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人都能成功(智慧生存丛书)
2751000000044

第44章 海伦·凯勒的成功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会咿呀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又瞎又聋的小哑巴——那时她才19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便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10岁时,和弟弟两人一起被送进麻省孤儿院。由于房间紧缺,姐弟俩只好住进放置尸体的太平间。在条件极差的环境中,弟弟6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岁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便做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身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成功了。她是怎样和海伦沟通成功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孤独的地狱中解放出来,通过自我奋发,将潜意识那无限能量发挥,步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人手携手,心连心,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唤醒了海伦那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用笔述。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其他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仍然是失明,仍然是瞎眼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岁多一点,名字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博士这位成功人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岁的小海伦。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这个学习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手段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的20岁的姑娘,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海伦不仅学会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多。而且,她著了7册书,比“正常人”更会欣赏音乐。

海伦的触觉极为敏锐,只需用手指头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把手放在钢琴、小提琴的木质部分,就能“鉴赏”音乐。她能以收音机和音箱的振动来辨明声音,又能够利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对方的喉咙来“听歌”。

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来认出你,知道你是美丽的、强壮的、体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满腹牢骚的人。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造命人”,其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震惊和赞赏。她大学毕业那年,人们在圣路易博览会上,设立了“海伦·凯勒日”。她始终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热忱。她喜欢游泳、划船,以及在森林中骑马。她喜欢下棋和用扑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就以编织来消磨时间。

海伦·凯勒凭着坚强的信念,终于战胜自己,体现了自身价值。她所获得的成就比富人、政界要人还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身体残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19世纪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

病床上亦能成功

约翰在威斯康星州经营一座农场,当他因为中风而瘫痪时,就是靠着这座农场维持生活。

由于他的亲戚们都确信他已经没有希望了,就把他搬到床上,让他一直躺在那里。虽然约翰的身体不能动,但是他还是不时地在动脑筋。忽然间,有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而这个念头注定了要补偿他的不幸。

他把他的亲戚全都召集过来,要他们在他的农场里种植谷物。这些谷物将用做一群猪的饲料,而这群猪将会被屠宰,并且用来制作香肠。

数年间,约翰的香肠就被陈列在全国各商店出售,结果约翰和他的亲戚们都成了拥有巨额财富的富翁。

出现这样美好结果的原因就在于约翰的不幸迫使他运用从来没有真正运用过的一项资源:思想。他定下了一个明确目标,并且制定了达到此一目标的计划,他和他的亲戚们组成智囊团,以应有的信心,共同实现了这个计划。别忘了这个计划是因为约翰中风之后才出现的。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的,你应该算算看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所失去的要多得多。

你也许会说他所得到的补偿只是财富,而这和他所失去的行动能力并不等值。但约翰从他的思想力量和他亲戚的支持力量中,也得到了精神层面的补偿。虽然他的成功,并不能使他恢复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但却使他得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这就是个人成就的最高象征。他可以躺在床上度过余生,每天为自己难过,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反而带给他的亲人们想都没有想过的安全和富裕。

毫无疑问,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都是一种不幸。问题是作为一个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个不幸?

拿破仑·希尔讲的这个故事,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带着蓬勃的鼓舞人的力量。

生命是向上的,身体可以躺下,精神不能躺下。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发挥生命的作用。

事物的辩证法就是这样,挫折中蕴含着等值利益的种子。只要我们睁开慧眼,就能发现这个种子。有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个种子,那时由于挫折感过于强烈,突然而至,使人不及设防,连思想也停滞了。不会总是这样。事情总会过去。我们总会平静下来。我们就该用我们的思想,好好想一想,我还能为自己做什么,我还能为家人和朋友做什么,我还能为这个世界和人类做什么?

只要你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日思夜想,办法总会有的,答案总会出来的。那时,你的生命照样能发出光彩。

这里要强调的是,只要思考,灵感总会悄然而至。不要以为马不停蹄才是效率,不要认为思考是浪费时间。你不要等到躺在病床上时才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你每天用半小时时间,都会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