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03

第3章 宗教与养生

在当今的世界上,90%的战争和地区冲突和宗教有关,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感到十分震惊。宗教一方面让人向善,一方面又制造流血冲突。宗教对人类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只能用混乱来解释宗教对世界产生的作用。

各种宗教在中国都有存在,但是没有因为宗教问题引发战争,各个宗教之间很和谐。许多的名山大川都是佛儒道三家宗教共同的聚居地。西方宗教的传播大多和战争有密切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宗教--佛教却是古人不畏艰辛、不远万里去取来的。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神话了唐僧西天取经的艰辛过程,这部小说的知名度很高,深受人们的喜爱。《西游记》还被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搬上舞台,有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美猴王》,有老年人喜欢的戏剧《三打白骨精》,有年轻人喜欢的电视剧《西游记》。

古人为什么不远万里去学习佛教,而不是其他宗教。这个问题在我练习一段时间养生气功后明白了,佛教是追求养生的宗教。佛教中的打坐方式和养生气功的一样,佛像的微笑是养生气功中的似笑非笑的最佳范例。我起初对养生气功中的下颚内收不理解,一个老师说,你见过仰脸的佛像吗?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在练养生气功遇到问题时去找佛教,总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佛教、道教、儒教都有打坐的修炼方式,虽然细节上面有差别,但是基本要求是一样的。打坐又称静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杂念,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打坐可以让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心安定下来,气脉自然畅通,打坐还可以消除疲劳,增强记忆能力。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对40 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数据显示:只要静坐5~1 0 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 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 个小时后的变化,同时发现受试者血液中被称为“疲劳素”的乳酸浓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而当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时,其记忆力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之间的差别很大,这是佛教和当地文化相融合的结果。藏传佛教也是佛教的一个分支,藏传佛教有用人体器官做的法器,这方面的内容太敏感,不便多讲,可以在网上搜索,这在中国的主流文化看来是不能容忍的,不符合国人的养生思维。日本佛教允许和尚结婚生子,吃肉喝酒也是可以的,日本的佛教没有太多的戒律。印度的佛教寺院至今还有专门为出家人服务的女支女,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中国的主流佛教戒律很多,不能吃肉,不能和异性有亲密的接触,更不要说结婚生子了。

西方的不同宗教、相同宗教的不同教派都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流血冲突和战争。西方宗教的传播和战争关系紧密相连,十字军东征就是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参与下进行的,这场战争持续了近200年,应该算是宗教发动的军事行动,前后共计进行了九次,死亡人数超过100万,这场战争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贵州的铜仁市锦江广场伫立着三尊铜像:一个是孔子像,孔子气象敦和,凝目沉思;一个是释迦牟尼像,释迦摩尼慈眉善目,保佑着芸芸众生;另一个是老子像,老子像则透出一股飘逸。铜仁名字的由来,就因了这三尊“铜人:元朝时有渔人潜入江底,看见有三个铜像,就把他们拉出来了,这三个铜像分别是孔子、老子和释迦摩尼。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天送来的,就很隆重的把这三个铜人供奉起来,政府就把这里叫铜人,后来又把人改成仁。

铜仁所在的贵州地区一直以来是人们认为的蛮荒之地,佛、儒、道三个宗教在这里很少传播,怎么向当地人传教,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西方人十字军东征和铜人传教的故事对比,这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铜仁名字的故事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中国人喜欢用智慧达到目的,西方人喜欢用武力达到目的。

中国的佛、儒、道三个宗教之间很和谐,不仅没有冲突,甚至还在一起谈经论道。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画-----佛、儒、道三圣论道图,人们更关心的是佛、儒、道三圣在一起讨论什么道?他们有什么共同的话题?他们是在讨论养生之道,因为养生是这三个宗教共同的追求。

在嵩山少林寺有这样一个碑刻《混元三教九流图》,里面的三圣图,左边看是老子像,右边看是孔子像,整体看是释迦牟尼像,用这幅图来代言中华文化最合适,包容和融合是中华文化的特点。这也证明了佛儒道这三个宗教在中国一直很和谐。

佛、儒、道三个宗教有大致相同的宗教礼仪,三个宗教礼仪的主题都是叩拜,叩拜的方式差别也不大,都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叩拜可以活动人体的多个关节,特别对脊椎的活动效果最明显,叩拜为什么养生这个话题我们在其他章节做详细的讨论。基督教的做礼拜是以唱赞美歌为主,没有叩拜的礼仪,也不烧香。

佛、儒、道三教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教礼仪----烧香,西方宗教没有烧香的礼仪。焚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古人在举行重要的仪式前会焚香、沐浴,有一个非常浪漫的成语:红袖添香,这是读书人心中理想的读书生活。

中医运用植物熏蒸法治疗各种疾病,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斗百草的习俗,唐代还有品香、闻香、斗香的记载。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都记载有熏香治病的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香的医疗用途,对熏香疗法的作用非常重视。

利用中药植物的芳香气味治疗疾病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属于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燃烧发出的气味可以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原料不同,制出的香有品性各异的功能。

烧香不仅仅是宗教的礼仪,还是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人烧香和宗教无关,和养生有关,焚香是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汉代就有焚香净化空气,消除瘟疫的记载,汉代盛行用熏炉来作卫生防疫,唐宋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用于烟熏防治病的成药。

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在端午节、重阳节采用中草药薰灸,达到辟瘟驱毒,预防瘟病流行的作用,在瘟病流行时挽救了众多的生命。2003年春季暴发的非典型性肺炎,有专家建议用艾叶烟熏的方法来防治疫情。

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香薰苹果的气味可以使焦虑的人降低血压、避惊慌;薰衣草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提高警觉。辛辛那提大学的检验结果:空气中加入香气,可提高工作效率。

芳香疗法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养生、美容的方式,利用从芬芳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或花朵中萃取出来的精化—--精油,通过按摩、薰蒸、喷雾等方法进入人体,利用精油的芳香来调理身体,达到美容养生的功效。芳香疗法和熏香相似,是熏香疗法的升级。

年轻人大多不了解基督教,却喜欢过圣诞节。圣诞节来临,各个商家服务员都戴圣诞老人帽子,门口挂圣诞树,商家打折促销,年轻人彻夜狂欢,大家都很高兴。很多数人不知道圣诞节的来历,连教堂都没有进过,更谈不上信仰基督教。过圣诞节是因为快乐,有可以快乐的机会大家不会错过。

平安夜送苹果成为一种时尚,超市都把圣诞节前卖平安果当做一件大事,买平安果,图个吉利。在中国只要是寓意吉利的东西很快就能风行,大家都喜欢图个吉利。

国人的宽容和善良是虔诚信仰某个宗教的宗教徒达不到的,大多数中国人是多宗教信仰,不虔诚信仰某种宗教的国人反而更宽容和善良,这说明国人的信仰更高级。

外国人戏称来中国旅游是“白天进庙,晚上睡觉”,国人的旅游也大致是这个套路。很多人连寺、庙都分不清楚,佛教是寺,道教是庙,但这不影响人们参拜的热情,进庙烧香,见佛拜佛。寺庙内外都很热闹,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目的来到这里,烧香许愿的、求子拜佛的、问事算卦的、算命抽签的......各种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很多寺庙都修葺一新,成为地方的摇钱树,买票才能进去烧香拜佛,这依然不能阻挡人们的热情。近代西方的心理学传入中国,一直行走在边缘地带,进入不了国人的主流文化,与中国的宗教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喜欢有问题找神仙,到处烧香拜佛,相信总有一个神仙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佛教进入中国,融入了中华文化,做了符合国人养生思维的改革。基督教和佛教在唐朝进入中国,当时基督教的名字叫景教,后来慢慢没有了存在感。基督教最近几十年发展很快,很多村庄都建有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进入国人的主流文化。

基督教的很多宗教符号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如果不作出符合国人养生思维的改革,不会被主流社会接受。基督教的教堂建筑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人们能花钱去寺庙参观,很少人去教堂参观,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佛像都是笑的,有的是大笑,更多的是似笑非笑,这是养生的大自在境界,看到佛像笑人也会愉快。基督教的十字架上面的耶稣是被钉在上面的的,表情一定是痛苦的,看到这样的表情也会让观看者心情也不愉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当中人的情绪可以传染,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大部分的人在看到别人表达情感时,往往会激发自己产生出与别人相同的情感。

众多在家修行的居士,他们没有剃发,但是仍然按照寺院里面和尚的要求在家吃斋念佛。佛珠是佛教的宗教符号,道士也戴珠子,很多戴佛珠的人却是为了美观和养生,捻佛珠可以让人排除杂念。念佛可以让人内心安静,达到空的境界,念佛、向佛的人长寿。

基督教注重做礼拜,每个星期都要去教堂做礼拜,礼拜天就出自基督教。佛教、道教、儒家更注重自身的修炼,不注重外在的形式,有的信佛的人一生没有进过几次寺院,但是这不代表他信佛不虔诚。人们会在家请了一尊菩萨烧香供奉,请个玉石菩萨吊坠挂在身上保佑平安。玉石是国人情有独钟的爱好,玉石和佛教的结合是佛教和国人养生思维融合的结果。

佛教的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很难分清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清晰界限。台湾马英九先生办公室挂的一幅字:万事皆空善不空。这是儒家思想还是佛家的思想,还是道家的思想?不好说。

在宗教历史上有两个传说,看似孤立的,但是如果放在一起看,有一个定的合理化。这是佛教和道教之间的传说--老子化胡的故事:老子姓李名耳,曾经担任过周朝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26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当地的一个官员尹喜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尹喜,就是著名的《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

老子出函谷关向西,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去了印度、西域等外国去教化胡人了。《史记》笼统地说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传说老子在那里变成了释迦牟尼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老子化胡”的传说。

还有一个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传说故事--耶稣在印度。耶稣生在马槽,中年开始讲道,他的成长时期是一片空白,耶稣在12岁至32岁之间的事迹没有在任何经典中提及,引来了后人的猜测。有人考证说耶稣这一段时间是来东方学习佛教,还在一个寺院找到了耶稣在那里的记载,一个德国人还专门写了一本《耶稣在印度》的书。我们不去探讨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各个宗教之间不是孤立的发展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方人是神崇拜,中国人是祖先崇拜,西方人重视和神的联系,中国人重视和祖先的联系。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用这句话来比喻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最为合适。国人对宗教不存在信与不信,有益于养生的就接受,不利于养生的就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