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64

第64章 鼎与养生

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军事,也就是说,国家有两件重要的大事,一件是祭祀,一件是军事。祭祀是和神沟通的方式,代表着民众的信仰,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力量。祭祀器具的地位就显得很重要,鼎作为祭祀的重要器具也含有深刻的寓意。

“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今天仍然人们喜欢用鼎来表达感情,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中国政府赠送了世纪宝鼎,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一九九五年十月”。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是古代的烹饪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蒸。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从禹铸九鼎开始,鼎就从普通的炊器上升为传国重器。从商代至周朝,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当时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大禹治水成功后,用九州进贡得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将勘测所认识的地理状况,按九州划分,分别铭刻在九个鼎上,九鼎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的地图。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各州的山川地图都铸在上面,九鼎象征着九州。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显示夏王大禹是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鼎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鼎崇拜,直到现在国人仍然有鼎崇拜。

夏朝为商所灭,九鼎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成语定鼎中原的意思是把国都建在中原地区的洛阳,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

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洛阳也就成为了周朝的都城。至今在洛阳市还有一条重要的街道:定鼎路。

古人把建国都称为定鼎,可见鼎在国家礼器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自从禹铸九鼎,鼎就从一般的炊具而发展为传国重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历史上还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这说明了鼎对于国家的重要,鼎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各代帝王将它作为传国之宝。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国渐强,诸侯各国都希望拥有“九鼎”,发生了几次兴师求鼎的战争,到了周显王时期,九鼎没入泗水彭城下。秦始皇时九鼎又现于泗水,秦始皇大喜,以为这是自己理当继承霸业的征兆,于是派数千人潜入水中打捞,结果拴鼎的绳子被“龙齿”咬断没有成功。也有一种说法是九鼎是在周宗室罹乱时被周室自行销毁了。

这几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有一点很明确:九鼎是在战国期间丢失了。九鼎丢失的时间和孔子说的礼坏乐崩的时间高度重合,九鼎的消失时间也是人们养生理念淡薄开始的时间。

鼎崇拜也可以认为是养生崇拜,夏、商、周是鼎崇拜的时代,也是人们高度关注养生的时代。九鼎虽然消失了,人们的鼎崇拜没有完全消失。儒、佛、道三家宗教用的香炉都是用的鼎,很多家庭都有香炉,他可能祭拜的是自己的祖先,也可能是观音,也可能是关公,也可能是孔子,但是都是使用一样的香炉,香炉就是缩小版的鼎。

佛教、道教、儒教的宗教活动场所都焚香,焚香的地方也必定有一个香炉,香炉的大小有差别,材质也差别很大,有铜的,有铁的,也有陶的,但式样大致是一样的,都是按照鼎的样式制造的,这也是这三家宗教的共同点。这里面也隐含了一个中华文化的重要密码……养生崇拜。

佛、儒、道三教有一个共同的宗教礼仪----烧香,西方宗教没有烧香的礼仪。焚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古人在举行重要的仪式前会焚香、沐浴。有的人喜欢经常在家焚香,净化室内空气,杀菌消毒,中医运用植物熏蒸法治疗多种疾病。人们在端午节还有挂香袋、戴艾蒿、斗百草的习俗,唐代有品香、闻香、斗香的记载。

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都记载有熏香治病的方法,用中药植物的芳香气味治疗疾病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属于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熏香原料的不同,制出的香有品性各异的功能。

烧香不仅仅是宗教的礼仪,也是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人烧香和宗教无关,和养生有关。熏香的历史很悠久,可以熏香衣物、消除疲劳、驱散蚊虫,熏香在古代非常流行,是贵族阶级和文人墨客生活的日常生活内容。佛、儒、道都选择烧香作用宗教礼仪,都选择鼎作为烧香的礼器,这三个宗教有共同的养生追求。

鼎是古人做饭的器具,材质有陶的、青铜的、铁的。从烹饪的角度来看,鼎是最适合熬粥和蒸饭的炊具,鼎也只能熬粥和蒸饭,用鼎做饭的古人每天都在喝粥和吃蒸的食物。

中医认为粥是天下第一补药,医圣张仲景认为喝粥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养生;药圣李时珍认为早上喝粥对人的胃很有益处,可以补脾胃,是养生的好方法。南宋词人陆游活了85岁,老年身体还相当结实,眼不花,耳不聋,这与他爱喝粥有很大关系。陆游一生喜欢喝粥,还写下了《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生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美国的哈弗大学教授花了15年的时间跟踪记录,证明喝粥的好处:喝粥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古人远古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喝粥的养生效果,并且把做粥的工具鼎升级当做礼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妇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出土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出土了著名的司母辛铭大方鼎,高80.1厘米,长64厘米,宽48厘米,重128公斤。

鼎既是礼器,也是做饭的炊具。首次出土的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非常方便。蒸菜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已出现,足以说明古人追求的是养生饮食。西餐没有蒸的概念,西餐里面出名的法式西餐也没有蒸的菜,蒸菜是中国人独有的烹饪方式。

蒸菜有其他烹饪方式不能比拟的好处,主要以下四点,一:保留营养,蒸菜的温度只有100℃,能够保留食物本身95%的营养,炒菜的油温可达到三百度左右,破坏了食物中80%的营养,维生素几乎完全消失,蒸菜所保留的营养远远超过其他任何的烹调方法。二:低热量低脂肪,蒸菜不需要油脂,是低热量低脂肪的健康食品。三:少盐,蒸菜能更多的保留食物本身的香味,蒸菜不需要添加更多的食盐。四:食物都可以用来蒸,基本没有不能蒸的蔬菜。

代表美国文化的肯德基、麦当劳等美式快餐以油炸为主,油炸食品危害健康,长期食用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研究发现,全球大约35%的心脏病与油炸食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餐里面,油炸食品非常少,油炸一直中餐的非主流烹饪方式。

中国一直存在着鼎崇拜,鼎崇拜也可以理解为养生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