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11

第11章 孙子兵法(10)

当时军政实权,操在成安君陈余的手里,广武君李左君为他千里运送粮食,若不能按时送到,士兵都有遭受饥饿的可能。广武君对成安君说:“井陉的道路狭窄难行,粮食不易运输,倘若经我三万大兵,从小路去阻断韩信的粮道,你的大军深沟高垒,守住营阵坚决不出战,那时候他就是前不能攻,后不能退,我率兵从后面攻击,那不到十天,他就会全军覆灭的。”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这个广武君是懂得用兵之道的,可成安君却是个只知书中春秋的人,还在讲究“军礼”,所谓的军礼就是要讲仁义道德,不应用阴谋诡计,他有这种思想还真是难得,因为这样的精神只在周时存在过,而在宋襄公时就已被人彻底的破坏掉了。而宋襄公也因他的迂腐送了命。而《孙子兵法》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人性的一次彻底的剖析,因为在利益面前,诡诈奇谋被赋予了智慧的光环。不知到了汉时怎么还会有成安君这样熊猫级的人物。

他认为韩信的人马,虽然号称数万之多,实际也不过几千而已,又从千里之外赶来,一定会疲倦困乏不堪,像这种情形,再逃避而不进攻,未免被人取笑胆小了。认为根本就没必要去截什么粮道,从后面包抄。一个死读书的人终于有机会在实际中露一次脸,怎么还会听进去一些有益的意见呢?

而韩信听说那个要命的计划没有被采纳,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于是就大胆地领着他的军队直奔赵军而来,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宿营。这里让人觉得一个英雄的出现一定是一个蠢才成就了他。如果在这里广武君的计划被采纳那韩信就会损兵折将。可历史就是这样的。

到了半夜,韩信突然间发出一道紧急命令,要军中选出轻快的骑兵两千人,每人带着一面代表汉军的大红旗,从小路登上山,绕道到井陉山后,埋伏在丛林中,注意偷看赵军动静,并且警告军士说:“赵国军队发现我们的军队后,我军要立即退回,对方一定会空营来追击我军,那时候,你们就要冲进赵军营地,把赵国的军旗拔下来,挂上我们汉军的大红旗子。”兵士于是去执行他的任务。

韩信接着吩咐手下副将,叫做饭的吏卒准备供应一些餐点给士兵们吃,而且要很快去做,而且还说:“这只是临时充饥,等到明天打败了赵军,大家再回来饱餐一顿。”其实这时的汉军已没有多少粮食了,即使韩信这样说,兵士们已没有几人相信了。而这时韩信又有了一个奇怪的举动,那就是背着一条叫抵水的河流准备列队作战,这可以说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因为这样就是让自己处在了死地。而这正是韩信之将才的体现,他知道处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向前冲。而赵军看到汉军是背水布阵,都觉得很好笑,他们当时的将领竟没有想到已是汉军大将的韩信如果是这样布阵那一定是有其原因的。隔天,两军就展开了较量,可在没分出胜负的情况下,汉军突然把旗鼓抛下跑回河岸,一副失败的样子。赵军一看这种情形,所有的将士都想立个头功,于是空营而出,追上来抢夺汉军的旗鼓。可这些跑回汉营的兵士知道后面是河,已不能再退,于是只能又回过头来去和赵军死拼。而这时山上埋伏的汉军见敌营已空就冲了进去,把赵军的旗子拔去,竖起了两千面红色的汉旗。

那些追出去和汉军混战的兵士见取胜无望,就想退回赵营,可回头一看不要紧,是真真吓了一跳,因为自己的营区已经是遍地竖起了汉军的旗帜,以为汉军已经俘虏了赵王和自己的将帅,于是军心大乱,当兵的可不就是这样吗,本来就是为了吃饭或是为了服役来当兵的,有哪几个是真的想来卫国的,有几个会为自己永运也见不到的国王去拼命呢?于是就各寻生路,即使有大将阻止,但人们已是彻底地为了自己活命而努力了,那什么样的指挥都不起作用了。而现在的汉军当时是为活命而拼力,而因为士气的原因又为可能获得战功而战了,于是愈战愈勇,两面夹击,赵军大败,韩信又把成安君捉住,在抵水上杀了,把赵王歇也俘虏了。这个成安君用自己的血祭奠了自己那仁义的灵魂。

事后诸将问韩信:“兵法上说,要尽量避免水泽在作战中有不利的影响,而今日之战你却背水布阵,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在兵法还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说法,我就是利用现在的的情势,使将士们能各自奋战啊!”

【名家论战】虎钤经·死地

死地者,谓背山负水,粮道、生路皆绝也。死地虽曰兵家之害,可以用战者四焉:将之恩威未著,吏士未服,一也;我兵与敌等,我力战则利,畏战则害,欲令吏卒死战者,二也;为敌所逼,粮刍将竭,三也;前军既破,后军尚固,四也。其不可用者三焉:彼众我寡,一也;利害未审,矫众强为,二也;将心犹豫,三也。

行军第九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作战行军的各种问题。对行军于山地、临水,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抢占有利自己的地形,之后还要利用其不利的一面来对付敌人。对于沼泽地那一定是要远离它。而平原地带那就更要谨慎察看了,两军相若的情况下胜负有时就在于谁占有利的地势。

健康在军队中也是最应引起关注的问题,占有了好的地形,还要保证兵士的健康,除了对于疾病的预防还要小心敌人投毒,所以如果扎营就不要选择下游。而下游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敌人若决堤就会对军队造成巨大的损失。

而对于野外作战就一定要学会观察,各种自然现象都可能是敌人将至的信号,如尘土的飞扬,鸟雀的飞翔,军队动态,敌使的语言,这些都是了解敌情的方法。

文中再一次强调了军队作战的胜利就是一种人性的胜利,只有得到兵士们的拥护,有一个明确的赏罚制度才能有胜利的保障。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1),绝山依谷(2),视生处高(3),战隆无登(4),此处山之军也(5)。绝水必远水(6),客绝水而来(7),勿迎之于水内(8),令半济而击之,利(9);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10),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释】

(1)凡处军相敌:处军,指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对军队行军布阵、屯驻宿营的处置。处,安顿、部署。相敌,观察判断敌人的情况。相,观察。

(2)绝山依谷:绝,穿越。依,靠近。意为通过山地,要靠近溪谷前进。

(3)视生处高:生,阳。意为居高向阳。曹操注:“生者,阳也。”

(4)战隆无登:隆,高地。无,同勿,不要、不可之意。本句意为不要去仰攻处在高地的敌人。

(5)此处山之军也:这是部署在山地作战的原则。

(6)绝水必远水:渡河作战时,必须远离江河驻扎。

(7)客绝水而来:客,指敌军。本句意为敌人涉水而来。

(8)勿迎之于水内:迎,这里指迎击。水内,这里指水边。本句意为不要在敌人刚到河边时就迎击他们。

(9)令半济而击之,利:令,使。济,过河。本句意为让敌军渡河过半时再发起进攻。利,有利。

(10)无附于水而迎客:附,靠近。本句意不要靠近水边去迎敌。

无迎水流:本句意不要逆水驻扎,也就是不能让敌人的军队处于上游而自己在下游扎营,以防敌人决堤或投毒。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斥,盐碱地。泽,沼泽地。亟,迅速。本句意渡过盐碱地和沼泽地时要迅速离去,不要停留驻扎。

依水草而背众树:依,依傍。背,背靠。本句意为要傍着水草,背靠着树林宿营。

平陆处易:平陆,平原旷野。易,平地。本句意为在开阔的平原地带,要选择平坦的地方设营。

右背高:右,上,古人以右为上,此指主要翼侧、主力部队。本句意为主要侧翼要背靠高地作为依托。

前死后生:死,死地。这里指地势较低,易攻难守的之地。生,这里指地势较高的险峻之地。本句意为在平原城带作战,要选择背靠山险,面向平易的地势。

四军之利:四军,指山地、河川、盐碱沼泽之地、平原四种行军作战之地。利,益处。本句意为在四种地带行军作战的原则。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黄帝,传说中的汉族的祖先轩辕氏。四帝,指黄帝时代四周的部落首领。本句意为这是黄帝所以胜四帝的原因。

凡军好高而恶下:军,这里指驻军扎营。本句意为大凡军队扎营都是喜欢选择地势较高的干燥的地方而讨厌地势低下而潮湿的地方。

贵阳而贱阴:贵,重视。阳,向阳。贱,轻视不喜欢。阴,阴暗。本句意为重视向阳明亮之处而不喜欢阴暗背光之地。

养生而处实:养生,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军队容易休养生息。处实,这里指军需物资供应方便的地方。本句意为军队扎营要选择水草丰盛,粮食充足,军需物资供应方便的地方。

军无百疾,是谓必胜:百疾,各种疾病。本句意为只有军中将士不染各种疾病就可以有胜利的保证。

必处其阳而右背之:处,占据。本句意为在丘陵堤防地带行军打仗,军队要占据向阳的一面,并且将主要侧翼背靠着它。

地之助也:地,地形。本句意为利用地形来辅助。

上雨,水沫至:上,这里指河的上游。上雨,河的上游下雨。水沫,河水的泡沫。为洪水欲来的表现。本句意为如果在下游看到有泡沫泛起,那就表明上游在下暴雨而洪水将来。

欲涉者,待其定:如果想要涉水渡河,就一定等水势稳定后再渡。杜佑注:“恐半渡水而遂涨,上雨,水当清,而反浊沫至,此敌人权遏水之占也,欲以中绝军。凡地有水欲涨沫先至,皆为绝军,当待其定也。”

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绝涧,两岸山势峭峻,水流其间的险恶地形。贾林注:“两岸深阔,断人行,为绝涧。”天井,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杜牧注:“地形坳下,大水所及,谓之天井。”天牢,指四周地势险恶易进难出的地形。贾林注:“四边涧险,水草相兼,中央倾侧,出入皆难,为天牢。”天罗,指四周荆棘丛生,军队进入后如同陷入罗网难以摆脱的地形。张预注:“林木纵横,葭苇隐蔽者为天罗。”天陷,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形。杜牧注:“涧水澄阔,不测深浅,道路泥泞,人马不通,谓之天陷。”天隙,指两边高山壁立,中间道路狭窄难以行军的地形。贾林注:“两边险绝,形狭长而数里,中间难通人行,可以绝塞出入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我们要远离这种地形,而要引诱敌人靠近它。张预注:“六害之地,我既远之向之,敌自近之倚之,我则行止有利,彼则进退多凶也。”

吾迎之,敌背之:我们要面向这些不利的地形,而要让敌人背靠它。

军旁有险阻:意为如果行军途径中有山川险阻、沼泽丛林险恶的环境。

潢井、蒹葭、山林、蘙荟者:潢井,低洼沼泽地带。葭苇,此处指芦苇丛生之处。山林、翳荟,草木繁茂的山林之地。杜佑注:“山林者,众木所居也,翳荟者,可以屏蔽之处也。”

必谨覆索之:一定要反复仔细地加以探察。

此伏奸之所处也:这些地方都是敌军暗探或伏兵容易隐藏的地方。杜佑注:“翳荟草木之相蒙蔽,可以藏兵处,必覆索之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军近而不动,是有险要的地势为依恃。王皙注:“恃险故不恐也。”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敌人驻扎在远处而派兵前来挑战,是想引诱我军前进。

其所居易者,利也:易,指平易之地。敌人不占据险要之处却驻扎于平地,那一定是因为对它是有利的。张预注:“敌人舍险而居易者,必有利也。或曰,敌欲人之进,故处于平易,以示利而诱我也。”

众树动者,来也:若许多树木摇动就说明有军队前来。张预注:“凡军必遣善视者登高觇敌,若见林木摇动者,是斩木除道而来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在杂草丛生的地方布有很多障碍那是敌人疑兵之计。张预注:“或敌欲追我,多为障蔽,设留形而遁,以避其追,或欲袭我,丛聚草木,以为人屯,使我备东而击西,皆所以为疑也。”

鸟起者,伏也;林中鸟雀惊飞,说明下面有伏兵。杜佑注:“下有伏兵往藏,触鸟而惊起也。”

兽骇者,覆也:覆,覆盖,此处化铺天盖地。张预注:“凡欲掩覆人者,必由险阻草木中来,故惊起伏曾奔骇也。”野兽突然四处奔逃是因为有敌军大举进攻。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锐,直。尘土高扬直升是战车驰来的原因。杜牧注:“车马行疾,仍须鱼贯,故尘高而尖。”

卑而广者,徒来也:卑,位置低。徒,步卒。地面上大面积的飞起灰尘这是有步兵前来。张预注:“徒步行缓而迹轻,又行列疏速,故尘低而来。”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条达:纵横断续的样子。飞尘散乱而细长,并断断续续,是敌人在坎柴。张预注:“分遣厮役,随处樵采,是故尘埃功乱。”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飞尘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在察看地形,准备安营。杜佑注:“欲立营垒,以轻兵往来为斥侯,故尘土少也”。

辞卑而备者,进也:益,增强。敌人的使臣言词谦卑,而实际中敌人却在加强作战准备,这说明敌人是想来进攻。杜牧注:“敌人使来言辞卑逊,复增垒坚壁,若惧我者,是欲骄我使懈怠,必来攻我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的使臣措辞强硬并摆出军队有进攻状态的,其实往往是要撤退。王皙注:“辞强示进形,欲我不虞其去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陈,同阵。先派战车在旁边是为了掩护军队布阵。张预注:“轻车,战车也。出军其旁,陈兵欲战也。按鱼丽之阵,先偏后伍。言以车居前,以伍次之,然则是欲战者,车先出其侧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约,困顿屈弱之意。敌人没有到困顿之境却要求讲和,这一定是另所谋。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期,期待。敌军往来奔走而且摆成阵势,是期待和我军交战。贾林注:“寻常之期,不合奔走,必有远兵相应,有晷刻之期,必欲合势同来攻我,宜速备之。”

半进半退者,诱也:似近似退,这是在引诱我们。

杖而立者,饥也:杖,拄杖,此处指倚兵器而立。本句意为倚兵器而站立,说明敌人饥饿缺粮。张预注:“凡人不食则困,故倚兵器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