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32

第32章 民间故事里的养生智慧

民间故事的创作者是人民群众,传播者也是人民群众,有的民间故事没有文字记载,靠老百姓口口相传流传下来。民间故事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可以流传几千年,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有文字记载的作品会失传,民间故事的生命力更强。

有的传统节日就来源于民间传说故事。中国人有两个重要的团聚的节日,一个是过年,一个是中秋节。过年源自一个恐怖的故事,年是来自海底的怪兽,每到除夕就到人间作恶,人们在除夕张灯结彩、放鞭炮是为了驱逐年这个怪兽,过年在国人这里被演变成欢乐的节日。中秋节来自凄美的嫦娥奔月故事,嫦娥因为吃了长生不老药飞上了月宫,他的丈夫后羿非常思念妻子,月圆之夜在家里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最爱吃的点心和鲜果,遥祭远在月宫的嫦娥。后来这个习俗就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都在家里摆上香案,放上月饼,祈求吉祥平安。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中秋节亲朋好友之间送月饼来表达美好的祝愿。

不少地名都来源于民间故事,中原地区不少地名都和王莽撵刘秀的故事有关。人们对这些传说故事津津乐道,有的还用石碑刻上地方名字由来的传说故事,成为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历史有官方记载的正史,也有个人记载的历史,还有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人们把官方以外的历史都叫做野史。民间故事也离不开时代的背景,这就形成了两种历史,一个是官方记载的历史,另一个是民间传说的历史,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物的描述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民间传说的力量太大,甚至可以代替官方记载的历史,群众喜欢的传说故事代替了真实的历史。

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年,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写出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本集体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改变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老百姓更愿意相信《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历史,无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历史。关羽在《三国演义》里面是被神化的人物,并且步步高升,先被老百姓尊称为关公,后来又被尊称关帝。关公成为儒家忠义文化的代表,受到人们的焚香膜拜,成为老百姓心中忠义的化身。

四大民间故事广为流传,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还经常不断被翻拍,观众热情依然不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物都被神话了,主人公有普通人没有的本领,能在人、鬼、神之间来回穿梭,故事的结尾都是以大团圆结尾。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无数人的再创造、修改,传播的过程也是修改的过程,修改到人们满意为止。

《白蛇传》的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恩德,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是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此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最初的版本中白娘子是吃人的妖怪,法海是降妖的法师,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白娘子变成了追求人和鬼之间的跨界自由爱情的漂亮、贤惠女子,还是会治病救人的好医生,法海从代表正义的降妖和尚变成了破坏他人幸福爱情的坏人,成为反动势力的代表。白娘子受人同情和支持,法海受人指责,剧情的反转也反映了国人的鬼神观和爱情观,人和鬼神可以有跨界的纯真爱情。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可以在神话传说中得到,只要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就好。

《牛郎织女》的故事按照西方人的标准是一个悲剧。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叫牛郎的孤儿,随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对他不好,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领十头回来,否则永远不要回去。沮丧之时他得到高人指点,在伏牛山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黄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间,牛郎将其领回家。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们洗澡游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个的衣服,那个仙女名字叫织女,两人相识,遁入爱河,后生育有龙凤胎,因此触犯天规,织女被带回天界。

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腾云驾雾。牛郎终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化作“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团聚。王母娘娘也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准许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人在鹊桥相会。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扁担中,上天与织女团聚。

故事的结尾本来是个悲剧,但是被无数的传播者改成最浪漫的结尾,人间的牛郎和仙界的织女在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小时候大人还让我们在七月七晚上站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对话。牛郎织女的故事创造了一个节日----七夕节,这是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会在院内摆上瓜果贡品,向织女祈求智巧,祈祷福禄寿。由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演变出来的节日不多,七夕节是一个特例,可见老百姓对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喜爱。

西方人把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孟姜女哭长城》绝对是应该属于悲剧,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给丈夫送棉衣,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痛哭在长城脚下,三天三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最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也确实算是个悲剧故事,但是老百姓不满意,后来又加上了一段:龙王爷和龙女都很同情孟姜女,把跳海的孟姜女接到龙宫里面居住,在龙宫里和丈夫团聚。这样故事结尾又成喜剧性的,悲剧又变成了喜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祝员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途中邂逅求学的梁山伯,两个人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义结金兰。二人同。到杭州拜师,同窗共读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不知她是女子。祝父思女,英台只得回乡。临行前对山伯表白了自己的身份与情感。

山伯家贫,待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二人凄然而别,立下誓言:生不同衾,死要同穴!后山伯被朝廷任命为县令,但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被迫出嫁时,绕去山伯墓前祭奠,就在此时,墓碑崩裂,英台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蹁跹飞舞。

两个人相爱,生不能做夫妻,死后两人化蝶而去,看到蝴蝶人们就会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人们把蝴蝶作为爱情的象征,许多诗歌、歌曲都以蝴蝶为题材来歌颂爱情。

民间故事不分悲剧、喜剧,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每个民间故事都有大家认为圆满的结局,不满意就修改,修改到大家都满意为止。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这个爱好影响到影视剧的创作,电影电视结局都是大部分人认为圆满的。有人批评说中国的电视剧结尾不好,没有悬念,不像西方的影视剧,留有悬念,这反映的是国人的养生思维,结局圆满符合国人的养生思维。电影电视是一种娱乐活动,应该让人看了以后心情愉悦,如果还要在看完电视剧以后替编剧编写结尾,心静不下来,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