更多的是注重智力的教育。学生对教育不满意,家长对教育也不满意,教师对教育也不满意,全社会对教育都不满意。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要改革,怎么改革,我们从《论语》中寻找有益的帮助。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回归,而不是变革,回归孔子的教育思想,可能是教育改革最好的方式。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应该做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把学生教育成君子那样的学者,而不是小人那样的文化人。区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就很重要。《论语》中孔子多次论述什么人才能称为是君子,用一句话总结:孔子认为追求养生的人和努力追求道德高尚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孔子最著名的论述君子和小人的一句话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心平气和,小人多愁善感。心平气和的人才能身体健康,多愁善感的人更容易得病。《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就是一个非常的多愁善感的人,多愁善感让她年纪轻轻就有病,早早就丧失了生命。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要在说话上面谨慎迟钝,在行动上面勤快敏捷。

君子是要少说话,让行动来证明自己。现在人说的太多,做到的太少;承诺的太多,做到的太少,轻诺寡信造成社会整体的信任度降低。

现在学校更多的是举办各种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去讲一些没有什么用的套话、假话,不管做到做不到,先说出来,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相反的。中医认为多说伤气,说话过多会损害人体的元气。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多请教与品德高尚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生了。

孔子认为好学生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吃饭不吃饱,这一句话被人们忽视,不仅是现在的人忽视了,历史上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食无求饱,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孔子的这句话。现在没有哪个老师会教育学生要少吃饭,都是让吃饭吃饱。按照孔子的标准,现在的学校培养学生大多都是小人儒,不是君子儒。

对《论语》的误解太多,人们学习的《论语》和真实的《论语》是不完全一样的。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炼自己的仁德,来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十年寒窗苦是大家对上学的认识,大多数人认为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读书人成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读书就是为了获取功名。没有功名的儒生就成了社会上尴尬的角色,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成了儒生的标签。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让自己得到养生。以前的读书人刻苦的学习,是为了能金榜题名。很多人既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绩,还在艰苦的学习中又丢掉了健康。

现在教育以考试为指挥棒,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牺牲了健康和快乐。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好坏成反比,学习越好身体越差,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孔子很重视养生的教育,后人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把《论语》中关于养生的部分一带而过。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对学生的养生培训基本没有。社会整体健康水平降低,人们寻找各种原因,这个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根本原因还是在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养生教育。

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工作和好的未来。孔子的认识和现在人的相反,学习首先是为了让自己养生。

《论语》第一章主要是讲学习,可见在孔子思想里面教育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贯彻执行,包括孔子的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子路就嘲笑过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教育思想。历史上还出现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离开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多人苦苦思索寻找答案,最好的答案还是在孔子思想里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现在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没有重视仁德思想的教育。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马加爵因为和几个同学打牌发生争执,转而动了杀机。,马加爵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成为恶性杀人犯,是对现代教育最大的讽刺。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这是他在研究室的毒品,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就是医生,这样的人当医生会怎么对待患者?医患关系紧张和教育也有关系。

孔子重视仁德教育,只有先把品德培养好了,才能去学习文化知识,一段时间人们还批判孔子的这个教育思想,认为孔子太迂腐。实践证明孔子是对的,没有仁德的人,知识越多越危险,圣人看的更远。

现在学生的负担很重,大家都在喊给学生减负,实际的结果是越减越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人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学习知识很重要,但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知识,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孔子不仅教育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忠诚和讲信用,努力用行动来实践学到的知识,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现在人更加重视知识教育,学生的课程越来越多,孩子的书包越来越大,补习班越来越多,有的幼儿园就要搞双语教育。学生的时间都被知识学习占用了,哪里还有时间去搞社会实践和道德修炼。

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学习,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已经谈不上了,更多的是学习的压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毕业留行撕书大战,学生把书撕成雪花一样的碎片,飘落校园满地,可见学生被学习压抑的有多深。孔子是怎么样教育学生,孔子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问和仁德,懂得他的人没有喜好他的人学的深入,喜好他的人没有把他当做乐趣去追求的人学的深入。

学习分为三个级别,初级是因为需要而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级别,为了将来有个好未来去努力学习,虽然很艰苦也要坚持;第二级是因为爱好去学习,这个已经很主动了;第三级是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会全身心的投入,效果最好。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学习当做快乐,快乐可以养生,孔子引导大家快乐的学习,也是追求养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去启发学生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的传授给学生知识。这是一个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问题,现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被动学习,主动学习相比被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学生怎么才能发现问题,那就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重视行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