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46

第46章 孙膑兵法(18)

按系统划分部队,各给以或奇或正的职分,按五行相克的原理来克制敌军,用……和敌人来斗争。部队职分一定,就是有形了,形定就有了名称……平常的战法不能取胜,所以采用异常的战法。因而,静是动的奇,安逸为疲惫的奇,饱是饥的奇,治是乱的奇,众是寡的奇。奇暴露了就是正,没有暴露的是奇。出其不意的行动,没有被敌人发觉就会取胜。用奇过分就不能取得全胜。所以身体的某个关节疼痛,其他关节就活动不便了,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整体。前面的行动失败了,后面的行动就没有了效力,这是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战事行动。所以说战斗的阵形,大阵的不能断,小阵不能分散。

阵的后队不能超过阵的前队,阵的前队不能退却到压迫住后队。前进的应该有进路,撤退的应该有退路。赏罚没有施行士兵就听从命令的,这样的命令是士兵所能执行的。赏的重罚的轻,但士兵还是不听从命令的,这样的命令是士兵不能执行的。让士兵在不利的情况下冒死进攻而不后退,就是像孟贲一样的勇士也很难做到,这样苛求士兵就像是让水倒流一样不现实。所以,战争的形势,胜利的要增兵,失败的要更换部队,疲惫的要休整,饥饿的要让吃东西。这样士兵们就会只看到敌人而忘记了生死,就是脚下踩着利刃也不会后退。所以水按一定的规律流动,就能够漂起石头毁坏船只;使用士兵如果能顺应民心,就会使部队的行列像流水。

【故事论述】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数10万大军转战河南并包围了河南首府开封。崇祯皇帝急调左良、丁启睿、杨文岳等大将统率40万兵马去解开封之围。李自成闻讯后,抢先占领开封的重要门户--朱仙镇,截断沙河上流水道以断绝明军水源,又在西南要道上挖掘了深、宽各丈余的壕沟,环绕百余里,以截断明军逃往襄阳的道路。

左良玉、丁启睿和杨文岳率大军在朱仙镇东水波集会齐后,联营20余里,但三路人马各揣心腹之事,谁也不愿意首先出去。左、丁、杨派使者与开封守军取得联系,希望开封明军开城出战,夹击李自成,但开封明军唯恐李自成乘机攻入,不敢开城。明军与李自成对峙了数日之后,断水缺粮,左良玉率先下令南撤,丁启睿和杨文岳跟着也下令撤离朱仙镇。

左良玉的10万余兵马是明军中的精锐,撤退的路线恰是直奔襄阳。李自成的部将纷纷要求出击,李自成道:“左良玉有勇有谋,如果追击,必然死战,不如放其一条生路,以示我军怯弱,待他人困马乏,又无防备之时,再攻不迟。”于是,李自成任左良玉的步兵从容退走,不加追击;与左良玉的骑兵接战后,也是打不多时即自动退却。

左良玉果然中计,他错误地认为农民军不敢追击官军,便放心大胆地命令队伍向襄阳疾进。快到襄阳时,左良玉的大军行至李自成事先挖好的沟壕处。经过80余里的奔波,明军已经人困马乏;又遇到大沟深壕,人马拥挤,顿时乱作一团。紧跟在左良玉身后的李自成见时机已到。指挥大军,突然从后面杀向前去,明军官兵全无斗志,个个争先越壕逃命,人马互相践踏,你拥我挤,尸体几乎将丈余深的壕沟填平。左良玉侥幸越过壕沟,但早已埋伏在前方的农民军又截杀过来,左良玉的10万精锐部队全被歼灭,左良玉只带领几名亲信杀开一条血路逃入襄阳。

李自成全歼左良玉的明军后,乘风破浪,追歼丁启睿和杨文岳的明军。丁、杨仓惶逃窜连崇祯皇帝赐给的金印和尚方宝剑都丢失在亡命的路上,李自成的农民军声威大壮。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奇兵

兵,险谋也。其所击之处:或缓,或速;或分,或合;或怯,或进;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隐,或显;或围,或解;或动九天,或藏九渊。因应投机,变故万端。大都故愚弄敌人,伺隙而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无奇不胜,故将非奇不战。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也,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者,是其将不知用奇,止争胜负于一战之间。即胜也,幸而胜耳!善用兵者,临阵出奇,因敌制胜,敌无常形势,自然之理也。

诸葛兵法诸葛兵法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他的先祖汉时为司隶校尉,父亲为汉末太山郡丞,他因很小就父母双亡而跟着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生活。他叔父当时是在袁术手下当官,我们都知道那个时期很乱,过没多久诸葛玄又到刘表那去打工了。这也能看出一个问题,只要一个人有学问在哪里都能吃到饭。而诸葛亮的家学也可见一斑了,祖上就曾任武职,父亲一辈又是高官。既然诸葛玄到刘表那儿,诸葛亮自然也就跟去了。诸葛亮是一个早慧少年,他跟从刘备出来打拼时才二十七岁,而这时据史书记载他已在南阳躬耕陇亩已十年了。可我们知道三十六计中有一计为上房抽梯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和刘表的儿子刘琦,为了躲避后母的迫害,求助于诸葛亮为其指点活命的迷津,从这里我们可以推算出他当时也许只有十五六岁。他让刘琦跑到荆州避难,也为他后来佐刘备占荆州埋下了伏笔。但当时他可能不知道有刘备这样一个人。现在我们推想即使没有刘备,按历史的发展他也可以辅佐刘琦争雄天下,因为无论他是佐二刘中的哪一个都是恢复汉室正统。

诸葛亮的出山完全得益于徐庶,刘备见到徐庶已是惊为奇人,可徐庶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当时刘备正求贤若渴,于是就有了历史上那著名的三顾茅庐,在那里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刘备确定了方向,这就是隆中对。历史这两位英雄人物相互成就了对方。诸葛亮用他的才智把刘备推上了历史重要位置,刘备也因自己的无为而治,完全放权给诸葛亮而使这位卧龙先生成就了一世功名。刘备后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但诸葛亮最终没能把这个历史上著名的阿斗扶起来,等他一死,阿斗就臣服于曹氏了。事实上历史因为有了诸葛亮才有了三国鼎立之势,才有了那个热闹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诸葛亮通过实战,总结过去兵法经典著出了《将苑》一书,《将苑》也称《新书》或《心书》,是我国古代专门讲述行军作战的专著。全书共五十篇,约五千言。《将苑》一书,《三国志》、《隋书》、《唐书》中都无收录,及至南宋《遂初堂书目》始有记载,因此历史上对其真伪众说纷纭。直到今天,学术界对此问题仍无定论。但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在行军作战中著述一些心得完全可能,所以本人认为其为诸葛亮所著。诸葛亮还就具体的一些阵法作了注释,成书为《八阵总述》。

诸葛亮的兵法博采众长,熔《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等优秀军事理论为一炉,提取精华,又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进行总结,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

兵权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了作为三军统帅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正因这种责任重大,才要更好的掌握这种权势,要懂得权谋,因为全军将士的生命就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要灵活用兵,常使军队处于不败之地。

【原文】

夫兵权(1)者,是三军(2)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3)兵之权,操兵之势(4),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5)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浪戏浪,何可得也。

【注释】

(1)兵权:这里指带兵、用兵作战的权谋和策略。

(2)三军:这里指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分为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军,有的称上、中、下三军,有的为中、左、右三军等。

(3)执:这里指掌握的意思。

(4)势:这里指形势、趋势。

(5)脱:指脱离,离开。

【译文】

用兵作战的通便谋略,决定着军队的胜败存亡,这种权力可以显示主将的威力权势。主将如果很好地掌握权谋,把握形势,他所统率的军队会如虎添翼,能翱翔于天下,随着遇到的形势来灵活行事,妥善处理。如果将领不懂得权谋,不能把握主动权,就会像鱼离开水一般。要想在海洋里自由地邀游,在波涛中奔腾嬉戏,是无法做得到的。

【名家论战】虎钤经·军谋

用兵之道,先正其礼,次渊其谋,次择其人。然后详天地之利害,审人心之去就,行赏罚之公,慎喜怒之理,择进退之地,张攻伐之权,明成败之图,度主客之用。能爱人之生者,可使人舍生而赴死,能亲人之身者,可使人捐身而犯难。是故先亲于人,俾人然后亲之;先胜于敌,就敌然后胜之。故用兵必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强勇为用,锋刃为备,禄位为诱,斩杀为威;强弱相援,勇怯相间,前后相趋,左右相赴,远近相取,利钝相蔽,步骑相承,长短相用(长兵短兵之用也)。敌欲坚阵,我则突其不意;敌欲直冲,我则备其所从。攻必先攻其所寡,击必先击其所动。薄者可突,长者可截,乱者可惑,疑者可胁。夫军之为政也,劳在乎役无度,怨在乎赏不均,弱在乎逼迫,穷在乎绝地,离在乎将失道,惧在乎将无勇,饥在乎远输,渴在乎穷井。军之为逸也,乐在乎安静,利在乎赏罚,当其死在乎军检正,成其功在乎战阵详。

逐恶

【本篇主旨】

本中指出在军队国家之中有五种危害,对这五种五害不仅要认识到,还要与之疏远,这可以说是为将保持清醒头脑的措施。

【原文】

夫军国(1)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2)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3);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4)得失,阴结(5)敌人。此新谓奸伪悖德(6)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注释】

(1)军国:这里指军队和国家。

(2)毁谮:意思是说坏话诬陷、诬蔑别人。

(3)冠带:指帽子和腰带。古代的服制规定,身份不同的人使用的车马也不同,穿戴不同的服饰帽子。

(4)伺候:这里是指窥探、窥伺窥看。

(5)阴结:指偷偷结交。

(6)悖德:这里指违背道德。

【译文】

国家和军队的弊病的表现,主要有五种:一是拉帮结派,诽谤、诬陷忠良;二是崇尚奢侈,讲究穿戴享乐而超过了他的身份;三是鼓吹、夸大方士荒诞不经的迷信活动;四是专门惹事生非,因自己的私心而惊扰众人;五是窥伺自己内部的得失,暗地里与敌人串通一气。这些都是人们所说的奸诈虚伪、不道德的人,对他们必须疏远绝不可亲近。

【名家论战】虎钤经·军令

大将既受命,总专征之柄,犒师于野,毕而下令焉,不从令者必杀之。夫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低不伏,此谓悖军。如是者斩之。呼名不应,召之不到,往复衍期,动乖师律,此谓慢军。如是者斩之。夜传刁斗,怠而不振,更筹乖度,声号不明,此谓懈军。如是者斩之。多出怒言,怨其不赏,主将所用,倔强难治,此谓横军,如是者斩之。扬声笑语,若无其上,禁约不止,此谓轻军。如是者斩之。所学器械,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涩钝,旗纛凋敝,此谓欺军。如是者斩之。妖言诡辞,撰造鬼神,托凭梦寐,以流言邪说惑吏士,此谓妖军。如是者斩之。奸舌利嘴,斗是攒丰,攒怨吏土,令其不协,此谓谤早。如是者斩之。所到之地,陵侮其民,逼其妇女,此谓奸军,如是者斩之。窃人财货,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如是者斩之。将军聚谋,逼帐属垣,窃听其事,此谓探军。如是者斩之。或闻所谋及军中号令,扬声于外,使敌闻知,此谓背军,如是者斩之。使用之时,结舌不应,低眉俯首而有难色,此谓恨军,如是者斩之。出越行伍,争先乱后,言语喧哗,不驯禁令,此谓乱军。如是者斩之。托伤诡病,以避艰难,扶伤舁死,因而遁远,此谓诈军。如是者斩之。主掌财帛给赏之际,阿私所亲,使吏士结怨,此谓党军,如是者斩之。观寇不审,探寇不详,到而言不到,不到而言到,多言而少,少言而多,此谓误军,如是者斩之。营垒之间,既非犒设,无故饮酒,此谓狂军,如是者斩之。此令既令,吏士有犯之者,当斩断之时,大将以问,诸将曰罪当斩,遂令吏士扶于外斩之。

知人性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警诫为将者要知人善任,对于难于察觉的人性阴暗面给出了七种试探方法,这对于主宰着全军甚至是全国命运的将帅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夫知人之性(1),莫难察焉。美恶既殊(2),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3)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4)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5);三曰,咨(6)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7);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8)。

【注释】

(1)人之性:指军人的品性。

(2)美恶既殊:美,在这里指善的意思;既,固然;殊,不同,差别。本句的意思是善恶固然相差悬殊。

(3)为:行为。

(4)间:原意指离间,这里的意思是试探。

(5)变:变通,这里是指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6)咨:指商量,咨询,询问。

(7)性:指人的品性,性情。

(8)信:诚信。

【译文】

要想识别人的品性,是最不容易的。善与恶固然相差悬殊,感情与相貌也互不一致。有外貌温厚而行为奸恶的,有外表恭敬而内心怀着欺诈的,有外表勇敢而内心怯懦的,有看起来办事十分尽力而并无诚心的。看透一个人有七种办法:一是故意用是非来考察他的志向;二是用言辞论辩来难为他,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三是拿策略向他咨询,看他的判断力如何;四是把祸患灾难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五是用酒把他灌醉,看他的真实品性如何;六是把财物放在他的面前,看他是否廉洁;七是让他按期完成事情,看他是否诚信。

【名家论战】虎钤经·人用

今之世取人也,每务其多学而舍其偏技,非良术也。兵家所利,随其长短而用之也。是以善抚恤者勿频斗,虑其劳疲而无勇也;善保守者勿使进攻,虑其迟缓而不猛也;多方者勿使与于决事,虑其犹豫也;多勇者勿与谋敌,虑其过轻也。精悍者使斗;果敢者使攻也;沉毅而性执者,使据阻险;见小而贪财者,不可使守储蓄;智而善断者,可择其言;轻健者使诱敌;刚愎者使当锋;利口喋喋者使行间;善鼠窃狗偷者使盗号探敌;恶言多骂者使之扬毁訾詈;奇材异识者使预谈论;深识大度者使安众;倔强多力者使斩辟榛莽;善随地形者使度权营栅;怯懦者使辇运器用;老弱者使备炊汲;谙山川、择高下水泉之利者,使察地形;妖言诈辞善张皇鬼神之心、推引天命者,使扬声惑众以动敌心;善择地势平易险阻、知往来细大之蹊路者,使通粮储;奇辞伟辨、能架虚矜者,使奋振威德;耳目聪明、探察敌人情者,使伺候奸伪;敏才健美者,使主笺檄。明七曜休咎者,为历数之士;善占风云吉凶者,为候气之士;晓六壬遁甲者,为选日时之士;谙蓍龟者,为卜筮之士。是四人者,虽推验体测阴阳,各不可使相乱,贵其专一也。医药之人,二十人已上,以兵数增之。兽医亦如医人之数。大将军权通材者,与之参议可否。故我大众之内有善有恶,无弃人焉。人无所弃,斯不怨则动有功矣。

将材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阐明为将者所应具备的九种才能,只有具备了仁德与爱心,才可能令士兵爱戴。也只有具备勇敢之精神,运筹之智慧才可以统率三军。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