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哪一天
27895600000001

第1章 善与恶

可能这是世界上使用最模糊的词语之一,“善与恶”。

善:亲和、美好的事物、圆满、正能量;大爱无私的人、敢于奉献的人、乐于助人的人都可称之为善。恶则相反。

善本义为:像羊一样说话。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

绵羊的羊角是向内弯曲的,这样它们打架不会杀死对方。

此外,羊的性格较为温顺,这也让羊成为古人最先驯化的家畜。

羊虽然弱小,但是获得了人类的庇护,也照样能够在激烈残酷地物种竞争中顺利繁殖。

这样,羊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人类和诗人思想的寄托品。

我们有很多字形和字音都是从“羊”演变过来的。

羊也是满足的代表者,它们可以生活在大草原上、栖息在干燥黄土坡上、活跃在悬崖峭壁上,只要有人类的陪伴,生活只是满足于一口鲜嫩的草芽或是枯黄的草料,生活对于它们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善也在其中慢慢的孕育出来。

说到善,一定不能少了佛教中“善”,这是一种超脱于动物植物自然的善,甚至在某些方面胜过于人类,胜过于人类?无非是人类做不到的善。

“大善”极好的事物,特别圆满的事物。远离“大恶”的事物。

我想这应该是人类智慧宝贵的结晶,普通人行动称之为善,佛的举动为大善。可这样我们就无法定义“大恶”,于是佛在心中就第一时间出现,合理的运用成就了佛在众法和众典故里面重要性。

当然我们不谈佛法,佛法无边,并不是一言一语能够表达完的,也不是一个人用一生能够理解完的,碍于中国的一些条条框框,言语尽量不涉及太多宗教问题,而本章所要叙说的只是一个词语和语句。

最近,看了一部比较火的电影,《大唐玄奘》说在大唐贞观盛世,年轻的玄奘法师为求佛法真谛冒死偷渡出境,一路上遭遇千难万阻,天灾人祸,却也深得民间疾苦。官兵围堵、徒弟背叛、埋身沙海、断水绝粮,玄奘坚持不懈,一心向佛,朝着心中的圣地——那烂陀寺不断前行。他不仅将大量佛学经书从印度带回了中国,也将盛唐的文明传播到了沿途各国。最终抵达印度,在印度弘扬善念静心修佛,等到从无遮大会辩论成功回国之时,已经是年逾五十了。

影片还是比较真实的表达了玄奘一生的事迹,相比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吴承恩编写的玄奘西行取经途中的妖魔鬼怪艰难险阻和师徒四人生而不凡、肩负使命等,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大唐玄奘》,可能故事性不是特别突出,事迹也不是特别尖锐,但是他更切合于群众中,换言之,就是更接地气。

释迦摩尼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夜睹明星觉悟成佛,说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无妄想无己欲便为善。可是这里总觉得很奇怪,这样说的话妄想欲望为恶,可能就是这样对比的来,模糊点就出现了,“想”应该是不存在于正确错误,何为“妄想”也不过是人们运用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说了佛教的“大善”就不得不提的是道教的”上善“,这与佛教中的纯粹从人自身中提炼的”善“不同。

”上善“指的是极致的完美,一种取自大自然中的物资,中国人一直都是与大自然最亲近的,我们写出了万经之首的《易经》,做出了八卦,有一大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原始的易经和八卦就是用来预报天气用的,可见的中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的神话也是,国外叫上帝,上帝管束众人。而我们呢,天老爷!老天爷!其亲切感远比自家的远方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中国人习惯了用自然去表达自己的感情,秋天想到愁,羊角内弯就想到善,认识自然的路想到道。

“上善若水”说的是水有七种善,至于具体的哪七种,这个都烂了大街的梗就不在重提了。

“下恶如流”便是这个词的反义词了,这个词就相对的简单很多,从词的表面意思就能够理解,不过还是觉得用“下恶如流”对“上善若水”不是太准确,不过管它呢,现在人不都是看表面嘛。

“上善”是超脱自然的行为,是一件事情发展到极致的行为,“大善”是越过人类的行为,是一件人类所无法做到的事情。

这要是被不服输强迫症的人看到肯定会被活活气死。哪里会有这种病症呢?

善是人类随着进化慢慢演化出来的,只有人类才拥有“善”,同时也就拥有了“恶”,动物的行为称之为习性,没有人类对动物习性的情感烘托,它们也就丧失了爱、善与美。

人类也是同样如此,我们丧失了“恶”也就丧失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