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14

第14章 佛教的养生思维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佛教开始仅在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后来传教士到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一些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在不到100年的时间佛教就在印度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大量的佛教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

佛的意思就是开悟的人,按照佛教的说法,佛不在天上,也不在人间,而是在人的心里,佛是指达到某种境界的修炼者。佛教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追求度自己成佛,大乘佛教追求度他人成佛。佛教进入中国后,大乘佛教逐步兴盛了,小乘佛教逐渐衰弱了。

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从西域传入我国,是我国的主流宗教,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取的就是大乘佛法,历经磨难,前后历时17年,在印度游历了许多地方,回来后翻译了大量的佛经。玄奘还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西行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宗教政治、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所见所闻,成为中印两国研究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献。玄奘取经的故事被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演义成长篇小说《西游记》,是古代小说经典四大名著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西方宗教的传播大多是依靠战争,现在的地区冲突仍然离不开宗教的影子。中国的佛教是国人不远万里主动去取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的,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宗教问题引发大规模战争。

历史上中国从西方引进过两个重要的文化,一个是从印度学习佛教,另一个是从欧洲引进社会主义思想。这两个文化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发源地没有得到重视,在中国被发扬光大。佛教在印度没落,在中国却成为主流宗教;社会主义在他的发源地欧洲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佛教、基督教等世界主要宗教大致在同一时期进入中国,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佛教,而不是其他宗教?佛教和社会主义都是追求人人平等,佛教符合国人的养生思维,所以佛教能在中国被发扬光大,社会主义能在中国从理论变为现实。

佛教文化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语的大量用语来自佛教,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人们已经很难把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区分开。

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也发生了改变,一些不养生的内容被抛弃了。玄奘记载当时印度佛教盛行的辩经制度,曾经在佛教界制造恐慌,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辩经被逐渐抛弃了。当时印度的佛教更多的是舍利崇拜,舍利崇拜在佛教进入中国最初也很盛行,后来逐渐消失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渐渐有了更多、更大的佛像,佛像的笑容能让看到的人心静下来。

印度有许多苦行僧,他们在恒河里洗澡,渴了喝恒河的水,有的还喜欢喝牛的尿,折磨坏了自己的身体,死了也要放到恒河里面,这些都是很不卫生的行为。中国的苦行僧很少,也没有印度苦行僧那些奇怪的行为,要说也很奇怪,印度的僧人是不参加劳动的,苦行僧也不劳动,中国的僧人都要参加劳动,还把劳动作为修行的主要内容,大多寺院都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种粮食种菜。在中国有一个名词劳动改造,犯人在监狱里要劳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其实也是劳动改造,劳动可以改造什么?改造人的思想。西方人不理解也不接受,他们甚至认为让犯人劳动是不尊重犯人的人权,这反映的是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

印度寺庙里面还有为和尚服务的女支女,这在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哪个寺庙里面出现这样的事情,都逃脱不掉被烧掉的命运。《水浒传》有一个这样的章节,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鲁智深在瓦罐寺遇到云游的和尚和道人,他们仗着有些手段,把瓦罐寺搞的乌烟瘴气,吃肉喝酒,还抢来妇女供他们享乐。鲁智深和九纹龙史进把这两和尚和道士杀了,然后一把火把瓦罐寺烧了。鲁智深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不符合养生思维的文化在中国不能长期生存,因为人民群众中间有无数的鲁智深。

佛教在流传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间,产生了许多的流派,各个流派之间的差别很大,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佛教差别很大,各国的佛教和中国的佛教也不一样,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被国人选择性的吸收学习,佛教也做出了符合国人养生思维的改变。中国的佛教是追求行善成佛,人们熟悉的济公活佛就是专门为人民解除痛苦。

在西藏地区流传的藏传佛教比较有代表性,首先是建筑的差别,布达拉宫和其他地方寺院的建筑差别很大,布达拉宫更像印度的古佛教建筑。藏传佛教以前在西藏地区是双重身份,是寺庙也是政府,寺庙里面有监狱,喇嘛还要分出精力来看管犯人,念佛的时间就少了。

日本的佛教戒律也相当的随便,和尚可以结婚生子,还可以吃肉,和尚是一种相当自由的职业,和其他职业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中国的佛教融合了国人的养生思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像的坐、站、卧和中国养生气功的动作要求是一样的,气功是古人发明的健身养生方法。每座佛像都是笑的,有的是大笑,更多的是似笑非笑,这是养生的大自在境界,看佛像就能养生。按佛像那样每天微笑更养生;按照佛像的坐、卧动作姿势要求去练习,可以达到大自在的人生境界。

佛教最早传播的时候少有佛像,在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也少有佛像。玄奘在游记中记载当时的佛教主要是舍利崇拜,很多寺院都建有宏伟的舍利塔存放佛骨。他回国不仅带有经书,还有佛骨舍利。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谏迎佛骨表》,证明当时的皇帝都很重视佛骨舍利,韩愈冒死来反对皇帝花费大量财力去供奉佛骨,当时大的寺院都还建有舍利塔,供奉佛骨舍利。舍利崇拜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后来寺院建佛像的多了,舍利塔慢慢消失了。

佛经中的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与佛教的禅宗思想有关,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影响也很大。国画注意写意,西方画注意写实,写意是为了审美的需要。

公元3世纪,在中国已经流行佛教音乐,当时的佛教音乐也叫梵呗音乐。唐代的佛教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部分保存在佛教音乐中。唐代的强盛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强盛,唐代强盛的文化影响至今,后来再也没有一个朝代的文化超过唐朝,文化的强盛是唐代被称为盛世的主要原因。

佛教音乐也一直伴随着佛教,经过了近2000年的岁月,佛教的法事仪式也被称为“音声佛事”,佛教音乐始终融于其中。佛教音乐有着很突出的审美价值和养生价值,在佛教音乐悠长的历史进程中,汇入各个朝代各个时期流行的曲调。佛教音乐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佛教音乐都很舒缓和有一定的韵律,能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佛教音乐是养生的音乐,佛教音乐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安静。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里有许多佛教壁画,洞窟很多,号称千佛洞。敦煌的地理位置离中印交界近,比较多的保留了佛教的本色。敦煌的佛像与现在的寺院里的佛像也不太一样,观音在敦煌壁画里面是有胡子的男子形象,后来逐渐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菩萨形象的变迁最能代表佛教和中华养生文化的融合过程。

敦煌的壁画,大多看起来很热闹,最著名的是飞天象,经常作为传统文化的符号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媒体上。茅台酒把飞天形象印在酒瓶上面,人们称为飞天茅台,代表中华文化出现在重要的宴会上。敦煌壁画整体感觉有点乱,这不符合国人的养生思维,佛教后来逐渐淡化了壁画的表现形式。

大佛更符合国人的养生思维,大佛更容易让人安静。在巨大的佛像面前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佛教塑造的佛像也越来越大,出现了以乐山大佛为代表的超大佛像,佛像的数目不会多,佛像也变得越来越安静,没有了敦煌壁画里面舞蹈般的动作。四川乐山大佛等一批超级大佛的相继出现,大佛在中国佛教的地位逐渐稳定下来。佛教早期的千佛洞壁画、佛龛浮雕等佛像众多的佛教符号逐渐消失了,大佛雕像逐渐成为主流的佛教符号。佛像的姿势和养生气功的姿势一样,无论是坐佛、卧佛。练养生气功动作不到位可以去向佛像学习,佛像的微笑就是养生气功里需要长期练习的似笑非笑。

佛教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多寺院都建有佛塔,佛塔是寺院的中心建筑,用来存放佛经和舍利佛骨,著名的有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后来建的寺院以佛像为主,多建有大雄宝殿等高大的飞檐斗拱建筑,用来存放大型的佛像,大雄宝殿处于寺院建筑的中心地位,经书被放在藏经阁,处于寺院建筑的次要地位。后来佛塔被用来纪念那些去世的高僧,少林寺的塔林是专门用来存放历代高僧骨灰的地方,佛塔已经变成寺院的附属设施。

塔被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用来改变风水。有句名言:宝塔镇河妖。现在能看到各个时期建的塔,他们大多都是因为风水需要而建造的。

佛教的弟子在中国称和尚,在别的国家称呼也不一样,这个名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称呼。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尚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把和当做最高的追求。

和尚脖子上面都有一串佛珠,手里还拿一串,和尚念经的时候一只手捻着佛珠,一只手敲着木鱼,双目微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入静,避免心里胡思乱想。人们晚上失眠的时候也会数数羊,这和捻佛珠的效果是相似的。捻动佛珠的同时还活动了手指,促进了气血的运行,是很养生的一项运动。

佛珠在民间也有很多的爱好者,做佛珠的材料有多种,木头、玉石最常见。近一段时间流行用崖柏做佛珠,崖柏淡淡的香气不仅好闻,还对人体健康有好处。喜欢佛珠的人不一定是佛教徒,佛珠还有养生效果,佛珠还是一种时尚用品。

佛教是追求素食的宗教,素食是否比肉食更养生?这个问题争论了很长时间,现在科学证明素食更养生。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健康。

佛教对食物的认识很特别,佛教认为食物是药,饥饿是一种病,食物是治疗饥饿的药,药不能多吃,吃饭当然也要适量。

和尚在吃饭时不能说话,这和儒家的“食不语“有同样的作用,食不语的养生作用得到了科学的验证,是非常有效的养生方式。吃饭的时候说话不仅容易呛着,还容易吸进去空气。说话转移注意力,对吃的食物咀嚼过少,吞咽过快,容易造成饮食过量,产生肥胖。

和尚在吃饭前要诵经,把对食物的敬做到了极致。人对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应该认真对待,认识到吃的每一口食物都要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会慎重的选择食物,少吃不需要的食物。

佛教追求的是成佛,也就是修行圆满。在古人看来修仙和成佛差不多是一样的,修仙是道家的说法,成佛是佛教的说法。佛教的打坐和道教的打坐方式是一样的,目的也是一样的。佛教的得道高僧都很长寿,在人均寿命偏低的古代,僧人的寿命普遍高于人均寿命,说明佛教的养生作用效果明显。

和尚剃光头,这也是其他宗教没有的制度。佛家认为头发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剃头可以让头顶看着更干净,和佛教追求的心灵的洁净有想通之处。短头发比较容易清洁卫生,更有利于养生,中国男人的头发普遍比较短,留长胡子的也少,留胡子不容易清洁卫生。在中国很少看到留长头发、留大胡子的男人,在西方有很多留长发和大胡子的男人,这反映的不仅是生活习惯的差别,还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以前的和尚头顶有戒疤,甚至有的地方还用戒疤的多少来衡量和尚地位的高低,这个习俗也传播了很长时间,1983年国家禁止和尚在头顶烫戒疤,烫伤皮肤对身体健康还是有害的,这反映了国人的养生思维。

和尚的见面礼仪是双手合十鞠躬行礼,基督教徒是在面前画十字架。按照中医阴阳理论,人体的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双手合十可以让人体的阴阳之气交流。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史蒂文·拉姆研究发现,人在双手十指相贴,掌心相对时,可以使身心放松,最大限度地进入全身心彻底松弛的状态。这种近乎于催眠术的姿势,能使人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如果一个人每天能够用30分钟到1个小时做这个简单动作,对身体是大有好处。

中医经络学指出,人体有14条经络,其中除了督脉和任脉不具备对称性外,其余的12条经络都是左右对称的。经络“外络于肢节,内络于脏腑”,“决生死,处百病”,是人体自我调节系统中的一种。人体的经络中有6条经络是从手发端的。人的左右手掌上集中诸多穴位,这些穴位在各自的经络上各司其责,担负着不同经气运行的任务。

日本学者发现,当人的左右掌上的温度相差超过0.5℃时,人就会感到不适。双手合十,使左右掌之间架起了沟通温度之桥,达到了平衡。手掌双手十指交叉,促进人体阴阳平衡。通过双手指根之间的夹紧性接触,使左右阴阳经络之间实现了导通,有益于身体健康。双手十指相贴、掌心相对时,可以放松身心,让人最大限度地进入一种全身心彻底松弛的状态。

寺院的最高领导人是方丈,方丈的意思是他住的房间为一丈见方,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寺院的建筑很多、很广大,方丈选择在小房间居住、修炼是养生的需要。人在大房间睡觉,会身体不舒服,浑身无力;长时间住大房间,会损害人体的阳气,人的健康会受影响,身体弱的会生病。

寺院的建筑符合国人对建筑审美的标准,寺院建筑是佛教和传统园林建筑文化融合的产物。寺院建筑以静为美,静以养生,进入寺院可以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在印度发掘的古寺庙建筑和中国的寺庙建筑差别很大,倒是和西藏的布达拉宫有些相似。

寺院里面烧香的、许愿的、还愿的、抽签的、测字的,五花八门,很是热闹,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佛教起到了心理医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