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28497900000015

第15章 贴近我们自身的现实(5)

家庭和时代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出身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中间十几年的成长环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是无可辩驳的,而且大家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背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别是不一样的,家庭背景给我们提供了最初的环境,我们最初的物质水平就是由家庭背景决定的,而且父母所从事的事业性质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以独特的视野,企业家的孩子和学者教授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自受到父母的影响是实实在在并且不一样的,而且父母对于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这里面更多涉及到的是孩子在学生时期的经历——在哪里接受教育或者在教育期间各自又发展出了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以及作为学生的时候是否有玩的时间,家庭背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孩子十几年的成长环境造成影响。一个时代能够在更大的范围的影响人的最基础并且重要的问题,至少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人们不会担心安全问题,在一个硝烟四处弥漫的时代,大多数人的定位很难确定下来,没有什么工作能是确定的,每天提心吊胆,内心自然很难安稳下来,在这样的时代,对于有识之士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平凡的活着,还不如为了自己的民族与国家牺牲掉。在一个科技发达、政治清明的和平年代,我们可能又要面对另外一些挑战——我们得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里面努力的超过其他人获得好的位置。我们身处时代的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于我们造成的影响是无可辩驳的,可是我们自身对自己的影响,这个更是确认存在的,至少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由我们自己后天的努力决定。我们从婴儿长大成人,到参与社会实践,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问题,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除了我们先天的背景——我们出身的民族以及我们不能选择的父母,我们后天接触到的一些事物都是我们长大成人过程中对我们有影响的,这些影响有好有坏,有起到重大作用的,也有只是被我们忽略的作为我们成长之路上的背景的,这个过程需要考察我们作为人自身的属性和以及对于我们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一些事物,这里当然不能确认每个人对于事物持有怎样不同的看法,而只能尽量从客观方面说明事物的性质和我们自己的一些情形,所有我们努力的结果以及周遭的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全部都在青春期体现出来,体现在我们关于日后的人生选择上面。

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青春时期的选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使用自己之前学习到的所有的一切知识以及自己的与生俱来所拥有的特性来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我们所有的动荡不安和快乐悲伤等一切内心的波动都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反馈,它们有好有坏,但最终我们都会走向自己的位置,安稳下来,这中间的过程从美学角度来看是极美好的,但前提是我们始终持着美好的初衷,否则回首过去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感受到美好。

所以,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说到底它只是一段时期,一段我们非常年轻的时期,这段时期横跨最后几年的在校时间和最初进入社会的几年时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没有一定的年限,说到底,它其实是一个感性的问题,有极强的主观性,科学对此没有确定的定义,它是一个心态问题,与个人认知有关,有些人天生精力充沛,身体机能已经过了巅峰时期依然活力四射。苏轼45岁的时候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现代社会里面的许多男男女女也都尽力让自己看起来不显老,并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可见它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并且大部分人对此都挺向往。在这样一段我们会被迫学会很多事情,之所以学会这些,大多是为了应对我们周遭的集体氛围或者更大范围群体里面对于各种规则和要求,因为这些我们不得不在一些方面改变自己,这是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每个人在群体中具备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构成了人在社会上合理生存的全部需要,第一个是自然属性,即自身肉体所自动产生的需求,比如吃饱饭的需求,性的需求等,第二个是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则是因为人是一种离不开群体的生物,他的生产活动脱离不开群体,他的关系也脱离不开群体,或许一个人可以到深山隐居,但是他的前期生活也没有脱离群体,他后期生活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若有涉及到其他人的地方,也并不表明他就脱离了群体,实际上,《鲁宾逊漂流记》里面的主角也不是脱离群体的,因为他的生存的智慧还是来源于群体,无论是我们的哪一种属性都要求我们参与实践。

人从本质上是实践的,个人要体现出价值才会获得社会的回报,体现自己社会价值的工作或者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因为人若不参与社会实践从生理层面来说就是不可能的,吃饭、喝水、工作等等几乎没有一项是脱离了社会实践的,除了睡觉,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参与社会实践,即便是睡觉也是为了醒来后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干着物理性质的工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其实也是社会实践——只要这个问题其他人也会遇到,有没有结果并不重要。实际上,现实中就很难存在脱离社会实践的个人思考,即便是沉浸于虚拟世界中、单纯的消费或者只是作为家庭主妇而存在其实也是参与社会实践,谁又能说在虚拟世界、消费和在家庭中工作就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呢。但是我们这里说的社会价值涉及到生存技能,不得不说跟古代的社会经济模式相比,当代社会里面因为所在工作团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每个人需要处理的事物更多,挑战更加激烈,生存压力更大,当然生活质量也更好。这是当然是由经济模式这个大体制决定的,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集体的利益也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所以团体中生存技能也不仅仅是指单纯的处理好某项事物的能力,还包括基本的跟人交流和最基本的合乎众人利益的价值观,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有着极偏激的价值观的人合作。合乎众人利益的价值观指流通于这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事物的看法或比较合理的做法,不会威胁到众人或集体的利益。其实这样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偏激的价值感,只要是对于集体氛围有坏的影响的人都是不受欢迎的,一个经常交流的团队不会欢迎有口吃的人,不会欢迎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人,不会欢迎一个罔顾他人利益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会欢迎除了当前的工作还有着另外想法的人,甚至不会欢迎太过聪明并且这种聪明对于团队来说用处不大的人,因为他的存在对于团队其他人来说很特殊,是个不稳定因素。尽管里面有问题的人的问题或许不是他们的本意,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面只能接受这个局面,因为为了团体的利益也为了个人的利益也只有做下如此选择。当然这个世界无比广阔,那些表现非常奇特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比旁人要笨的家伙可能具备另一种独特的才华,而这种独特的才华可能才是无比可贵的事物。

在我们大学时期,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后,我们会接触到更深刻的事实——自己已经置身于独立面对生存的孤绝境地,周围的人都一样,没有谁会同情谁,因为同情或者帮助意味着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等资源,而对于别人来说,他自己的境地也很糟糕,也许他的境地比一般人好,但是只要还有人比他更好,那么他是远远不够的,除非自己体现出了对他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他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寻找到的,也就是说取代我们需要付出的成本比较大,于是我们成了不可取代的。可是这需要一些过程和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很多东西,内心经历巨大的冲击,世界观为之改变,爱、审美、自由…,这些全部成了特别奢侈美好的词语。于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从前父母对我们的爱变得如此珍贵,之前同学、朋友的情谊也给自己带来比的从前更大的安慰,给我们审美和自由的我们的兴趣对我们更加珍贵,我们对兴趣更加用心,再也不是从前的蜻蜓点水,然后又被一堆的其他的诱惑给吸引过去了。

经历内心的动荡之后,我们开始正视生活,找伴侣,结婚生子,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生存下去,然后我们的价值观终于稳定了。自由、审美和爱这些美好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眼里发生了变化,已经没有了优美的风景;也没有了纯粹的爱;自由,那是以牺牲换来的。

因此,青春是我们用自己的能力克服以前的事物给我们的感性理解,克服认知障碍,学会生存本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从而接受现实世界,获得内心的平衡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最完美的,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得并不够,因此他的行为并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