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43

第43章 审美观里的养生思维

中西方的差别很大,不论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绘画、建筑,中国和西方的不一样,并且差别非常明显,包括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审美观的差别造成的,中西方的审美观差别是全方面的。

西方的绘画画面大多数很丰富,以油画为代表,人物画喜欢人物众多,风景画喜欢把色彩画满,白色的空白处也要用白色的颜料画上,看着很热闹;中国画一般不会画满,很多地方要留白,人物画上人物不会多,风景图也喜欢画几种植物。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一幅画上面只有两只对虾,这代表中国画的风格。

西方画多反映动态的瞬间画面,惟妙惟肖;中国画多反映最美的瞬间画面,让人看了安静,静有助于养生。

中国画家学习西洋画,画到最后画的仍然是中国式的西洋画,只是油彩更丰富了一些。一些西方的现代派、抽象派画风来到中国,刚开始以吸引眼球的标新立异为看点,但是不长时间就销声匿迹了,大多数中国人不喜欢。

西洋画讲究实,色彩把画布画的满满的,少画一点都还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国画则不然,有的一个画面上面只有一棵花草或者是一个小动物,其他地方全是空白,专业术语叫留白。西方山水画以写实为主,中国的山水画以写意为主,中国画的内容大多是作者内心最美的风景,和实景有差距,在现实中可能找不到原型。

西洋画追求的是真实,中国画追求的是养生,追求养生之美,这是国人独有的审美标准,就是以静为美。中国画多以静为主题,人物画也多以静态为主题,没有西洋画的热闹,以静为美是中国人养生思维在中国画中的体现。中国画里面的人物画人数也不会多,且多为静态。西洋人物画的内容大多很热闹,一般人物比较多,人物多为动态,形态各异,细节惟妙惟肖。

国画和书法是孪生姐妹,每一幅好的画上面还要有好的书法。没有书法的国画不能算是完整的作品,人们在悬挂画的时候还要为画配上一幅书法对联,这样才是完美的艺术组合。

中国画把许多动物、植物赋予了象征意义,不懂得这些寓意,很难看懂中国画。马是寓意马到成功,仙鹤寓意长寿,老鹰寓意志向高远,鹿寓意禄,猴寓意封侯,鸡寓意吉。一幅画上画了一个葫芦和几片叶子,寓意福禄满门,牡丹象征荣华富贵,荷花象征洁身自好,葡萄寓意多子,桃子寓意长寿,石榴寓意多子和笑口常开,荔枝寓意利。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花象征高洁、坚强;兰花象征品德高洁,兰花是君子的代名词;竹子象征谦虚、刚直不阿、有气节,坚持自我;菊花象征高雅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中国画喜欢选取吉祥的题材,让人看了以后心情愉悦。

明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不仅爱画竹子,还喜欢种竹子,对竹子到了痴迷的程度。人们在家里挂上自己喜欢的四君子画,表达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文人雅士家里种点竹子、梅花,最有代表性的是无锡荣氏梅园,位于无锡市西郊,是久享盛誉的赏梅胜地,曾是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私家花园。老百姓家里养的最多的是兰花,在中国种植、销售兰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行业。各地喜欢兰花的人还有兰花协会,定期举办兰花展览,交流养花经验,国人对兰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国人善于在平常中寻找让人心情愉悦的理由,把事物赋予吉祥的寓意,让人随时随地能找到开心的理由,一些数字也被赋予了吉祥寓意,6和8寓意顺利和发财,车号、手机号带6、8的都很抢手。现在许多大楼都有地下室,地下室人们开始称为负一楼,后来有人认为负字没有这个富字寓意好,把负一楼改成富一楼,这样称呼寓意吉祥,人们就都接受了这个新名词。

西洋画的著名画家梵高,他的许多画作是在精神病院里面画的,37岁自杀身亡。中国画的画家大多也是书法家,他们的寿命远高于人均寿命。中国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活了93岁,90多岁仍然可以作画,中国画画家的平均寿命高于西洋画家的平均寿命。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建筑的审美差别很大,最突出的是宗教建筑。西班牙有一个教堂建了100多年还没有建成,他的造型让看到照片的人都感觉到惊恐。西方的教堂总是让人有不安的感觉,中国的传统建筑让人产生安静的感觉,宗教建筑更是达到了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极致。

中国的传统建筑房顶都是弯曲的,西方建筑的房顶都是直线的,中国人以曲为美。在茶叶生产工序里面有一道捻揉的工序,把茶叶变的曲曲弯弯,不能改变茶叶的味道,只为改变茶叶的外观。

中华文化里面有个女娲的传说,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女娲和伏羲的标准合影都是缠绕在一起的。《伏羲女娲图》是唐一位不知名作者(公元618~907年)用绢本设色而成的,纵长220厘米,横长116.5厘米。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描绘的是伏羲女娲相拥**的景象,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伏羲手持矩,女娲手持规,代表天地方圆,下身蛇尾相交,交合七段,为同类绢画中交合最长的一幅。人类发现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30年后,一个西方人发现了这张图上蛇尾的交缠,是双螺旋线的结构方式,也是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

这幅画不能简单的认为是龙崇拜或者生殖崇拜的图腾,还蕴含着更深刻的寓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了DNA的结构就是螺旋交叉,和女娲、伏羲的图像有些相似。生命的本质就是弯曲的,以曲为美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西方建筑的两边屋檐大多形成小于60度的夹角,以教堂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房檐角度大多是90度以上的夹角。解释这个差别最好用黄金分割线律,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现:一条线段的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于另一部分同整个线段的比是0.618,这样的比例会给人最大的美感。后来这一神奇的比例关系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把直线按角度来黄金分割,180X0.618=111.24,得出最美的黄金分割角度是111度,这个角度和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角度是基本吻合的。

许多人不信佛教,也会买票去欣赏寺院的建筑文化。人们戏称在中国旅游是:白天进庙,晚上睡觉。人们会买票进寺庙参观,很少有人会买票进教堂参观,这和基督教建筑不符合国人的审美有很大关系。

北京的颐和园、故宫都是皇家园林,苏州的园林是老百姓建的园林,他们外观很相似,差别主要是大小。一些居民小区、公园也建有亭台廊阁、假山小桥,和园林建筑有相同之处。园林建筑是国人心中最美的建筑,寺庙的建筑也是园林建筑的一种形式,如果把故宫的照片和寺院的照片放在一起,感觉很相似。

许多历史的发生都和亭子有关系,亭子和中华文化有紧密的关系,许多著名的亭子都留有名人的墨宝。长沙的爱晚亭三个字是毛公所书,兰亭更是因为王羲之写的《兰亭序》而闻名天下,成为书法家朝圣之地,醉翁亭因为欧阳修的一篇散文《醉翁亭记》而名声大噪。亭子一般都有对联,有的亭子还有诗歌等文化石刻。

亭子在传统的建筑中独具一格,人们对亭子的喜欢跨越千年不减。亭子是为美而存在的。亭子在国画里面很常见,特别是山水画,如果有个亭子,感觉画面马上就生动起来,亭子是风景中美丽的点缀。亭子在中国无处不在,亭子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讲究,亭子的顶部都是勾心斗角,几千年来,亭子的式样没有多大改变。

西方人喜欢穿西装打领带,有的打领结,西方人以此为美,这是西方人的审美观。中国人也喜欢穿西装,但是很少人打领带,打领结的更少。领带、领结影响呼吸不养生,不养生的东西谈不上美,这是国人的审美观。

国人的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美食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人在吃饭的时候看到色彩鲜艳漂亮的美食,心情会更愉悦。

子曰:色恶,不食。食物要色、香、味俱全,颜色不好的不吃,变味的不吃,有臭味的不吃,特别是那些变质、变味的肉更不能吃。孔子的饮食思想对国人的饮食影响很大,国人对饮食的要求是色、香、味俱全,不同的人对香和味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色却是国人对饮食共同的要求,好吃的食物还要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