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75

第75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子罕第九)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布做的帽子,是符合礼的,现在用纯丝做帽子,这样节俭,我跟随大家的习惯。在堂上拜见君上,这样显得骄纵,虽然和大家的习惯不一样,我拜见君上仍然坚持在堂下行礼。

礼也是不断在改变和发展的,选择什么样的礼?放弃什么样的礼?孔子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养生和节俭是孔子选择礼的标准。这个标准很重要,因为孔子的选择标准也是国人的主流选择标准。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也是一种非常残忍而野蛮的行为。人殉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开始,帝王的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的有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少则几个,有钱人死后买别人的孩子杀死殉葬,这个陋习一直到解放前仍然存在,其残忍的程度让人发指。后来改变成用陶俑来陪葬,闻名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用来陪葬的陶俑。

孔子坚决反对人殉制度,孔子对人殉制度有过这样的评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人俑来陪葬的人,难道是断子绝孙吗?这是孔子说的最难听的话。人殉制度得到孔子的强烈反对,这个野蛮的习俗后来基本消失了,以儒家为首的主流文化讨伐人殉制度,谁搞人殉就得到千古骂名。

缠足是一种陋习,在宋朝开始流行,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缠足后的女子连走路都难,劳动就更不行了,缠足是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的极大摧残。

在程朱理学勃兴之后,对女性的贞节要求更趋严厉。北宋理学大师程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从一而终”,“一女不事两夫”等口号,这些都背离了孔子的养生思想。妇女缠足对女性健康是很大的摧残,在程朱理学看来,妇女的足缠得弱小,行动不方便,自然容易管束,对保守贞操是有利的。

女子缠足的兴起是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也是在宋朝,这不是简单的巧合,程朱理学放弃了孔子的养生思想,用摧残人体健康的方式来达到他们追求的礼教,放任缠足这样不符合养生的事情广泛流传,甚至对缠足之风推波助澜。

程朱理学的兴起是儒家思想衰落的标志,这时候的儒家思想已经开始没落,不再是最先进的文化,西方文化入侵也与这个有很大关系。复兴孔子的思想,先要把孔子的思想和程朱理学等腐朽儒家思想区分开来。

国人对待新生的事物的选择标准也是节俭,不符合节俭要求的外来文化还是会被边缘化。

西餐的礼仪比中餐的礼仪复杂,西方国家之间的用餐礼仪也有差别。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西餐厅也多了起来,人们接受西餐,很少有人认真西餐的礼仪。国人吃西餐虽然也铺着餐巾,手里拿着刀叉,但是和西方人的西餐礼仪的差别很大。

西方有番茄狂欢节,人们浪费大量的番茄来娱乐,西方类似这样的节日在还有面粉狂欢节,浪费面粉来娱乐。这样浪费粮食来娱乐的节日中国没有,儒家的节俭文化不接受这样的节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没有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不臆测,二不武断,三不固执,四不自大。

这段话是弟子们对孔子平日言行处世的观察和总结,孔子平时从各方面反思自我,修养身心。做事不凭主观想象和臆测。凡事重实践,多方面去观察,亲历亲为。重实际戒虚浮,重客观戒主观。

《吕氏春秋》里面有一个疑邻盗斧的小故事: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就仔细对那个人观察。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子;那人的面部表情,像是偷了斧子;再听那人的言谈说话,更像是偷斧的。他看那人无论干什么,都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这个人的斧子找到了,第二天他又碰见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面部表情、说话的声音等,都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没有根据的怀疑别人,有时候还会怀疑自己。这样会因此精神紧张,闷闷不乐,严重的还会失眠,严重的还会得抑郁症,这对健康的危害非常的大。

佛教的《大涅槃盘经》里面有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盲人摸象有相似的地方,每个人对事物的了解很可能都是片面的,如果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去判断和付诸行动,往往会造成错误。要尽量听取来自各方不同的意见,心胸阔大不狭隘,集思广益不自以为是,兼听则明。

三国故事里面有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诸葛亮北伐中原,兵出祁山。司马懿为大都督出兵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料定司马懿必定会从街亭进军,就安排手下大将马谡和王平镇守街亭。马谡执意要在山上安营,王平苦谏无果,只好分兵屯军于山下以为犄角。当晚司马懿率大军围山,蜀军大败。诸葛亮无奈挥泪斩马谡。

马谡因为自己的武断,断送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还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人的思想应该不是僵死、凝固的。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思想活跃。“毋我”是指人不要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私自利,自我膨胀。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一味满足私欲,并且无限膨胀。

《庄子》里面有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一口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对大龟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在井栏边跳跃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一会,谁也比不上我。”龟听了青蛙的话,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右脚却绊住了,对青蛙说:“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丈。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里的青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

没有人喜欢和自高自大的人交往,自高自大的人令人讨厌。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移居边远地区九夷。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简陋呢。

晋朝的周敦颐写过一篇《陋室铭》,流传很广,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房子谦称为陋室。有仁德的人追求的是俭以养德,住在哪里都不会感觉陋。陋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简陋的意思,还有礼仪制度的缺失的意思。

当时的统治阶级腐化奢靡之风盛行,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礼坏乐崩。孔子还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实现不了自己的道要乘着小船去海外隐居。孔子仅仅是发一下牢骚,没有象老子那样远离现实社会,而是去宣传仁德,有教无类的教授学生,把仁德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孔子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不介意生活条件陋的边远地区,危邦、乱邦指的是社会秩序不稳定的地方。这反映了孔子的养生思维,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可以去,社会秩序不稳定的地方不能去。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道德修养像喜好女色一样的人。

孔子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不喜欢板着脸教育学生,经常和学生开玩笑。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哄堂大笑,大家都记住了这句话。如果把孔子的话按知名度排名的话,这句话名列前茅。

孔子是一个风趣的人,是一个让人快乐的老头,听他讲课感觉快乐,读他的书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快乐不仅能让人健康,还可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幽默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幽默也是生产力。

《史记》专门写了个滑稽列传,记录了历史上几个擅长搞笑人士的事迹,让今天的读者仍然能感受到东方朔这个超级笑星的魅力。东方朔在历史上是幽默的化身,他做过汉武帝时期的大夫。古代对隐士分了三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东方朔被人们称之为“大隐”、“智圣”,传说他死后成了仙,在玉皇大帝的灵霄殿里是鼎鼎大名的智圣。

汉武帝在伏天赏赐肉给侍从,负责分肉的官丞却迟迟未来。东方朔独自拔剑割肉,并对同僚们说,伏天应当早点回家,就用剑割肉走了。后来官丞将此事上奏汉武帝,武帝便问东方朔是怎么回事。东方朔说,接受赏赐却不等诏令下达,这是多么无礼呀!拔剑割肉,多么豪壮呀!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呀!回家送肉给妻子吃,又是多么仁爱呀!汉武帝听罢笑着说:“让先生自责,没想到你竟反过来称赞自己!”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回家送给妻子。

东方朔平时说话荒诞不经,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面却是立场坚定,用诙谐智慧的话语达到自己的目的。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酒后杀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特向武帝请示。武帝不好明令赦免,假意哭泣,暗示廷尉免罪。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纷纷为昭平君求情,独东方朔故作糊涂,向汉武帝祝颂说:“圣王执政,哭赏不避仇敌,诛杀不择骨肉。今圣上严明,天下幸甚!”这让汉武帝难徇私情,依法惩处了昭平君。东方朔用独特的幽默方法达到了别人难以达到的目的。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个国家的部队可能主帅被夺取,一个男子汉的意志却不能被夺取。

孔子的这句话和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有相似之处,养生需要有坚定的意志。信念对一个人十分重要,只有你相信自己能干什么事情,你才能干好什么事情。坚定的意念不仅对干事业很重要,对健康的作用更加重要,如果一个人意志不够坚定,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

成语杯弓蛇影大家都很熟悉,杯弓蛇影是《晋书·乐广传》记载的一个故事:乐广请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举起酒杯,却看到杯子里有条蛇在晃动。朋友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回到家后,朋友越想越后怕,就生病了。乐广听说后去探望朋友,朋友说:“那天在你家喝酒时,杯子里有条蛇!”乐广一听,怎么会有这种事呢?于是马上回家查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着一把像蛇一样的弓,而弓的影子,恰巧落在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朋友的病马上就好了。

中医很重视意念对健康的作用,留下了许多用意念治疗疾病的案例。孙思邈就曾经用意念治疗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心理疾病:唐太宗去锦屏山游览,来到一潭清泉旁边,感到口干舌燥,饮下几捧清泉。饮毕看到水中有条小蛇在游动,心头不由一阵恶心,回宫后便一病不起,一群御医都没有办法。魏征派人去把药王请进长安,孙思邈咨询过皇帝发病的起因,按过脉后说:君体欠安,皆因您腹中有条小蛇在作怪。我给您开一服药方,再为您上山采一种特效草药,君病则自除矣。

药王煎汤给太宗服用,太宗服药后,顿感胸口发闷,逆气上升,不由“哇”地一声呕吐起来,孙思邈顺手拿了个盆子来接,药王把盆子里的呕吐物端到李世民面前说:“您看,小蛇已经吐出来了,它还在游呢!”太宗探头一看,果然见一条小蛇在盆中游动,十分病立时也就去了九分。几天后,李世民就龙体痊愈。

原来孙思邈为太宗开了一剂催吐药,又借采“特效药”为名,上山抓了条小蛇藏在袖中,并趁机把它放进接呕吐物的盆中,治好了李世民的“心病”。

美国的戴维.霍金斯博士研究发现凡是生病的人一般都有负面的意念,喜欢抱怨、指责、仇恨别人,这个过程当中消减了自己大量的能量,人就容易得病。意念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颗慈爱的心,是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

唐朝的天际大师曾经开过一个治疗心病的药方: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知者不疑惑,仁者不忧愁,勇者不畏惧。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都容易理解,仁者不忧不容易理解。这句话只有从养生的角度解释才合理。忧愁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过度的忧愁可以让人生病。

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有一个杞国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每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就生病了,经过别人的开导才没有了担心,吃的下饭,睡的好觉,身体自然就健康了。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每个人忧虑的东西可能不一样,但是忧虑的结果是一样的,忧虑除了损害自己的健康,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的效果。大家感觉杞人很可笑,我们担忧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是可笑的事情,不见得比杞人高明。伍子胥过韶关一夜之间就愁白了头,可见忧愁对人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有一个印度寓言:一只老鼠由于惧怕猫而终日忧愁,一个巫师很怜悯它,就把它变成了只猫,但是变成了猫的老鼠又变得惧怕狗,于是巫师又把它变成了一只狗,变成狗的老鼠又惧怕起了黑豹,于是巫师又把它变成了一只黑豹,自此它又对猎人惧怕。巫师最终只得放弃,又把它变成一只老鼠,并对它说:“我无能为力了,因为你害怕的是自己”。

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忧应该解释为关心,而不是忧愁。

很多人没有理解孔子的养生思想,把关心理解为忧愁,让忧愁来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