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32

第32章 孙膑兵法(4)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实力最强。公元263年,司马昭掌权后,准备一举消灭蜀国。于是他派出三路人马:邓艾和诸葛绪各统率3万大军,钟会带领10万大军分路出击。这时的邓艾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了。

魏军攻势凶猛,连连获胜,不久就攻占了蜀国许多座城池。邓艾一直攻到阴平一带。钟会联合诸葛绪的人马,率大军直逼剑阁。蜀军统帅姜维带领将士,凭借着剑阁险要的地势,顽强地抵挡住了钟会大军的进攻。钟会兵力虽强,却一时也拿姜维没办法,又加上军粮供应跟不上,于是就想退兵回去。

这时,邓艾从阴平赶来了。当时,邓艾手下只有3万人马,而钟会却统领着13万大军。他自恃兵多将广,根本不把邓艾放在眼里。

邓艾早就听说钟会在剑阁受阻。他心里暗自盘算:剑阁过不去,能否找到别的通道可直通蜀国都城呢?于是,在阴平时,他派出许多探马,让他们查明当地地形、环境,终于探得一条从阴平通往成都的小路。这条小路,四面崇山峻岭,很难行走。据说是汉武帝南征时开凿的,已有三四百年无人通行了。

邓艾闻报,心中大喜想:真乃天助我也!此路既是有好几百年无人行走,那蜀军必定疏于防范,做梦也想不到我会率军从这条路偷袭成都。

于是,他先赶到剑阁,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钟会。钟会本来就瞧不起邓艾,又听他讲出这种奇怿的令人匪疑所思的计策,更是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邓艾出丑,于是也不加阻拦。

邓艾马上率人马回到阴平,集合队伍,给大家讲清了他的打算。众人士气很高都表示愿听邓艾吩咐,愿为国立功。邓艾派儿子邓忠率5000名精兵手执斧头、铁凿,做开路先锋。他带领大军,备足了干粮、绳索,紧随其后。途中道路非常险阻,但每个人都坚持下来了,大军每前进100里就留下几千士兵扎下一个营寨,以保证前进的军队能与后方保持联系。

大军最后只剩下2000余人了。这一天,邓忠匆匆地跑来向邓艾报告说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悬崖人马难以通过。邓艾忙带领将士前去观看,果然看见那悬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见底。有些士兵胆怵了,想打退堂鼓。有人建议撤回。

邓艾见状,严厉地说:“我们已经克服了那么多困难,现在胜利在望,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了。我们要坚持住,就算再难,也一定要设法通过。”说到这儿,他忽然计上心来,转身下令让大家先把行装、兵器扔下悬崖,然后拿过一条毡毯,裹住身子,高喊一声:“大家照我的样子,滚下悬崖!”话音未落,带头滚了下去。

将士们深受感动,都像邓艾那样,这样就越过了悬崖。邓艾重新集合队伍,未伤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江油城。接着又向绵竹进发,经过一番苦战,又胜利地占领了绵竹。

这时邓艾大军已迫近成都。蜀国皇帝刘禅接到战报,想调回剑阁姜维的人马,已经来不及了,也只能出城投降以求活命了,这就是被曹操称为英雄刘备的儿子,真不知诸葛亮为这样一对父子累死值不值得。

邓艾一举灭亡了蜀国。此时的钟会,还在剑阁城外与姜维对峙。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奇正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这里的奇正,既指兵力的部署,也指战法的运用。“以正合”,就是正兵以常规战法与敌人正面交锋。“以奇胜”就是奇兵以特殊战法给敌人以意外的打击。正兵以正合,反映了普遍性的作战规律和原则,有利于攻守兼备,发挥部队整体威力,立于不败之地,因而是胜利的基础所在。奇兵以奇胜,反映了特殊的作战规律和原则,有利于乘敌之隙,攻敌弱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袭人

兵家之有袭也,所以攻人之不备也。近则安,远则危。劳师而远袭,敌必闻而备之。吾以疲兵顿坚城之下,势孤粮竭,敌必乘之,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间亦有远袭者,非必得不可,又非便得不可。法宜详审虚实,按兵不动,先之以静息,韬之以秘密,出之以神速。静则敌不戒,秘则敌不闻,速则敌不支。袭城则城拔,袭险则险取,袭营则营破,袭阵则阵乱,然后为善袭人者。不观《六韬》之言乎?“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鲁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用此术以袭人,真知个中之妙者。

篡卒(1)

【本篇主旨】

篡,意为选择,篡卒即选卒。本篇论述有关战争胜负的一些重要因素,包括选卒、信赏、得众、用间、乘敌之弊等。其中主要探讨了军队建设问题以及对为将之道的要求。

【原文】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2),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3),其德在于道(4),其富在于亟归(5),其强在于休民(6),其伤在于数战(7)。

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8)也。信者,兵之明赏也。恶战(9)者,兵之王器(10)也。取众者,胜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不得众,不胜。孙子曰:胜在尽,明赏选卒乘敌之。是谓泰武之葆。

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注释】

(1)篡卒:篡,意为“选”。篡卒:挑选士卒。此篇本有235字,今仅存220字,主要记载孙膑对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的论述。

(2)制:制度、法纪。

(3)其利在于信:利,锐。意为军队战斗力强,在于将帅言而有信。

(4)道:使士卒拥护上级的主张。

(5)其富在于亟归:指军用不匮乏,在于速战速决。亟,急。

(6)休民: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7)数战:频繁作战。

(8)厚积:丰富的储备。

(9)恶:厌恶。恶战:不好战。

(10)王器:王者之器。器,原则之意。意为不好战是处理军事战略问题的最高原则。

取众:取得士卒的拥戴。

空格内文字依句意可能是“之胜者”三字。克敌制胜之意。

恒胜:常常取得胜利。

专制:自主决断,不受约束。

知道:知,知晓、明白。道,这里指天时、地理、民心、敌情等,也就是通晓兵法。

御:驾驭、控制。

乖:背离。

间:间谍。

:此缺字当为“忠”。

泰武:即大武,军队强大。泰,通“大”,意谓大中之大。

葆:与“宝”同,法宝。

安:疑问代词,哪里。

百生(姓):实指士卒,因为士卒皆来自百姓。

指本篇应有的字数。

【译文】

孙膑说:军队能打胜仗在于精选士卒,士卒能勇敢作战在于军纪严明,作战的巧妙在于利用有利形势,军队作战能锐不可当在于将帅赏罚有信,军队有优良品质在于将帅懂得用兵之道,国家富足取决于战争速战速决,军队的战斗力强弱取决于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国家的衰微是因于频繁征战。

孙膑说:兵士优良的素质是军队建设的坚实的基础,信用是军队赏罚严明的保证,慎战是用兵的最高原则。获得士众的拥戴,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孙膑说:军队常打胜仗的条件有五个。将帅得到君主的信任获得指挥作战的全权,可以得胜。将帅懂得作战的规律,可以得胜。将帅得到士众的信赖拥戴,可以得胜。将帅团结一致,可以得胜。将帅善于分析敌情,充分了解地形,可以得胜。

孙膑说:军队经常打败仗的原因也有五个。将帅受君主的牵制,不能自主,就不能取胜。将帅不懂得作战的规律,就不能取胜。将帅不和,就不能取胜。不使用间谍,就不能取胜。将帅不得人心,就不能取胜。

孙膑说:取得胜利还在于将帅能够忠于国家,有功必赏,精选士卒,善于乘敌之隙。这些都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法宝。

孙膑说: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就不要去统兵作战。

……命令,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忠于谁?忠于君主。怎么守信用?赏罚要讲信用。如何做到敢作敢为?敢于消除坏人坏事。(将帅)不忠于君主,也就不敢指挥君主的部队。(将帅)奖赏不守信用,士兵就不会感恩戴德。(将帅)不敢把坏人坏事去掉,士兵就没有畏惧之心。

【故事论述】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北海郡(今山东潍坊等地)的明经(官位名)刘兰成投降了起义军首领綦公顺。投降后的第二天,刘兰成向綦公顺请战:“让我挑选150名壮士,去袭击北海郡城。”

綦公顺心中好笑:带这么少的兵去攻打,岂不是以卵击石?今天我倒要见识一下你刘兰成的手段。他脸露微笑道:“好,就按你的要求去办。”

刘兰成带着150名壮士出发了,走到离郡城40里之地,留下10人。刘兰成让他们去割草,并把割下的草分成100多堆,接到命令,马上点燃。走到离城20里地的时候,他又命令20人留下,让他们每人手执一面大旗,一接命令,火速竖起。到离郡城只剩五六里时,他又留下了30人,让他们悄悄埋伏在险要之地,准备袭击敌人。刘兰成亲自率领10名壮士,借着夜色掩护,潜伏在距城仅一里左右的小树林里。余下80人分别隐蔽在有利地形上,刘兰成命令他们听到鼓声,一定要迅速冲出去,抓敌人、抢牲畜后火速撤离。

到了第二天早晨,城里士兵远望没有敌人来袭所扬起的烟尘,就快快活活地出城打柴放牧。接近中午,阳光越来越毒,刘兰成率领10个人直扑城门下。城上卫兵大惊失色,立即击鼓报警。刘兰成布置下的那80名游击士兵听到鼓声,迅速四处活动,大抢牲畜,活捉一些正在打柴、放牧的敌兵后立即离开了。

城下的刘兰成估计自己的人已经得手,突然放慢了脚步,领着那10名士兵大摇大摆离开城门,从容不迫地往回走。城里冲出了大批将士,可看到刘兰成逛街一样镇定,生怕有埋伏,哪还敢轻举妄动。他们远远地跟在后面,尾随观察动静。一会儿,他们看到前面战旗飘扬,更远的地方冒起一股股的浓烟。这些官军个个胆战心惊,认为有大批伏兵,马上掉头返回。

刘兰成不费吹灰之力,俘获了那些敌兵和牲畜,并达到了以小股部队骚扰大批敌人的目的。

不久后綦公顺占领北海。海陵起义军首领臧君相为争北海这块地盘,马上亲率5万将士浩浩荡荡直扑北海。

綦公顺兵少将寡,惊闻此讯,当即吓得背出冷汗,连声传令:“请刘兰成将军来!”

刘兰成拜见綦公顺后不慌不忙地说:“将军我们先发制人即可取胜。臧君相现在离这儿很远,一时想不到我们会去攻打,一定防备不严。将军带兵偷袭,定会马到成功。我愿前往,见机行事。”

綦公顺连连点头:“好主意。我同将军带5000精兵,带好干粮,马上出发,袭击贪心不足的臧君相!”

大队人马快进入目的地时刘兰成领着20人组成的敢死队走到最前面。离臧君相军营只有50里地时,臧君相的士兵正背着抢掠的财物奔回军营。

刘兰成灵机一动,马上吩咐那20名敢死队员:“快换上带来的敌兵服装,插进敌群。”他们乔装打扮后,也跟敌人一样背着、挑着一些蔬菜、粮米、锅灶走。他们边走边偷听敌人对话,观察敌人举动,很快摸清了敌人的口令和将领姓名。

天渐渐黑了,刘兰成等人和臧君相的士兵有说有笑,肩并肩跨进营区大门。卫兵们只顾说话,谁也没想到会有敌兵混进。

刘兰成和20名敢死队员肩挑担子,在敌营区里转悠着;渐渐摸清了里边的部署。半夜三更,“嘭嘭嘭!”更鼓清脆地敲了三下。这20人突然如天降神兵,闯入敌人主将住处,飞刀舞剑,乱剁乱砍,杀死100多名敌人。敌军一下子晕头转向,人心大乱。

綦公顺的大队人马随后赶到,乘势攻入。敌人片刻间被杀得七零八落,臧君相只身潜逃。这一仗綦公顺和刘兰成俘获、杀死了几千名敌兵,满载缴获的粮食、武器等胜利返回北海城。

这里刘兰成能取得胜利完全在于他选对了敢死队的士兵,并能使疑兵之计,出敌不意的连获两次胜利。这种作战方式不仅要有胆,更要有谋。所以说战争就是人类智慧的比拼。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丁壮

兵法曰:“兵无选锋曰北。”所谓选者,选其人于未教之先而教之,再选其人于既教之后而用之。以材力雄健者为众兵;仍于众兵之中选其勇武超群,一可当百者为选锋。所谓先登陷阵,势如风雨,全恃此辈也。善乎周世宗曰:“兵务精不务多,农夫百不能养甲士一,奈何取民之膏血,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怯不分,众何所惩乎!”于是大简诸军。其士卒精强,每战必胜。此选于既教之后者也。未教时之所选者,或以武力,或以强力,或以胆气,或以雄貌。须用乡野壮人,无取市井游猾。盖野人力作而性朴,力作则素习勤劳,性朴则畏法奉令。易以诚信感之,恩爱联之,不难就我彀中而不测我颠倒之术。市井游猾,不习勤劬,不畏法度。其在军中,巧为规避,潜倡邪说,引诱群辈,故不宜用。然市井中,果有武艺精熟,膂力轶众,胆勇过人者,又不在此论,在收用之得其术耳!

月战(1)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胜败与天时的关系。古人认为月主阴、象征刑杀,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时。本篇虽然持有类似观点,但仍然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特别重视人的作用。最后一段论述了打歼灭战的问题。

【原文】

孙子曰:间于(2)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战不单(3)。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4)。是以必付与而战(5),不得已而后战。故抚时(6)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7)而战者小胜以付磿(8)者也。孙子曰:十战而六胜,以(9)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10)者也”。一单……

……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胜。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故得其道,则虽欲生不可得也。

八十。

【注释】

(1)月战:本篇主要记载战争胜负与日、月、星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2)间于:介于。

(3)战不单:此处有缺文,根据上下文义,可能是说战争胜利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4)殃:指灾祸。

(5)必付与而战:“战”字上有缺文,原简尚存残痕,似“以”字。付,通“附”,依倚,依靠。与,相与、一起。

(6)抚时:循时、顺时。此处指抓住有利时机。

(7)无方:方通傍。无方意谓为无傍、无依靠。此处指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

(8)磿(li):西周时对奴隶、俘虏的称呼。

(9)以:因为,由于。

(10)过:疑借为“祸”,过失、灾殃。古代军事家多认为多次打胜仗并不一定是好事,如《吴子·图国》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得:俘获之意。

舍:营垒、营舍。

覆:覆灭、歼灭。

则:当为“敌”之误,或“则”下脱“敌”字。

本篇字数。

【译文】

孙膑说:天地之间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了。战争胜利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若不具备,即使胜利了,也会遗留后患。因此必须依靠这些条件才可作战,不得不战才去作战。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循时而战,要一战而胜,不要多次反复兴师动兵。没有获得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有利条件,即便取得一些小的胜利,但终将成为敌人的俘虏。

孙膑说:十次作战有六次获胜,是由于星辰的关系;十次有七次获胜,是由于太阳的关系;十次中有八次获胜,是由于月亮的关系;十次有九次获胜……十战十胜,是好过了头要生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