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67

第67章 用养生思维来解读《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思想。《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虽然文字不多,但里面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很多人没有读过《论语》,觉得自己和《论语》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都是来自《论语》,只要是中国人,只要学习中华文化,就会受到《论语》的影响。

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的圣人。从汉朝以来人们学习的孔子都是假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孔子的形象随着不同的时代而变迁。孔子的称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孔子被称为圣人的时间最长,他还是万世师表,是老师的代表。二十世纪孔子曾经被赶下圣坛,成为腐朽的封建思想的代言人,遭到人们的批判,但是人们批判的也不是真实的孔子,是假孔子。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他说过这样的话: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在黑格尔看来,孔子的哲学是肤浅的生活常识性内容,谈不上深刻,这个和中国人认为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正好相反。这反映了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孔子思想符合中国的一句哲言:大道至简。

解释《论语》的书籍很多,不同的人解释有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解释《论语》有不同的内容。有人解释《论语》更多的是在里面加入自己的思想认识,用自己的思想绑架孔子,汉朝的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篡改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神圣化,为统治阶级服务。朱熹把孔子的思想理解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理解为:知行合一。2000多年来孔子被无数人粉饰,人们学习的孔子是被粉饰过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

公元前195年十二月刘邦在回京师长安的路上,专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礼仪祭孔,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临孔庙祭孔的君主。从此以后孔子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不断的升官加爵,孔子的子孙也跟着享受历代封建王朝的优待。

到过曲阜的人都为孔庙的宏伟建筑而感到赞叹,孔子的家庙里面不仅保存了完整的家谱,还记录了孔府详细的历史事件。人们研究孔府的记载之后发现,历史上的孔府已经变成一个横行霸道、卖官鬻爵、草菅人命的土豪劣绅,不符合孔子仁爱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已经背道而驰了。连孔子的子孙都远离了孔子的思想,可想而知社会上其他人离孔子有多么遥远。

恢复回归传统文化要回归真实的孔子,重新认识孔子是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

解释《论语》的书籍很多,大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孔子,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孔子身上。逐字逐句的解释《论语》的书也有,但是总是感觉有的内容解释的不合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有的内容一带而过,甚至没有解释,可能解释者认为这些不重要,或者是没有办法深入解释。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机缘巧合接触到了气功,二十多年没有间断,达到了普通练者没有达到的境界。气功不仅给我带来了健康快乐,还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喜欢从养生的角度去看待生活。

当我重新拿起了《论语》,对《论语》的理解和在学校学习的不一样了,感觉用养生的角度去解释《论语》更容易让人明白,对《论语》以前不理解的部分内容也豁然开朗。用养生思维的角度来解读《论语》,能更加全面的解读经典,更接近真实的孔子。

我还没有发现有人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论语》,就把对《论语》的养生感悟写了下来,有人会认为这样解释《论语》不全面,可以当做解释《论语》的一种方法,如果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去重温经典,也算是达到目的。

有的知识不知道,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没有养生知识对人来讲是危险的,养生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国学是养生的文化,这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论语》作为国学经典里面的经典,里面就有很多养生的内容,学习国学如果没有学习好这些养生的内容,那就好比是入宝山而空返,是最大的遗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以后经常按时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开篇短短的几句话里面,包含了两个快乐和一个不生气。《论语》是孔子的学生编写的,把这段话放在开头第一段应该有两种可能:一是孔子经常说这段话,或者多次说这段话;二是学生们认为这段话在孔子的思想里面很重要。

仔细研究这段话,感觉不合常理,有人也提出过疑问,但是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经常复习学过的东西可以说很重要,但是要说很愉快,人们可能都会有不同意见。大家都做过学生,感觉温习功课快乐的没有几个吧。孔子还说过: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经常复习学过的东西,就可以做老师了,这句话可能更符合实际。

有远方的朋友到来,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情感,如感动、激动、兴奋、感谢等等,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孔子引导人们要快乐,尽可能多的用快乐代替其他的情感,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尽量不生气。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第一句话是让人要多快乐,为什么?快乐可以养生,让生活中有更多的快乐,要让自己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要不断的给自己寻找快乐。美国研究人员也对700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发现了他们的长寿秘密:性格开朗,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这些寿星们的唯一共性是乐观。

从养生的角度说:“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再好的药品不如合理膳食,再好的膳食也不如拥有好心态,快乐是最好的保健品。有一句英国俗语:“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研究证实,笑能降血压;笑还能释放压力,减轻沮丧感;笑可以使人产生快感。要想快乐就应在生活中不断的去寻找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要生气。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了解我的人都是熟悉我的人,批评的话是对我的帮助,闻过则喜,我不会生气;不了解我的人批评我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没必要生气,总而言之就是不要生气。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孔子曾经被人骂是丧家犬,丧家犬指死了主人,没了家的狗,比喻那些到处乱窜无家可归的人,是一个贬义词。

“丧家犬”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面对不了解自己的人对自己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孔子不仅没有生气,还很高兴,还表扬这位同学说话有水平,形容的非常贴切。本来很尴尬的一件事情,让孔子搞的很欢乐,周围的弟子们也会被孔子的笑声感染,引起大家一阵欢乐,把旅途的劳顿抛到九霄云外。如果当时有人肉搜索,这个把孔子比喻是落水狗的人也要流传千古了。孔子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思想:人不知而不愠。

孟子说过: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这是对孔子养生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别人指出的自己的错误不仅要反思和努力改正,还要发自内心的喜悦。能做到闻过则喜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好话,听到批评的话就心中不愉快。别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多听听别人的批评有利于进步。一个人在听到别人的批评后还能快乐,那他还能碰到什么能让他不愉快的事情呢?这样的人每天都是生活在快乐之中。

《三国演义》里面有个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曹真和王朗率领曹魏的军队和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打仗,王朗倚老卖老,想羞辱诸葛亮一番。没想到诸葛亮却大骂王朗曾经是汉朝的臣子,现在却投靠曹操,“反助逆贼,同谋篡位”,“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是对待敌人的一种战术,王朗却经不起骂,一气之下,摔倒马下,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了。王朗虽说年纪大了,能随军出征,也说明他身体健康还是可以的,这个故事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也能说明生气对健康的危害还是很大的,有人是被气死的,很多的人因为生气得了病。

邻居有这样一对老夫妻,妻子为了劝老公少抽烟、少喝酒经常吵架,老婆老公每次吵架都要和老婆生气,老公认为老婆管的太宽,限制他的自由,老婆认为老公不理解她的好意。幸福的生活搞的天天都不快乐,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很多。能做到对别人的批评虚心接受已经不错了,更不要说愉快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如果能愉快的接受别人的批评,那样将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如果不是从养生的角度去解读,《论语》开篇这一段话不好理解,也有人提出疑问,这段话有什么意义。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开头讲让人要快乐,不要生气,遇到别人批评也不要生气、要快乐。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说这些又有什么目的。

从养生的角度来理解,孔子追求的是养生,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心情愉快、不生气。《论语》开篇讲这些也就顺理成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多请教与品德高尚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生了。

现在学校都在评选三好学生,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同义词。现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标准和孔子的好学生标准有很大差别,孔子认为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吃饭不要求吃饱,住的不要求安逸,勤于干事少说话,用品德好的人做榜样来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有一句话被人们忽视:食无求饱,很少有人去研究这句话。

《论语》中多次出现君子这个词,君子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之多。君子也多次出现在其他古代文字中,《诗经》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诗句,对君子的解释很多,君子的定义是什么?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和努力追求道德高尚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养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君子也是一个追求养生的人。参照《论语》,现在的好学生绝大多数达不到孔子的好学生标准,很多被称为君子的人也不符合孔子定义的君子标准。

没有哪个老师会教育学生要少吃饭,也没有家长叮嘱孩子要少吃饭,都是让孩子多吃饭,大人经常问孩子的一句话是:吃饱了吗?如果有老师教育学生要少吃饭,那肯定是一个另类;如果哪个父母教育子女少吃点饭,别人会怀疑是不是亲生父母。

解读孔子的这段话,还应该对孔子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孔子时代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餐,而不是现在的一日三餐,这个有确切的证据,一日两餐是在什么时间吃,缺乏确切的记载资料。

据记载,殷商时期都是一日两餐,第一餐俗称“大食”,第二餐俗称“小食”,一直到先秦时期人们都是一日两餐,不分贵族和贫民都是一样的生活方式。孔子的时代人们晚上是不吃饭的,现在一些地区还有一日两餐的习惯。

在一日两餐的情况下孔子还不让吃饱,在现在人看来是有点太苛刻了。要想达到孔子的好学生标准,按照现在人的说法,那就要每天忍饥挨饿。现在的慢性病多、亚健康多,和吃的过饱有很大关系,孔子的食无求饱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历史上有一个模糊的上古时代,那时候人们的寿命普遍比较长,传说三皇五帝都有百岁高龄,做为国家领导人如此长寿似乎不符合规律。历史记载姜子牙七十多岁才被周文王发现,活了一百多岁。春秋时期有个百里奚也是70多岁才到秦国担任宰相,也是活了一百多岁。老子也是一个长寿明星,活了160多岁,现代人很疑惑,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都很长寿?那是一个追求养生的时代,后来人们逐渐放弃了对养生的追求,按照孔子的说法是:礼坏乐崩。

孔子把少吃饭作为好学生的第一标准,好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人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想有个健康的身体,首先就不能吃的太饱。在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孔子已经认识到节制饮食才能更健康,并且把这个思想贯穿到他的教学中。

现在人的生活水平远高于孔子生活的时代,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评比活动和食不求饱联系在一起,提倡孔子的食无求饱思想,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现在的评比活动很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好党员、好干部、好丈夫、好妻子、好人、三好学生等等,如果加上孔子食不求饱的标准,没有几个是合格的。

2011年上海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癌症死亡事件,在网上引起围观。于娟是个32岁海归女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这些在人们眼里都是令人羡慕的光环。于娟是家中的独女,一路上学到留洋博士,拿到了学生能达到的最高学历,刚回国在复旦大学教学,儿子刚会叫妈妈,幸福才刚刚开始。2010年元旦于娟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记录下癌症治疗期间的点点滴滴和个人感悟,发到微博上,点击率很高,在网民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于娟认为自己得乳腺癌的概率很低,她这样写到:“第一,我没有遗传;第二,我的体质很好;第三,我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岁以上人群,我只有31岁。”

于娟上学上到博士,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唯独缺乏养生知识。喜欢吃肉的人容易得乳腺癌,暴饮暴食的人也容易得癌症,这两个方面于娟都严重违背,她得乳腺癌也不是很意外。一个博士没有饮食养生的知识,对疾病也没有防范意识,这倒是让人感觉很意外。

于娟在饮食上喜欢尝鲜,吃过很多普通人没有吃过的东西,有孔雀、海鸥、鲸鱼、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驯鹿、麂子、锦雉、野猪、五步蛇等珍稀动物。于娟还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于娟因为食量大出名,在欧洲的时候女导师就经常请她吃饭,老太太没有胃口,看于娟吃饭吃得风卷残云很是受感染,有于娟陪餐可以增加食欲。吃饭若是桌上无荤,于娟就会兴趣索然,即便吃了很多也感觉没吃饭一样。

于娟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上到博士,没有老师给她讲过:食无求饱,于娟最后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得癌症和饮食过饱有直接的关系。于娟的生活习惯违反了孔子的几条养生原则,第一个是食无求饱;第二个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也就是吃肉的量少于素食;第三个是割不正不食。孔子对切的不合适的肉都不吃,更不用说去吃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如果认真学习好《论语》里面的养生思想,于娟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许多的知识,唯独没有养生知识,老师传授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唯独没有传授养生的知识。

讲《论语》的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把《论语》和养生联系在一起。研究《论语》的养生智慧,可以避免更多于娟的悲剧发生。不算学前教育,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加起来一二十年的学习时间,学了那么多知识,唯独没有学习养生的知识。2017年统计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5岁,男性为74岁,女性为77岁,很多知识分子没达到这个年龄。这对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寿命越短。

减少吃饭对健康有什么具体的益处,西方科学家做过系统的研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恒河猴为对象开展长期研究,研究选择恒河猴为对象的原因是人类与恒河猴93%的基因相同。研究发现,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最长寿命达到43岁(超过该猴群平均寿命20岁),减少进食量的恒河猴身体更健康,其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降低50%以上,糖尿病发病率为0。在为期20年的观察研究中,控制进食量的猴子,死亡率仅为13%,而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高出前者近3倍,高达37%。

美国科学家把猴子分成两组,每组各100只,一组任其吃饱,一组控制饮食。10年后,敞开吃饱的一组,死了50只,其余活着的也是胖猴多、病猴多;而另一组猴子苗条健康,很少生病,才死去12只。

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专家苏珊罗伯茨及其研究小组对218名21~50岁的参试者研究发现,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肿瘤减少25%,整体血压更低。

国民党元老张群活了102岁。张群的养生方法是:饮食有节。张群年轻的时候身体素质并不是很好,他曾经有很多身体强壮的朋友,自负身体素质好,暴饮暴食,有的中年暴亡,有的未老先衰。张群的养生之道是:贵在节制、细水长流。

科学证明吃的过饱容易引起多种疾病:1.肥胖,吃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造成肥胖,肥胖会带来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可能达到上百种。2.胃病,吃得过饱造成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2-3天就应修复一次。如果上顿还未消化,下顿又填满胃部,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还会引发胃溃疡等疾病。3.肠道疾病,中国台湾科学家发现,脂肪堵塞在肠道里,会造成肠阻塞。4.疲劳,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5.癌症,日本科学家发现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6.老年痴呆,日本关东大学公布的研究发现,30%~40%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其病因与其年轻时吃的过饱有关。7.骨质疏松,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8.肾病,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9.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10.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古话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终日饱食会使血液过久地滞留、存积于胃肠组织内,致使大脑缺血、缺氧,妨碍脑细胞发育,降低智商,致使大脑早衰。经济发展,人们的体重也随着增加,许多人中年以后就开始发福,和吃的过饱有关系,大多慢性病和亚健康都和吃的过饱有关系。

科学发现:人的寿命是由人体细胞决定的,细胞要不停的分裂,以生成新的细胞代替死去的细胞,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人的死亡是由于细胞停止了分裂,不再生成新的细胞,寒带温度低,导致细胞分裂速度降低,热带的高温环境让人的细胞分裂加快了,寿命也就缩短了。吃得太多或者吃得“太好”,都会加速脂肪细胞的分裂,使脂肪细胞的数量早早突破正常值,甚至远超一个成年人的正常值。

很多人的生活环境四季如春,到哪里都有空调,家里有空调,出门坐车有空调,办公室有空调,一年四季都可以穿同样的衣服,造成免疫力降低,每到季节变换就容易感冒,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人健康受损。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曾经被人们膜拜,也曾经被批判,缺乏的是全面解读。人们对《论语》的误解太深,人们谈论的孔子和真实的孔子思想是不完全一样的。没有学习孔子的养生思想就好比入宝山而空返,现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下降,最好的办法还是到孔子思想中寻找解决的方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着也。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也可以啊,只是不如贫穷却很快乐,富有却注重礼仪。

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的对话,一句话就把两个人的境界区别开了。子贡的思想和大多数人的思想一样,贫穷了也仍然不说违心的、不符合实际的话,富有的也仍然不骄横,做人要低调。能做到这样的人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人人称赞的好人,子贡的话代表了人们的普遍想法。孔子却说:不如贫穷的时候更加快乐,富有的时候更加注重礼仪。

孔子为什么让人在贫穷的时候要保持快乐?因为快乐可以养生。

孔子在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向养生,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每个人都应该把养生放在第一位。快乐和贫富无关,贫穷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就像小孩子更容易快乐一样。人在富有的时候不容易快乐,因为顾虑的东西太多了,人富有以后要注重礼仪,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养生的目的。

西方的智者都已经看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只有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难题。《论语》作为记录孔子思想的主要经典,更需要深入的研究。

孔子思想的先进性没有被发掘出来,不能因为不理解就认为经典是错的。从普通人的观点来看圣人的某些东西可能是错误的,这恰恰是我们和圣人的差距,圣人比普通人看的更远,圣人的思想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不理解的需要慢慢理解,但是不能武断的说圣人的话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