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84

第84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微子第十八)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景公接待孔子,说:给你像季氏上卿那样的待遇,有困难;给你上卿季氏和下卿孟氏之间的待遇。孔子说:我老了,已经不能做什么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孔子到处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能有一个诸侯国能接受自己的观点,来实践自己的治国理念。孔子对国家的大小并不在意,去过一些很小的国家推销自己的思想,待遇也不是孔子在意的东西。齐国是一个大国,国君承诺孔子的待遇已经很高了,孔子却不愿意留下来,在普通人看来不好理解。

国家按礼治把官员分为几个等级,国君也不能随便改变等级制度。随意的改变礼治,那就是破坏礼治的行为,礼治乱了,一个国家就距离乱不远了,国家的混乱都是从礼的混乱开始的。

齐景公随意改变国家的礼治,不符合孔子的治国理念,这样下去齐国就要发生动乱了。按照孔子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养生思想,孔子离开齐国也是必然的选择。

齐景公在位时间长达58年,在历史上是一个长寿的国王,但是齐景公无视礼治,干了许多破坏礼治的事情,把王位传给了没有继承资格的小儿子,从此齐国就衰落了。齐景公以后的齐国君主失去了权利,成为名义的国家元首,国家权利落入田氏家族。一个强大的齐国,在齐景公的手里衰落了,和齐景公破坏了礼治有直接的关系。

齐景公非常溺爱庶子荼。有一次,景公四肢着地让儿子荼骑在上面,景公口里还衔着一根绳子,让儿子像牵牛一样牵着,儿子不小心从他背上掉下来,绳子把他的几颗牙给扯断了,但景公毫不生气。临终前,景公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大臣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孺子牛”一语即源于此。

打开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每个朝代的灭亡的前奏都是礼治的混乱。周朝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周公制定的礼治对周朝长期的存在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周朝的后期礼治败坏,也就是孔子说的礼坏乐崩的开始。

秦朝灭亡是因为废长立幼、宦官专权;汉朝的灭亡也是外戚专政、宦官专权;明朝的宦官更是登峰造极,出现了魏忠贤这样的九千岁宦官,把宦官干政达到了荒唐的地步,魏忠贤以后明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灭亡;清朝的灭亡也是和內宫干政密切相关,久居在深宫的慈禧太后统治中国长达47年,就是在这47年里面,中国从一个强大的帝国成了世界列强宰割的对象。

孔子对周礼非常的推崇,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为克己复礼,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孔子对礼如此的重视,不会自己违反礼,即便在巨大的个人利益面前,也会毫不犹豫的拒绝。

孟子的《鱼我所欲》里面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对高官厚禄不辨别礼仪而接受他,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用处呢!富贵不能淫,真正能做到的很少,孔子不仅做到了,并且还是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能称为圣人的原因。孔子能毫不犹豫的放弃普通人不肯放弃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放弃自己的原则向现实利益屈服,还会找借口自我安慰,有一句流行语:现实很骨感,理想很丰满。孔子拒绝齐景公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人生目标----克己复礼。

孔子如此的重视礼,以至于孔子的学生都不理解他,认为孔子太迂腐。一个国家礼治的缺失,就是衰败的征兆,这怎么能不重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礼的缺失会造成家庭的衰败;对一个人来讲,不讲礼则没有办法在社会上面立足,礼对个人的养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因人设事,因为这个人而专门设置这样的岗位,在各个条例中找不到对应,如果这个人离开了,这个岗位也就消失了,大家都认为这样没有什么,甚至是习以为常。

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也是礼治的一部分,在有的人面前都变成了摆设,一部分人成了超越法律制度的特权人物。特权人物在社会上面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游走在党纪国法之上,人数虽然少但是危害却是非常大,因为这些人处在社会的顶层,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国家有一批特权人物的存在,是危险的信号,一个单位有特权人物的存在也是危险的信号。

特权人物的存在就是礼治的丧失,礼治丧失是政权丧失的前兆,一个个王朝灭亡的事实证明了孔子的礼治思想的正确。礼乐治国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面,从自己做起严格遵守礼治。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孔子用自己的行动做到了一个君子,许多人口头上说要尊重礼治,行动上仍然是无视礼治的存在。

宋代的朱熹是历史上著名的伪君子,后人把他列为孔子的传人供奉在孔庙,被后来的儒家弟子尊称为朱子,朱熹满口仁义道德,自己的行为被人所不齿。把朱熹这样的伪君子列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这时候的儒家已经和孔子的思想渐行渐远了。

朱熹为宋宁宗讲理学。宋庆元二年,由于朱熹勾引两个尼姑当自己小老婆的事情被败露,监察御史沈继祖奏本,指控朱熹十罪,并奏请斩首。御史沈继祖在皇帝和众大臣面前,当面谴责朱熹:“朱熹在明处把自己打扮成无人欲的神。有权时,在台州惨忍地拆散唐仲友、严蕊一对情侣,枉法强权推行‘灭人欲’主张。朱熹在武夷山调戏寡妇,在京中勾引二位尼姑同为妾。明处却要天下人‘灭人欲’,口是心非,阴阳两面。其学该斥为伪学,其人该斥为伪师,罪当斩首。”皇帝宋宁宗念朱熹当过自己老师之情,将朱熹逐出朝廷,遣送回家。

66岁的朱熹奔赴闽赣边境的山区小县江西新城县(现黎川县,位武夷山脉西麓),在深山峻岭中的福山寺拜佛讲学,隐匿不出。朱熹面对着冷冷清清的大山深谷,想过去在京城何等风光显赫,今天却有家难归。朱熹写下《题福山寺》,诗云:“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闽山。皎日中天揭,浮云也自闲。”两个尼姑分别给朱熹生下了后代。朱熹在深山老林中隐匿了几年,因病才回到福建建阳老家。

朱熹片面的解读孔子的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天理。朱熹完全抛弃了孔子的养生思想,和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朱熹只是一个代表,儒家里面像朱熹这样的伪君子太多了。

宋朝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孔子的思想被曲解,儒家被添加了越来越多腐朽的思想。朱熹的出现是儒家没落的标志,儒家文化的没落造成了中华文化的衰弱,文化的衰落造成国家的衰弱,造成近代西方文化强势入侵。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齐国给鲁国一批歌姬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举行朝礼管理国家,孔子于是就离开了鲁国。

季桓子是鲁国最有权势的卿大夫,是鲁国政权的实际管理者,把持着鲁国的国家权力。

鲁国是孔子的家乡,孔子离开鲁国就是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孔子离开鲁国需要深思熟虑。孔子离开鲁国是看到了危险的事情就要发生,所以才要离开自己的家乡。

齐国和鲁国是邻国,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礼下于人必有求于人,给国家领导人送的礼物还是女人,这是让鲁国的领导人沉醉于美色的诱惑,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治理国家,这样鲁国就乱了。一个国家先把自己的邻国搞乱,一定是想浑水摸鱼获得利益,齐国是对鲁国有所图谋。以孔子的智慧马上就会明白齐国的阴险居心,但是孔子并没有劝说,没有像那些直言进谏的大臣那样直言劝阻,而是选择了离开。

孔子在鲁国官场长期做官,对鲁国的情况了解一定比较透彻,对领导人是什么性格都非常清楚,说什么话会带来什么后果也都非常清楚。孔子认识到自己去说也不会有效果,说了还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危险,孔子选择离开。

孔子离开鲁国,也是一种态度。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不满,既是一种劝谏,又远离了危险。明哲保身现在被大家认为是贬义词,但是明哲保身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是符合养生思维的。孔子离开鲁国是明哲保身,当危险到来的时候,要首先评估一下怎么样处理更加合适,有时候躲避也是一种智慧。

没有理解孔子的养生思想,是后来的儒家和孔子之间最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